作者:章玉貴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
在溫州金融試驗區獲準設立后,央行行長周小川近日強調減少管制、“允許試錯”,這無疑讓市場對金融開放的熱情迅速升溫。不過,如果市場對民間金融過度熱情,甚至讓大量市場主體以投機心態進入民間金融,風險同樣存在。
目前來看,金融領域既是中國增量改革的代表,也是集聚太多既得利益的敏感地帶。沒有民間資本對金融體系的廣泛參與,將貽誤中國經濟轉型時機,已成為中國社會的共識。同時,中國經濟自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遭遇的困難,某種意義上說就是占GDP總量66%的民營經濟的困難,所以對民營中小企業來說,民間金融領域的破局無疑是里程碑意義的突破。不過,這并不等于說,當中國民間資本在本輪金融改革進程中被貼上合規合法標簽后,就一定能獲得預想中的成功。
首先,中國人均GDP已達4500美元,為民間金融提供了廣闊的行為空間,但在成熟的監管體系和社會契約精神上,提供的是大片的空白。西方社會的民間金融能夠有序發展,關鍵在于建立了透明和有效的契約法及執法體系、良好的會計制度與慣例、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和可靠的支付與結算制度。要在中國培育這種可追責的金融生態環境,絕非一朝一夕之功。
其次,民間金融放開后,巨量的民間資本仍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延續過去追逐暴利、一擁而入的模式,而短期內投資渠道依然很窄,這一矛盾很可能會導致相當復雜的市場亂象。瑞銀曾評估,中國地下借貸規模在2萬億至4萬億元之間,如果這個估計比較靠譜,至少意味著將有2萬億元資金會在民間金融改革試點獲得突破時,對金融牌照進行趕集式的爭取。巨量的民間資本羊群般地進入信貸領域,卻沒有現成的頭羊帶隊,將是對民間金融市場的一大考驗。
再次,不少民間資本羨慕國有商業銀行的高額收益,但是各大銀行目前之所以“躺在床上數錢”,主要靠固定存貸差。未來如果民間金融市場采取利率市場化政策,而民間資本之間又相互激烈競爭,那么民間資本的利潤水平未必能高于國有控股商業銀行目前的水平。更何況,在金融信息不對稱的情況里,民間金融又普遍帶有草根性特點,素質良莠不齊,一旦政府規制放松,而眾多企業和個人又對民間金融投入過度的熱情,不僅有可能造成市場失靈、擾亂市場秩序,還會增加系統性金融風險。
筆者相信,絕大多數民間資本非常珍視自己的市場信譽和巨大機會。只要政府細化制度設計,并拿出配套的執行措施,特別是要做好窗口指導與匹配民間金融發展的人才培育工作,不斷完善社會信用體系,民間金融必然會大步發展,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也會得到解決。不過,在上述要素發育完善之前,勿以掘金心態趕集民間金融。▲(作者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金融貿易學院院長)
環球時報2012-0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