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明麟
(全國政協常委、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參事)
中國水泥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思考
The Strategic Thinking on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Cement Companies
蔣明麟
(全國政協常委、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參事)
我國“十二五”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指出:“按照市場導向和企業自主決策原則,引導各類所有制企業有序開展境外投資合作。深化國際能源資源開發和加工互利合作。支持在境外開展技術研發投資合作,鼓勵制造業優勢企業有效對外投資,創建國際化營銷網絡和知名品牌。擴大農業國際合作,發展海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積極開展有利于改善當地民生的項目合作。逐步發展我國大型跨國公司和跨國金融機構,提高國際化經營水平。”
經歷了“十一五”期間的快速發展,我國對外投資呈現以下幾個特點:(1)投資區域不斷擴大,遍及世界各大洲。(2)投資方式不斷增加。從直接投資建廠到合資經營、收購股權、并購企業等。(3)投資對象發生變化。從對單個企業投資到目前在多個國家和地區集中的開發區和經濟合作園區,進行適當集中的投資活動。(4)投資企業類型變化。從比較重視投資能源、資源企業,到目前投資能源、資源企業獲取能源、資源份額,與通過投資獲取技術、品牌、人才等目的并重,高新技術和先進制造業等重點領域投資成果突出。(5)投資流量和存量均呈現增長態勢。特別是在2008年~2009年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發展步入低谷,我國企業抓住機遇,適時參與國際投資合作,對外投資取得更大進展。(6)參與對外投資企業多元化。雖然以大型國有企業或國有控股企業為主,不少民營或非公企業積極參與對外投資,發揮自身優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其投資總額2010年達到104億美元。(7)對外投資效果良好,實現了與東道國的互利共贏。
中國水泥產業在經歷了“十一五”期間的快速發展后,2011年水泥產量達到20.9億噸,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的產量占到89%左右。水泥產業的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取得明顯進展。我國水泥產業在工藝裝備研發制造水平、基本建設水平、生產管理水平、水泥生產的節能環保和資源綜合利用等諸多方面都有著顯著提高,有些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表現出很強的市場競爭力。
在國家實施支持有條件的企業“走出去”的政策指導下,水泥產業從過去只有單純的水泥、熟料產品出口,到人力資源的勞務出口,發展到今天的以水泥建設工程帶動水泥技術、裝備和服務出口。由于我國的水泥技術和裝備先進實用,性能價格比具有優勢,技術服務認真周到,在建設過程中充分關注業主利益和需求,認真兌現我們的社會責任,達到雙方共贏,目前我國企業在國際水泥工程建設項目市場份額中所占比例已超過35%以上。許多國際水泥工程建設項目,取得良好的業績,受到中央領導同志的充分肯定。
伴隨著我國對外投資力度的加大,中國的水泥企業也在實施國家提倡的“走出去”戰略中邁出了新步伐。繼鄭州倉西實業開發有限公司成功試水尼日利亞和埃塞俄比亞后,2010年,冀東發展集團聯手中非發展基金幫助南非建造了一家價值15億蘭特(合2億美元)的水泥廠。根據協議,兩家中國機構將與南非當地企業大陸水泥和“婦女投資組合控股”合作,在約翰內斯堡周邊的豪登(Gauteng)地區建造新工廠,生產南非國內最近短缺的水泥等建材。許多大企業或企業集團正醞釀到海外進行投資活動。
在中國的水泥產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的道路上,從單一的水泥及熟料產品出口數量上的輝煌,到國際水泥建設工程帶動水泥技術和裝備出口,再到對外投資建廠直接參與國際水泥市場競爭,中國的水泥企業一路走來,步步維艱。與“十五”期間外資進入我國水泥產業的實收資本金年均9.41%的增長速度相比,中國水泥企業對外投資可謂“小心翼翼,慎之又慎”。
從整體情況看,我國對外投資合作還處于起步階段,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和承受著多種風險,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國際投資環境復雜多變,機遇與風險并存。國際上對我國企業正常投資活動疑慮日漸增多,特別是發達國家對我國的崛起存有擔心、偏見,大肆炒作“中國威脅”論,借口“國家安全”對我國的投資并購活動橫加阻攔,使我國企業境外投資并購面臨一些國家的限制性措施;二是一些國家和地區政局動蕩不安,政策穩定性差,投資合作面臨不確定性,安全風險加大;三是受世界金融危機的影響,世界經濟復蘇緩慢,我國企業在境外投資成本提高,投資回報風險增加。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政府支持和服務企業對外投資工作仍嚴重滯后。集中反映在以下幾方面:一是法律法規滯后實踐;二是政府引導和扶持滯后企業需求;三是境外投資中介服務體系建設滯后;四是境外投資應急援助機制建設滯后。對外投資企業自身實力和國際化經營經驗欠缺也是不容忽視的問題。
從我國水泥產業發展的現實狀況和所處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出發,根據國家宏觀經濟調控的方針政策,中國水泥產業應如何實施國務院提出的“走出去”戰略,充分利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走出國門直接參與和應對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這是構建和實施中國水泥產業的國際化戰略需要重點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水泥大型企業或企業集團在市場經濟的環境下有了長足的發展,企業的生產能力和產量都有了較大的提高,對于市場的控制力也顯著增強。但是這些企業不論是水泥生產企業還是水泥工程建設企業,仍然缺乏國際競爭力。我們在國際市場中還沒有真正形成一個或幾個大型跨國企業去參與國際競爭。突出表現在,我們的企業或企業集團在企業的經營收入和利潤增長點、企業技術來源、企業的領導和執行團隊等方面還沒有真正實現國際化,我們企業領導者的視野和經營理念還缺乏全球化的觀念。因此,我國的大型水泥企業集團應當從戰略高度調整發展思路,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創新企業發展戰略,按照市場導向和企業自主決策的原則,有序到境外開展經濟技術合作,并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在國家政策導向和金融機構的支持下,我們應當充分發揮我國水泥技術裝備先進實用、性能優越、價格合理等優勢,采取獨資、合資、參股、收購等方式,積極參與國際水泥產業的競爭。通過同業并購和股權置換、資產重組和規模擴張等方式,逐步壯大企業的實力和競爭力。要創新企業經營管理模式,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構建規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實施符合國際化經營目標的運行機制和考核、監督機制。通過創新企業人才培養和用人機制,建立新型人力資源開發和用人模式,大力培養適合國際化經營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建立以考核實際經營管理能力和業績為主要目標的用人機制,大膽把具有開拓進取、善于謀略、科學決策、業績卓著的,在工作實踐中成長起來的人才充實到關鍵的領導崗位,以國際化經營管理實現投資方和企業所在地的互利雙贏。
在鼓勵和支持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同時,政府一方則要利用當前我國外匯儲備充裕的條件,從信貸、稅收、海關監管、外匯管理等方面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投資建立生產企業或收購境外有發展潛力的企業股權,真正實現跨國經營,在國際市場的大環境中發展壯大。為此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和改進工作以適應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新要求:
(1)加快對外直接投資的立法進程。使《境外投資條例》盡早出臺。可開展《境內個人境外投資試點管理辦法》,為規范和促進境外投資提供法律依據。
(2)加大境外投資管理制度改革。建議本著“一般不審、特殊審批”和“項目審批、其他備案”的原則,大幅簡化審核程序,強化企業自主決策,政府提供高效的便利服務。
(3)強化境外投資管理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境外投資產業指導目錄》;進一步強化財政、金融扶持力度;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有序對外投資;由業務主管部門同意建立“境外投資合作公共服務”信息平臺或門戶網站,提供及時有效的信息服務;盡快出版我國現行技術標準的英文(或主要外文)版本。為對外投資企業做好信息服務和技術支持。
(4)把支持對外投資合作融入我國整體外交貿易工作中。外交部配合有關職能部門,根據對外投資的需要,進一步完善國際投資促進和保護磋商協調機制。內容包括建立多邊的國際貿易促進機制;進一步完善國家駐外使館的服務功能,加強對外投資企業在所在國各項事務的咨詢與協調,確保境外人員的人身安全,減少財產損失。
(5)加強頂層設計和部門協調。充分發揮《國務院“走出去”部級聯系會議制度》在推進對外投資合作中的重要作用。
綜上所述,我國水泥企業要充分利用當前國際國內有利于“走出去”的有利時機,進一步增強自身競爭實力,在過去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取得成績和經驗的基礎上,把握機遇、周密謀劃、科學決策、開拓進取,努力在實施“走出去”戰略的過程中,打造出一片新天地,創造新業績,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一定會成長出真正意義上的具有強大競爭實力的國際化的企業或企業集團。
TQ172. 8
A
1001-6171(2012)05-0017-03
通訊地址:國務院參事室,北京 100006;
2012-06-14;
沈 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