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政府聯合調研組
水文工作是保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性工作,歷來被稱之為水利的尖兵和防汛的耳目。近年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極端天氣、水污染事件頻發,給水文工作帶來嚴峻挑戰。商洛屬自然災害多發區,加強水文工作,對于有效預防和減少自然災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期,我們成立聯合調研組,先后深入丹鳳、洛南、商州等多個水文站開展了專題調研,并結合實際,提出相關意見和建議,供參考。
商洛水文始建于1957年,經過50多年的探索和幾代水文人的努力,水文事業得到較快發展。目前,承擔著境內洛河、丹江、金錢河、乾佑河、旬河五大流域水情變化和八座水庫、四條縣河的水質監測任務,服務質量逐年提高,服務領域不斷拓展,初步形成了以水資源信息采集為基礎,以防汛抗旱減災服務為中心,以水資源水環境監測為重點的水文工作服務體系,在防汛抗旱、水利工程建設、水資源管理、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全市境內已建成10處國家基本水文站,1處專用水文站,87處雨量觀測站(其中34處報汛雨量站)。在湘河、南寬坪、照川設立了省界水體水質監測站,在丹鳳、麻街設立了水質常規監測站,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水文監測網絡體系。水文測站、水位測井、測流纜道、水文測船等基礎設施不斷改善,建成了專業水質監測實驗室,配置原子吸收儀、紫外分光光度計、測油儀、原子熒光分光光度計、7220分光光度計、電子天平及常規分析儀器等技術設備20多臺(套)。基層測站的辦公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固態存貯水位計、雨量計、報汛數傳電話、多普勒剖面流速儀、壓力式遠程水位計、超聲波水位計、全球衛星定位系統、雨量自動采集系統等水文測報儀器開始啟用,自動測報能力不斷增強。
(二)服務領域不斷拓寬。為了加強水文工作,促進水文事業發展,2008年市委、市政府在商洛水文局加掛了商洛市水文水資源局牌子,市政府及相關部門制定下發了《關于加強水文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落實了相關措施,初步理順了關系,提高了行業管理能力。目前,全市現有在職水文職工66人,其中具有中高級職稱22人,初步建立了以水文水資源技術人員為主體,以通信、計算機、環保、化學分析、經濟管理、文秘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為輔的專業化人才隊伍,擁有水文水資源調查評價、水資源論證、測繪三個乙級資質。近年來,在做好防汛抗旱和水情預測預報的同時,積極開展水環境監測、水資源調查評價,加強省界水體、重要供水水源地、大型引水工程和主要入河排污口的水量水質監測,服務范圍延伸到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不僅為防汛抗旱、水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提供了技術支持,而且為水利工程建設提供了大量的前期論證、施工服務和技術支撐。
(三)水文監測成效明顯。近年來,全市累計發生4次重大暴雨洪水災害,水文部門始終堅守第一線,精測快報,提前預警,為科學防汛提供了重要依據。2002年6月,乾佑河發生200年一遇洪水,水文部門及時監測,快速預警、分時段報汛,未造成一人傷亡;2003年8月,洛河發生30年一遇洪水,水文部門及時預警,為實施防、搶、撤預案贏得了寶貴時間;2007年7月,丹鳳武關河發生建站以來第二大洪峰流量,在公路、電力、通訊設施中斷的情況下,水文站職工徒步20多公里,冒著生命危險將水文情報送達縣、鎮各級政府,使下游1000多名群眾免遭傷亡;2010年武關、竹林關發生50年一遇洪水,過風樓發生100年一遇洪水,水文部門奮戰在一線,及時準確報汛,有效減輕了暴雨洪水災害造成的損失,多次受到省市縣鎮政府的表彰。
(四)水質監測保障安全。丹江沿線各級水文站堅持數年如一日,做好水質監測工作,為下游廣大群眾用水安全提供了保障。2011年4月25日,商州區大荊鎮西峪村發生水質污染事故,水文部門及時布設監測斷面,快速分析,及時上報,為下游群眾飲水安全贏得了寶貴的時間;2011年12月24日,商洛市鑫豐源礦業公司尾礦渣管涌導致南秦水庫上游乳河遭受嚴重污染,市水文部門迅速展開全程查勘監測,連續監測10天,第一時間提供監測數據,為遏制污染源擴散提供了決策依據。此外,在五大河流、十座水庫、四條縣河全程設置了47個監測點,定期不定期的實施監測,提供準確水質數據,確保“一江清水送北京”。
(五)水文資料助推發展。近年來,水文部門利用現有技術力量,相繼為丹江口水庫、各縣水庫、蓮花臺電站、旬陽縣防辦、蜀河電站提供水情服務,承擔了南秦水庫庫區地形測量,螢石浮選場洪水設計水文分析,完成了市防辦六處水庫、三處重點防汛河段水尺設立,以及延長石油公司在商項目的洪水分析計算,龜山大道、陜南移民搬遷、西商二線高速路等多處重大工程建設的水資源論證、防洪評價等。對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境內主要河流、丹江干流湘河段、金錢河干流南寬坪段等河流斷面開展水質監測,形成了《商洛市水資源調查評價》、《商洛市水質狀況調查工作報告》、《商洛市水資源公報》等大量珍貴的水文資料,為工程規劃、設計、建設的科學性提供了保證。
據調查,近年來,我市水文事業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存在管理機制不順、設備自動化率低、服務廣度不夠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是管理機制不順,基層站點存在兩不靠現象。商洛水文局是陜西省水利廳直屬單位,2008年加掛商洛市水文水資源局牌子,接受省水文局和市政府雙重領導。但由于水文工作與水務、環保、氣象等部門職能相互交叉,地方黨委政府和干部群眾對水文工作了解不多、重視不夠,沒有達到共建要求。據調查問卷統計,干部群眾對水文工作知曉率僅有20%。基層水文站是水質監測的哨兵,長期為防汛抗旱、重大項目建設無償提供服務,但基層政府對水文部門關注支持力度欠缺。在板橋水文站調研時看到,村民林木擋住測洪流速的投靶房,由于無足夠資金賠償,加之協調處理不力,致使林木不能砍伐,嚴重影響測洪工作。
二是資金投入不足,水情監測基礎設施落后。商洛市水文局是垂直管理,建設投資只有省級財政一條渠道。省水文局投資的重點是全省大型水文項目建設。我市多數屬中小型建設項目,省上每年對商洛投入資金很少。市縣政府認為水文局屬于上掛部門,沒有列入地方財政預算,建設資金出現“上不給、下不列”現象,導致水文工作投入不足,基礎設施設備落后。目前,全市11個水文站中,僅有丹鳳站、麻街站等少數站實現了全自動化監測,柞水、過風樓等站監測設備用的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監測設備,41個基層站的雨量監測用的還是60年代雨量監測設備,8個水文站高洪測驗在用投放標靶等落后方式,嚴重影響到監測準確度。至今沒有應急衛星電話,個別站還沒有配備發電機、檢測車,水質分析設備不全,應急支撐能力較差。
三是工作業務單一,服務的廣度深度不夠。基層水文站主要業務是防汛水情監測、降雨量監測、水位監測,墑情等,業務相對單一。很多基層站點因設施陳舊、監測手段落后,洪水預報時效性差、精確度低,提供信息量少。地方需求的防洪影響評價、水資源論證、水資源評價等項目承擔少,服務手段落后,信息大眾化服務不夠,相對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工作深度和廣度還有較大距離。水文資料成果轉化率低,編制和應用不規范,未納入商洛年鑒。
四是專業程度不高,基層隊伍素質有待加強。全系統在崗干部職工中,專業科班出身的35人,占53%,非專業的31人,占總人數的47%。從學歷來看,本科以上學歷的4人,占6%;專科學歷6人,占9%,專科學歷以下56人,占84.8%。從職稱來看,高級工程師9人,占13.6%;工程師10人,占15.2%;初級職稱資格的20人,占30.3%。基層站工作人員中,具有工程師以上職稱的有2人,僅占5.3%,初級職稱的14人,占36.8%。專業技術人員偏少,人才分布不合理,高級職稱和高學歷的主要集中在局機關,基層一線工作人員大多數是技術工人,且多數來源于其他行業,沒有經過正軌培訓,僅能完成基本數據測報,分析論證能力不強,加上長期在偏遠基層站所工作,住房難、孩子上學難等生活壓力大,難以專心投入工作,帶來一定負面影響。
商洛市地處長江上游水資源涵養區,也是暴雨災害多發地區,同時又承擔著“一江清水送北京”重任。加強水文工作,有利于保障防洪度汛,維護境內水質安全,推進重大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為此建議:
一要加強組織領導。認真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條例》、《陜西省水文條例》,牢固樹立大水文理念,將水文工作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結合商洛水文事業發展規劃和水文站網建設規劃,加強組織協調,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水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整合水文、水利、氣象、環保等部門資源,按照部門職責,理順工作關系,加強協作,做到資源共用、信息共享,形成合力,促進我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二要落實共建共管。認真落實國家水利部提出的“各縣區要逐步加掛縣區水文局牌子,建立水文體制雙重管理的體制”這一決策,把基層水文站納入縣區政府工作機構。設立縣區水文水資源分局,將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納入財政預算,保障水文運行及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維護經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管共建,形成長期、穩定、良性的水文建管機制。
三要加強隊伍建設。制定人才培訓計劃,采取多種方式,加強水文人才隊伍建設,為推進水文事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加大教育培訓力度,通過派出深造、舉辦學習班、開展業務比武等方式,為干部職工提供良好的學習平臺。關注基層水文干部職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豐富干部職工業余生活,塑造一支管理有序、人員精干、技術先進、反應快速、專業齊全、層次合理的高素質、高效能的水文隊伍,增強水文事業發展活力。
四要提高設施水平。按照省水文局安排,“十二五”期間,我市將新設209處自動傳輸雨量站、16處自動測報水文站、13處自動測報水位站。自動監測雨量站建成后,站網密度提高到51.2km2/站;自動監測水文、水位站由原來的空白增加到662.1km2/站,水文、水位站的密度將達到480 km2/站,基本實現水文信息自動化。各級各部門要加大配合支持力度,及時協調解決建設用地,提供環境保障,推動工程建設順利開展,逐步改善基礎條件,更新水文監測設備,提高水文支撐能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
五要拓寬服務領域。堅持開放性水文理念,不斷創新思路,充分發揮部門職能作用,大力開展汛期水情、雨量、墑情、水質、日常水情監測,及時報送監測結果。認真分析研究,全面總結商洛水情特點和發展規律,形成系統的汛情旱情水文統計資料,在關鍵時刻做出科學判斷,為各級政府防汛抗旱提供決策依據,為重大項目建設、水資源開發利用和工農業生產、城鄉建設、生態建設保護提供科技支撐,同時,要加強聯系與溝通,爭取地方黨委、政府對水文工作的支持,提高水文工作的社會影響力,為水文事業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陜西水利
調研組組長:程修華 商洛市政府研究中心主任
調研組副組長:張 普 商洛市水文局局長
任建民 商洛市水文局黨總支書記
課題組成員:王 英 商洛市政府研究中心干部
沈加華 商洛市政府辦綜合三科干部
王 健 商洛市水文局辦公室主任
鄒富軍 商洛市政府辦綜合三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