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軍 王保忠 薛德成
(甘泉縣水利水保工作隊 陜西 甘泉 716100)
隨著國家對水利發展建設的力度加大,基層迎來了水利建設的春天,現針對甘泉縣水利發展的歷史現狀、制約因素、發展前景等方面的問題展開調研,得出幾點水利發展的意見,對地方水利發展做以參考。
經濟要發展,水利必先到,這是新中國社會發展得出的一條寶貴經驗,這條經驗對甘泉這樣的貧水縣,顯得彌足珍貴。筆者曾對甘泉經濟發展做了一個多月的調研,深切感受到:制約甘泉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很多,單就資源而言,最大的制約不在土地,也不在能源,而在于水資源的匱乏。
(1)區域缺水嚴重。世界氣象組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對一個國家或地區,可按人均年擁有淡水量的多少來衡量其水資源的緊缺度。具體標準是:人均年擁有10000m3為富水線;人均年擁有1000m3為最低需水線(或基本需水線);人均年擁有500m3屬絕對缺水線,人均年擁有100m3屬于極端缺水線。甘泉縣水資源總量為6129萬m3,扣除已暴露的個別區域污染后不可利用的420萬m3,實際淡水資源總量為5709萬m3。2007年,全縣總人口總量達到8.13萬人,人均占有量為702m3,明顯屬缺水區域。隨著陜北經濟熱的掀起和甘泉縣經濟跨越式發展進程的推進,水危機將日益顯現,應從“富水”、“不缺水”的盲目樂觀中猛醒。
(2)現有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難度很大。受土地條件、降水時空分布不均等影響,甘泉地表徑流的開發利用必須以建設調蓄工程為主;而集中調蓄工程建設又受到流域破碎、人居住環境、公益設施、林地耕地分布的限制,難度極大。另外,受地理及地質結構影響,甘泉地下水極不豐富。全縣2287km2的國土面積下,淺層地下水的埋藏量僅為3100萬m3,且全部為地表徑流的重復量。甘泉中深層為油汽水覆蓋,打井、井涌量很小,不具開發意義。要解決甘泉人飲和農業用水的矛盾,客觀地就落在了地表水上。要利用地表水,就必須在“難”上求突破,在創新上做文章,使甘泉水利能走出新道路。
(3)要把保護水資源和節約用水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以上所談及的水資源,是指通常意義上所講的可利用的沒有被污染的淡水資源。淡水資源一旦被嚴重污染,就失去了開發利用價值。令人遺憾的是,一方面因缺水而倍受煎熬,另一方面又十分不注意保護水源。近年來,對各大水源保護區出臺了嚴格的保護辦法,但在實際工作中又因水質和水體實行分部門管理,使好的辦法很難得到有效落實,各類造成新污染的可能增大。另一個問題是節約用水,在一些公共場所,時常能發現常流水;縣居民家庭、工礦企業,水重復利用率也還很低,要使這些現狀得到改善,水質和水體的一體化管理必須得以明晰,水商品的觀念必須得以樹立,農村有償用水或額度用水的步伐必須加快。
對水資源趨利避害地開發、利用和保護即為水利。對甘泉水利得與失的評價,筆者認為既要尊重當時客觀實際,又要看它對當時乃至以后社會經濟發展推動保障作用的發揮。只有這樣,才能做到相對地客觀公正。
甘泉水利發展的成功經驗和失敗的教訓反復說明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水利作為一項基礎性產業,從投入到產出是需要一個周期的,這在水保工程中表現得更為突出。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上水利產生的效益是直到八十年代末期才實現了全縣糧食的二次翻番,這一周期長達10年。這就說明,昨天的水利,是今天的經濟;今天的水利,昭示著明天的發展。要實現既定的經濟目標,水利建設必須先行,至少不能滯后。
(2)水利要發展,就必須走多元化投入的路子。20世紀70年代甘泉水利發展快,則是堅持走了國家、集體、社員三條腿辦水利的路子,而且是以社員的投勞為主的;進入九十年代后,水利之所以發展慢,則基本上是靠國家這一條腿來走路。盡快在全縣建立起多元化投資辦水利的機制,是全縣水利加快發展的根本所在。
(3)水利工程的建設必須有明確的服務目標,必須和全縣經濟發展格局目標一致。歷史上甘泉建設的一些水利設施,由于服務的標準不明確,或與全縣經濟發展的總體格局不一致,或與短效產業的上馬沖突,導致其無功而亡的例子舉不勝舉。
(4)科學規劃,達標建設是水利開發必須要堅持的一項原則。三邊工程,土法上馬,不重質量,只圖數量,看似解了一時燃眉之急,結果是上得快,垮得快,造成既勞民又傷財。
(5)加強管護,是水利工程永續利用的基本保障。迄今保留下來的水利工程說明,管護的工程比不管護的工程使用壽命長,完好率高。
甘泉水利憂患令人思索,甘泉水資源的規模開發迫在眉睫。改革開放30年了,至今甘泉縣水利仍沒有走出一片新天地;水利產業化推進也已10年,“水務局”還是空殼運轉。造成目前這種被動局面,筆者認為既有全國大形勢的客觀影響,也與現在的水利機制體制不活有關,更與思想陳舊保守密不可分。甘泉水利要謀求新發展,就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用思想的大解放,推動全縣水利事業的大發展。具體的設想可以概括為三句話,即:搶占一個制高點,搞好兩個服務,實現三個轉變。
(1)要不失時機地搶占洛河這個水資源開發利用的制高點。在上述對甘泉水資源的評價中,一直未提及洛河水資源,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過境客水受國家配水、上游取用水影響甚大,實際的可開發量難以控制;二是洛河水體的水質究竟目前是幾類、幾級,年內水質變化如何,可否利用和怎樣利用,暫時還沒有詳細的監測資料,這兩方面的原因,事實上就是自然方面提出的挑戰。來自經濟社會方面的挑戰主要是工業快速發展和農業產業迅速膨脹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對水利發展提出的新要求。隨著對石油開發環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和退耕還林(草)工作的廣泛實施,洛河水質又一步步變好,出現了主汛期清流頻現的難得景象,為洛河水體的有效開發利用提供了可能。
洛河水質由于受上游地質地貌的影響,屬弱堿性水,總硬度和終硬度較大,另有超標的有害元素,一直為不可食用水,但作為農業種植業的生產性用水是否可行,需進行至少一個周期的監測才能定論。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經澄清的洛河水,作為非食品加工工業的生產用水還是有廣闊前景的。
迅速搞好監測,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洛河現已廢置的一些水利設施,采用直接或間接取用水方式,“居先”占領洛河水資源開發的制高點。一是如若監測結果合格,則應將洛河水源作為種植業生產用水的主水源進行開發;二是應將洛河水源作為甘泉今后發展非食品加工工業的唯一主水源地確立下來,“擇水定廠、擇位定址”,近期以優先開發利用現有洛河水工設施為重點,采用自流、提水、建調蓄水庫等辦法,為外來或新上工企提供充沛水源。
(2)切實實現水工程投資機制和建管機制的轉變。全縣上下特別是水利行政主管部門,要切實能將水利作為一項基礎產業來對待,按照保證生活水、維持生態水、攔蓄天上水、統籌自產水,開發外來水的思路,堅持“誰投資、誰受益、誰建設、誰管理”的原則,盡快建立起國家、社會、團體、自然人、受益人多方融資辦水利的投資機制,以徹底改觀政府單一投資嚴重不足的弊端,為甘泉水利快速發展提供資金保證。
(3)水工程建設要做到服務人民、服務產業、服務社會,必須在水資源的質量及時空分布上下功夫,決定了甘泉在新時期水利工作中必須審慎而科學地搞好水的調度。總體的方案是:地下水資源主要作為人飲、畜禽產業、食品加工業用水的主水源,不足部分由境內自產徑流和天然降水進行補足;種栽業用水應以地表徑流為主水源,兼取天然降水(采用集雨水窯收集)作為補充水源;非食品加工業以洛河客水為主水源。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