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渭玲 唐立波
(陜西省交口抽渭管理局 陜西 渭南 714000)
交口抽渭灌區是一個以渭河為水源、灌排結合的大型多級無壩電力抽水灌區。灌區轄灌西安、渭南兩市的臨潼、閻良、臨渭、蒲城、大荔、富平六縣(區)28個鄉鎮的126萬畝農田。
灌區灌溉工程分兩期建成,1960年至1966年建成一期工程;1966年至1970年建成二期(擴大)工程。整個工程由渠首引水樞紐、抽水站、供電線路和灌溉渠道等部分組成。渠首為無壩引水,建有抽水站26處,安裝機組111臺(套),裝機容量2.67萬kW,分八級抽水,總揚程95.87m。各類輸電專用線路17條共210 km。灌溉輸水渠道有總干渠一條,干渠4條,長93.5km,支渠34條長250.55km,斗分渠5445條長2948km,各類建筑物26631座。
灌區排水工程于1964年到1990年分4次建成,形成了比較完善的自流和抽排相結合的排水體系,整個工程有排水溝系和排水泵站兩部分組成,設計排水控制面積117.7萬畝。排水溝系由直排、相排、西排、東排、孝排、南排六大排水系統組成,共有排水干溝4條,支溝55條,總長442km,建筑物1789座;分毛溝592條,總長660km,建筑物2225座。有排水站5處,安裝機組29臺,裝機容量0.5萬kW。排水工程實行條塊管理。排水溝系由當地政府分級進行管理,其中干支溝由縣區排水工程管理處管理,分毛溝由所屬鄉村進行管理;排水泵站由水管單位管理。
灌區屬內陸型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區,多年平均降水量533.7mm,多年平均蒸發量1400mm,多年平均氣溫13.4℃,無霜期216天。灌區農作物以小麥、玉米、棉花為主,土地平整肥沃,氣候適宜,是陜西省重要的糧棉油生產基地之一。
灌區排水工程建成以來,對控制灌區地下水上升、鹽漬化的漫延、鹽堿地的改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據統計,上世紀70年代到2002年底,灌區地下水埋深小于2m的面積由最多時的50余萬畝下降到不足4萬畝;明水面積1976年最多時高達16.29萬畝,1990年已基本消失;鹽堿地面積由1976年的26萬畝減少到1.76萬畝。但自2003年以來,灌區接連發生內澇災害,其中最為嚴重的有三次,給農業生產及群眾生活造成了重大影響。第一次是2003年8月~10月,灌區明水面積高達25.26萬畝,受災面積60多萬畝,絕收面積約5萬畝,減產面積19.22萬畝,直接經濟損失1.9億元。第二次是2010年8月~9月,灌區明水面積12萬畝,受災面積30多萬畝,絕收面積約3萬多畝,減產面積27萬畝,直接經濟損失1.1億元左右。第三次是2011年9月~10月,灌區明水面積達30萬畝,受災面積70多萬畝,絕收面積約10萬畝,減產面積25萬畝,直接經濟損失3億元。
深刻分析灌區內澇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灌區排水工程建成至今未進行系統改造,一方面溝內雜草叢生,岸坡剝蝕、塌落以及隨意傾倒垃圾,各級溝道堵塞嚴重,特別是田間分毛溝大量損毀;另一方面排水泵站年久失修,排水能力嚴重下降。這是導致雨水、積水排泄不暢,形成內澇災害的主要原因。據統計,灌區干溝淤積深度平均在2m~3m;支溝淤積深度平均在1m~2m;分溝淤積深度平均在1.5m~2m不等,相當一部分分溝基本淤平,喪失排水功能;毛溝基本毀壞,被填埋耕種;干支溝被傾倒的垃圾堵塞200多處,填埋耕種20.3km,占總長的5%。
過去,灌區北邊的鹵泊灘經洛惠渠灌區向洛河排水,后由于鹵陽湖的開發,排水干溝中斷,隨改由從交口灌區東排干溝排水。承擔東排干溝排水任務的任李排水站,設計抽水能力為18m3/s,設計排水控制面積55多萬畝。鹵泊灘排水匯入后,任李排水站實際排水控制面積增加了40萬畝,占原設計排水控制面積的172%,任李排水站排水能力嚴重不足,造成大量積水滯留灌區,加劇了內澇災情。
2003年8月至10月,灌區累計降雨525mm,是多年同期均值的2.28倍。9月份3日連續最大降雨94.6mm,接近灌區排水設計標準十年一遇三日連續最大降雨100mm的標準,造成灌區地下水位明顯上升,由原來的6.05 m升至3.43m,平均上升2.62m,明水面積急劇擴大。2010年8至9月,灌區先后出現三次強降雨過程,累計降雨255.9mm,是歷年同期均值的2.92倍。2011年9月份,灌區累計降雨259mm,是多年同期均值的3倍多。連續集中降雨,造成土壤超飽和,地面形成大量積水。
灌區排水工程的承泄區為渭河位于10#~17#斷面之間。三門峽水庫建庫前,渭河下游在長時期是一條基本沖淤平衡的河道,咸陽至華縣每年淤積為0.04cm~0.12cm,平灘流量5000m3/s,一般洪水不出槽。三門峽建庫以來至2000年底,渭河共淤積13億m3,泥沙淤積非常嚴重,灘面淤高4m~5m,造成洪水演進緩慢,水位普遍抬升。如渭河“03·8”洪水,6次洪峰過程在渭河下游持續時間長達39天;臨潼站最大洪峰流量5100m3/s相應的水位為358.34m,與同一級流量的“64·9”、“70·8”、“77·7”洪水相比較,水位普遍抬升1.18m~2.24m。渭河灘面淤積抬高后,直接影響灌區排水自流入渭。目前,灌區張家排水站自流排水閘出口已淤堵封死,任李站、西排站自流閘出口也在灘面以下4m。2011年9月,因渭河洪水頂托,灌區排水自流閘累計關閉8天,排水能力減少了15m3/s左右,嚴重制約了灌區的排澇救災工作。同時渭河淤積抬高后,使灌區渭河一級階地潛水位也有所雍高,天然排水不良,加重了內澇災害。
2003年以來,灌區對部分排水工程進行了改造,減輕了內澇災害損失,但灌區內澇仍沒有根除。唯一的辦法,也是最直接的辦法,就是對排水工程進行系統的改造治理,使排水系統的排水能力得到恢復。改造治理方案主要是對所有干支溝及田間分毛溝進行全面清淤,恢復過流斷面,控制地下水位。同時,對抽排水站進行更新改造、降低能耗、提高效率。對不滿足現行交通要求的建筑物進行改造,改善排水系統管理設施,美化綠化生產、生活環境。
鑒于鹵泊灘已很難恢復經洛惠渠灌區向洛河排水,今后由交口灌區東排干溝排水,因此,應對任李排水站進行擴能改造,增加設計抽水能力,以改變目前“小牛拉大車”的被動局面,加快灌區排澇進度。
牢固樹立“灌排并重”的思想,健全機構,加大投資,落實經費、落實責任,加強管理,切實搞好灌區排水工程管護工作,保證排水工程健康運行。采取多種形式教育群眾充分認識排水工程設施在保護家園、保障糧食生產方面的重要作用,自覺愛護排水工程設施,杜絕耕種排水溝、填埋排水溝、向排水溝傾倒垃圾等人為破壞排水溝的現象發生。
潼關高程居高不下,是造成渭河泥沙淤積、內澇積水自流不暢的根本原因。要多方呼吁,促進國家加快實施三門峽水庫運用方式調整,非汛期水庫最高運用水位控制在310m以下,汛期水庫實行敞泄運用,以利用沖刷減少渭河下游河道淤積,使灌區自流排水功能得到恢復,實現自流和抽排聯合運用,加大排澇能力。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