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鋒
(周至縣水務局 陜西 周至 710400)
周至縣是一個農業大縣,現有農業人口61.01萬人,耕地面積75.8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53萬畝,縣域內氣候溫和,光照充足,農業生產條件優越,宜于發展糧食作物和經濟園林,截止2011年底,全縣已栽植獼猴桃37.3萬畝,總產量30.5萬t,年產值16億元,是聞名全國的獼猴桃栽植基地縣和標準化生產示范區。境內主要有黑河、田峪河、沙河等,水資源總量9億m3,人均1450m3,低于全省和全國人均占有量。加之全縣8個自流引水灌區均建成于上世紀40年代到50年代,至今超年限運行,老化失修,田間工程配套不全,破損嚴重,使灌溉水利用系數逐年降低,從建成初期的0.5左右降為0.34;有效面積逐年縮減,從建成初期的23萬畝銳減為7萬畝。1996年黑河引水渠道建成通水,將黑河、田峪河等地表徑流引入西安,從根本上解決了西安城區持續多年的水荒,但同時使周至縣農灌用水減少,河道下游沿岸地區地下水位逐年下降,部分機井干枯,吊空,使農灌用水矛盾進一步加劇。因此,實施節水灌溉項目,提高水資源利用率,走節水農業之路勢在必行。
為了緩解水資源的短缺危機,周至縣積極響應中央和省市的號召,緊緊抓住全國節水增產示范縣及西安市農業節水市建設機遇,發動全縣干部群眾大力普及農業灌溉技術,不斷提高農業生產效益,走現代農業和生態觀賞農業之路,促進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為了使節水項目建設能夠符合縣情,穩步推進,縣節水辦對全縣地形地貌和作物種植結構進行了詳細普查分析,針對全縣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山川、塬、灘俱全,各區域水資源分布不均,差異明顯的實際情況,制定符合縣情的農業節水發展思路;在南部沿山8個自流引水灌區重點推廣“U”形渠道防滲襯砌技術,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數,逐步恢復灌溉面積;在中部純井灌區重點實施低壓暗管輸水工程,對部分獼猴桃、蔬菜等經濟價值較高的作物適當發展噴灌、微噴灌工程,進一步提高經濟效益,促進高效農業的發展;在北部沿渭一帶地下水較淺地區重點推廣移動機械噴灌技術,形成一個多種形式并存,既經濟實用符合群眾意愿,又能充分發揮效益的發展格局,保證了全縣節水灌溉項目的健康有序開展。
農業節水項目是一項科技含量高,技術要求強的系統工程,要高起點、高質量完成項目建設任務,沒有一支過硬的專業技術隊伍不行。為此,縣節水辦一是加強業務技術培訓,于1997年、1999年和2003年舉辦了3期系統工程技術人員培訓班,使專業技術人員業務素質得到不斷提高。二是建立專業技術人員考核獎懲制度,建立技術檔案,把工程質量好壞及任務完成情況作為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職務晉升的依據。三是在全系統內通過考試公開選拔優秀技術人員,為各項目實施單位配備過硬的技術平衡。
為了解決工程施工中的難點問題,縣節水辦多次組織進行技術攻關。①對地埋管出水樁和進排氣閥等進行了多次改進,使其體積變小,操作使用靈活方便,密封性能和安全性能不斷提高。②研究設計了半固定式噴灌給水栓,通過使用效果良好。③對施工方法和施工工藝進行了改進,改過去預制配件安裝為現場焊接安裝,可根據地形變化靈活掌握角度,既方便了施工,又提高了工程質量,加快了工程進度。2000年11月,周至縣節水增產重點縣建設順利通過了省水利廳組織的專家組驗收。2002年10月,周至縣第一批節水增效示范項目通過了省水利廳驗收,工程質量達到優良標準,工程效益顯著,管理運行規范良好,為全省節水灌溉項目的健康發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為了保證節水項目建設的順利開展,周至縣政府成立專門機構,對節水項目的建設管理,資金投入等以政府文件形式下發各鄉鎮,把節水項目建設納入各鄉鎮、各部門目標責任考核中,并于1996年8月召開了全縣節水項目建設宣傳動員既培訓大會,迅速掀起全縣性的節水項目建設熱潮,終南勒馬、集賢趙代、樓觀省村、鹿馬、馬召富饒等項目區相繼開工,當年建成節水面積3.3萬畝,為全縣節水項目建設開了個好頭。
從1994年至2011年底,周至縣累計建成農業節水面積37萬畝(包括西安市旱澇保收田和農業綜合開發水利項目),占水利設施面積的62%,其中暗管工程面積24萬畝,渠道防滲面積12萬畝,噴、微灌溉面積1萬畝,累計鋪設低壓輸水暗管900km,初砌渠道340km,新打機井390眼,改造舊井280眼。累計投入資金7400萬元,其中市級以上財政投入4300萬元,農行貸款187.7萬元,縣財政配套及群眾自籌2912.3萬元。項目涉及全縣20個鄉鎮200多個行政村。項目的實施使有限的水資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使農業灌溉條件得到基本改善,提高了農業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使全縣糧經作物種植比例由8∶2調整到6∶4,初步實現了從傳統農業到現代精品農業的轉變,有力地保障和促進了全縣農業產業化發展。
項目的實施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通過調查測算,周至縣節水灌溉項目實施17年來,渠灌區灌溉水利用系數由0.34提高到0.49以上,井灌區中0.65提高到0.80以上,節水工程年可節水1800萬m3,節電510萬kW·h,節地1400畝,增收糧食1440萬kg,增收獼猴桃商品果600萬kg,年綜合經濟效益3200萬元。
周至縣1994年~1996年實施西安市旱澇呆收田項目,年均實施5000畝左右,畝均投資150元,其中市財政補助60%,項目區群眾自籌40%,由于投資量小,工程建設標準低,水源工程無力解決,配套不完善,存在先天不足,運行至今已不能很好地發揮效益。
周至縣2009年節水灌溉年報統計面積37萬畝,包括上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實施的糧食基地、萬畝建設等項目,至今70%已報廢,不能發揮效益。自流灌溉下游由于供水無保證,村組只有想方設法籌資新打灌溉機井,實施節水灌溉項目,出現了面積的重復統計,導致統計基數過大,統計數據不實。
目前除黑惠渠、西駱峪兩灌區外,田惠渠、就惠渠、泥惠渠等灌區都是低壩取水,攔蓄能力低,供水總量嚴重不足,灌區節水改造不能徹底進行,成為制約灌區發展的瓶頸。
(1)建議對全縣節水灌溉工程現狀進行詳細普查,核實面積,有針對性地制定更加合理的項目發展規劃,確保項目健康有序發展。
(2)建議省市主管部門繼續加大對周至節水灌溉項目支持力度,促進周至縣域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