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艷 羅安靜
(1.扶風縣水土保持工作站 陜西 扶風 722200;2.扶風縣水利局 陜西 扶風 722200)
陜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開采水土流失補償費使用項目寶雞市扶風縣白家窯水庫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項目位于扶風縣城北渭水河系漆水河二級支流七星河上游,項目區總面積10.33km2,水土流失面積7.69 km2。白家窯水庫位于扶風縣城北渭水河系漆水河二級支流七星河以上3.5km處,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作防洪、養殖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利工程。水庫始建于1969年,水庫總庫容440萬m3,有效庫容234萬m3,控制流域面積127km2。
項目區屬渭北丘陵殘原區。低山丘陵到黃土臺塬之間有山前洪積扇相連,但界線不明顯。溝峁相對高差200m~300m,平均溝壑密度1.32km/km2。
項目區土壤種類有婁土、褐土、黃綿土等,成土母質為第四紀中更新老馬蘭黃土,以婁土面積最大,占61.5%,其次是黃綿土。婁土上輕下重、上松下實、耐旱耐澇,適宜種植糧、棉、油等作物。區內土壤植被覆蓋度較差,溝道內有少量人工栽植的林木,多為野生雜草所覆蓋,塬面上分布有農田林網和四旁植樹,多為楊村、柿樹和桐樹。大片耕地上有常年植被的經濟林果和季節性植被的糧油等農作物。
區內多年平均降水量578.7mm,最大降水量914.7mm,最小降水量324.9mm。降水時空分布差異較大。降雨多集中在7月~9月,三個月降雨量占全年總降雨量的49.5%,且多以暴雨為主,造成的水土流失較為嚴重。平均徑流深為29.1mm。多年平均氣溫12.4℃,7月最熱,平均氣溫26.8℃,極端高溫38.7℃。年平均輻射熱量113.3kcal/cm2。
項目區內有水土流失面積7.69km2,占總面積74.4%。水土流失形式有水力侵蝕、重力鋟蝕,其中水力侵蝕范圍最廣,危害最大。按照土壤侵蝕強度分級分類標準,輕度侵蝕面積5.15km2,占流失面積的67%;中度侵蝕面積1.61km2,占流失面積的21%;強度侵蝕面積0.62km2,占流失面積的8%;極強度侵蝕面積0.31km2,占流失面積的4%。區內低山丘陵區,溝壑縱橫,梁峁明顯,坡陡流急,植被較差,加上土壤結構松散,土層淺薄,雨季特別是遇上暴雨,常產生大面積地表徑流,年平均侵蝕模數2702t/km2·a。項目區南部屬渭北丘陵殘原區,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溝道和坡耕地上,以面蝕為主,溝道內水力侵蝕和重力侵蝕并存。
2.2.1 水土流失的成因
造成項目區內水土流失的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個方面,主要歸納為以下幾點:
(1)坡地多,坡度陡,易造成水土流失。區內地形高差起伏較大,5°以上面積占總面積52.3%,這種復雜地形造成容易發生水土流失。
(2)暴雨集中,強度大,易造成水土流失。區內降雨多集中在7月~9月,這一時段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且降雨強度大,常造成山洪暴發,地面沖刷嚴重。
(3)土壤疏松。區內土壤成土母質主要是婁土和黃綿土,質地中壤,具有上輕下重,上松下實的特點,這種土體結構適于農作物生長,但濕水后解體溶水性強,使泥漿堵塞土壤孔隙,水分下滲受阻,易形成面蝕和溝蝕。
(4)土地利用不合理,加劇了水土流失。
(5)工程措施標準低,生物措施往往被忽視。
2.2.2 水土流失的危害
水土流失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項:①導致土壤肥力下降;②造成耕地面積減少,農作物產量減小;③大量泥沙淤積水庫、池塘、渠道、河床,減少調洪輸水能力,影響工農業用水和生活供水;④破壞交通和水利設施,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新中國成立以來,項目區廣大干部群眾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通過大力開展基本農田建設,植樹造林、種草、修壩,使水土保持工作出現了新局面。在治理中堅持以小流域為單元,以退耕還林和增加林草覆蓋度為重點,工程、生物、耕作、管護四大措施合理配置,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收到了顯著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項目區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4.44hm2,其中基本農田107.18hm2,水保林42.64 hm2,果園57.67 hm2,水域和居民點 156.95 hm2,治理程度占流失面積的47.4%。
3.2.1 主要經驗
其經驗教訓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全面規劃,綜合治理。水土保持工作涉及各方面,要把這件事情辦好,必須制訂一個綜合性的整體規劃。要因地制宜,因害設防,合理布置各項水保措施,把群眾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起來,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結合起來,才能充分調動廣大群眾投身水保治理的積極性,從而達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的目的。
(2)尊重科學,按自然規律辦事。大量事實無可辯駁地證明,只要尊重科學,按自然規律辦事,就能收到很好的治理效果,而違背自然規律的治理措施只能造成浪費和加劇水土流失。
(3)水土流失治理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宜林地區大力發展經果林,增加項目區群眾收入,可以使區域經濟發展和水保治理走上良性循環之路,從而推動水土流失治理。
(4)以小流域為單元,開展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
3.2.2 存在問題
(1)部分群眾水保意識不強,存在重建輕管現象。暴雨過后,被沖毀的淤地壩等水保工程,得不到及時修復,導致工程運行時間縮短,效益衰減。這種現象比較普遍。
(2)水保事業缺乏后備力量,水保治理投入資金不足。近幾年,國家這方面投資較少,水土流失治理只停留在平田修地、改變耕作措施等簡易方式上,大的工程生物措施無法推行。
(3)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未能實現同步發展。在水保治理中往往只注重了措施的配置,對生態效益有所忽視,影響了群眾治理水土流失的積極性和自覺性。
本項目建設的總目標是:經過一年治理,通過實施預防監督、綜合治理、生態修復等綜合治理措施,基本完成項目區的水土流失治理任務,使人為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減少白家窯水庫的入庫泥沙,項目區的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條件得到顯著改善,農民收入顯著增加,為項目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本項目建設工期為一年,共完成治理面積 308.56hm2。其中:完成坡改梯98.66hm2,營造水土保持林 122.85hm2,經濟林 29.29hm2,種草 7.81hm2,封禁治理 49.95hm2,修筑道路3km。
4.2.1 總體布局
根據項目區水土流失特點和實際情況,將項目區劃分為預防保護區和重點治理區兩個類型區。在基本保證農業人均基本農田面積的前提下,結合項目區農民的耕作習慣和經濟發展方向,堅持穩定基本口糧田,發展經果林,擴大人工種草的原則,在恢復和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科學、合理的利用好土地資源,調整土地利用結構,提高農業用地產出率,增加農民經濟收入。
4.2.2 治理措施布局
針對流域內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狀況和現有產業結構情況以及制約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參照相鄰治理模式,本著因地制宜的原則合理配置防治措施。
(1)梯田:在距村莊較近,交通便利,坡度較緩,土壤肥沃的坡耕地上建設基本農田,提高糧食單產,增加總產,解決群眾的溫飽問題,為大量退耕還林還牧創造條件,確保退得下,還得上,不反彈。
(2)水保林:主要布設在退耕的坡耕地和荒山荒坡上,增加植被,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3)封禁治理:對現有疏幼林地和部分荒山坡地進行封育管護,采取全封閉方式,促進植被恢復。
(4)生產道路:為了機械耕作和運輸便利,提高生產效率,充分體現生產價值,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業生產的要求。
根據措施年度安排,計算期內,主要工程措施的經濟效益為:坡改梯增產糧食140.59萬kg,直接經濟效益253.06萬元;水保林增加木柴蓄積量8878.08m3,直接經濟效益443.90萬元;經濟林增產149.38萬kg,直接經濟效益896.28萬元;封禁增加薪柴蓄積量1349m3,直接經濟效益67.43萬元;種草增加飼草產量46.86萬kg,直接經濟效益46.86萬元。各項合計項目總效益1707.53萬元。
各項治理措施的生態效益主要表現為:①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共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08km2,累計達到 6.72km2,治理程度達到87.4%。水土流失得到初步控制。②減沙效果明顯,徑流得到就地攔蓄。工程措施與植物措施相結合,治坡與治溝相結合,形成完整的防護體系,保水、保土效益顯著,年可保土0.79萬m3,年攔蓄徑流5.45萬m3。③植被增加,生態環境得以改善。林草覆蓋由原來的11.2%提高到26.67%,提高了15.47%,有效地改變了“小氣候”,使山變綠、天變藍、水變清、人變富。④緩解了洪水,自然災害減輕。
由于農業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使土地生產率有了顯著的提高,土地利用率由原來的93.89%提高到100%,提高了6.11%。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使大量的農村產品進入高品化,使項目區內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年人均純收入由原來的4238元提高到4543元,年增長7.1%,從而加快了項目區內群眾脫貧致富的步伐。
陜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開采水土流失補償費使用項目寶雞市扶風縣白家窯水庫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項目實施方案,治理方向明確,措施配置合理,投資體系采用定額適當,預算切合實際,預測效益顯著,從技術和經濟上都是可行的。而且,項目區各級政府領導重視,群眾積極性高,工程建成后能達到預期的目標,水土保持治理與經濟發展同步,可為項目區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