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君
(汶上縣水利局,山東 濟寧 272501)
經過多年的水利建設,汶上縣已初步建立起集防洪、供水、灌溉、排澇、水土保持等多功能于一體的水網工程體系網絡框架。
1)供引水網體系。著眼于水資源開發和優化配置,汶上縣先后建成各類水閘186座,現今尚能利用的規模以上(1 m3/s)水閘(含橡膠壩)32座,平原水庫1座。已經實施的引汶入境工程,每年引水約1.2億m3,鄉鎮供水工程199處,供水人口達66.7萬人,初步形成了區域內水資源的供引水配置體系。
2)防洪減災水網體系。建國后全縣人民8次治理泉河,4次對小汶河復堤,多次歲修大汶河堤防,新開挖了排滲河、小新河河道邊界,并參加梁濟運河開挖工程。在河道治理中,按照以排為主、排灌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使河道的防洪除澇能力得以提高。
3)灌溉供水體系。隨著對農田水利工程投資力度的加大,修建了一批攔、引、蓄、排水工程,建設了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和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初步形成“引汶補源、以井保豐”的格局。至2010年底,全縣耕地面積5.48萬hm2,有效灌溉面積達5.12萬hm2,節水灌溉面積2.91萬hm2;擁有機電井1.4萬眼,全縣單井平均控制面積4 hm2左右,井灌區灌溉水利用系數達0.75;成立農民用水合作組織10個。
4)水生態環境體系。堅持以泉河、小汶河為骨干,以小流域為單元,堅持水土流失與農業開發、生態建設相結合的原則,全縣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3.4 km2,占總流失面積的62%,年均減少土壤侵蝕7 608 t。共創建省級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4個、生態河道公園1處。
水資源短缺是汶上縣基本縣情,全縣多年年均降雨量僅637 mm,降雨稀少且年內月份降雨分布差別較大,66%的降雨量集中在汛期。全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3.86億m3,人均占有量496 m3左右。正常水平年份水資源量基本保證工農業生產及生活。在枯水年份,生活、生產將受到較大威脅。2011年出現了多年未遇的嚴重春旱,對農業造成極大的危害。
盡管全縣成功應對多次水旱災情,連續取得防汛減災的重大勝利,夏糧生產保持“九連增”,但汶上縣防汛抗旱減災體系仍比較薄弱,尚存在許多安全隱患。全縣多數中小河流未經系統整治,達不到20年一遇防洪標準。病險閘壩比例超過80%,且管理欠完善。澇洼地排澇能力不夠,城區抗旱能力低,達不到國家規定防洪標準。防汛抗旱應急管理機制不完善,防汛抗旱組織體系亟待加強,中小水庫和河道防汛通信報警手段落后,水情監測能力不足??购祽彼磧洳蛔悖瑧獙Τ掷m性干旱和嚴重干旱的能力脆弱。
全縣地下水資源開發、污水排放已經超出了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河道斷流、地下漏斗、濕地萎縮、地面沉降、水體污染等一系列水生態問題亟待解決。全縣年污水排放量達1 471.11萬t。全縣河流均為季節性河流,不少河道已全年斷流。全縣地下漏斗區面積近300 km2,約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34%,原有的南旺境內的湖泊、濕地水已經消失。水土流失導致自然災害增多,致使土地石化、沙化,嚴重缺水,土壤肥力下降,汶上縣年均侵蝕量127.98萬t。
1)灌溉工程。小型灌區有灌溉排水泵站12座,各小型灌溉排水泵站由于設計標準低、設施不配套、工程老化、缺乏保養、長期帶病運行,已不能發揮排澇、灌溉作用。中型灌區工程完好率不足35%,灌區干支渠道及其建筑物完好率分別為12%、35%。2)飲水工程。目前,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95%以上,絕大部分人口飲用上了安全水,但仍有少數人口飲用不達標水。經水質抽樣調查及復核,水質不達標42 886人;水量、水源保證率不達標6 727人。
汶上縣水資源短缺,為了有效利用水資源,要加強水系網間的溝通連接,積極推廣“庫河串聯、水系聯網”模式。湖庫河渠緊密相聯,互為溝通,調引結合,蓄派并舉建立多工程串聯、多水系聯網和多水源調配體系,形成全縣水資源優化配置大格局。各水利工程要互為一體,對外引水做到“引得進、蓄得住、用得好、排得出”,抓好泉河、小汶河、進軍渠的清障、清淤和堤防修復加固,做好防洪排澇和引水安全,并搞好水閘的維修、更新、配套;其次,抓好沿河各骨干引排水溝渠的疏挖治理,并在入河處修建和完善引排水閘;第三,抓好次級溝渠和坑塘的疏通改造,真正形成田溝相通、溝塘相通、溝河相連的網狀排澇與引蓄水補源系統,做到有水蓄水、有洪攔洪、無澇能蓄、有澇能排、排蓄自如。國家重點工程——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途經該縣西南部南旺鎮境內,全長12.74 km,工程正處于開工建設階段,此工程將成為該縣的“后備水源儲備庫”,要搶抓機遇、未雨綢繆,規劃布局區域內與之配套的調、引、蓄、灌工程建設,確保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建立與城鄉發展相匹配的防洪工程體系,普遍實現防洪多庫多河聯合調度,抵御一般年份水旱災害威脅,加強中小河流和重要河流重點河段治理,病險水庫與水閘加固、山洪災害防治等薄弱環節建設。以泉河、小汶河為主體,串聯排水溝,形成排水體系。以河道治理為重點,對泉河、小汶河按照3年一遇除澇、2年一遇防洪標準進行綜合治理,提高防洪除澇標準,暢通泄洪主道,并相應治理其他小型河道;疏挖排水溝渠,按照3年一遇的除澇標準疏挖治理骨干排水溝,建全支斗溝,并搞好配套工程建設,形成排水網。改造排水泄洪涵閘,對大汶河上現有的引水閘及內河上節制閘進行維修、更新、改造,確保運行正常,并根據實際情況,建設一些新涵閘,以滿足防洪除澇的需要。治理澇洼地,對南部濱湖澇洼區進行綜合治理,重點修復原有的排灌站,恢復排澇功能,并搞好相應的配套工程建設,解決澇洼區的內澇問題。
不斷完善農田灌溉體系,使種植作物旱澇保收,做好中小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田間工程配套與改造,形成旱能澆、澇能排的農田灌溉系統。以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為主,加強引汶、干渠建設。重點加快推進列入國家規劃的全國小型農田水利建設的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做好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加快小型灌區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設步伐,對原有12座灌溉排水泵站加固改建。
提高規?;泄┧潭?。根據《全縣飲水安全工程總體規劃》,結合汶上縣實際,全縣鄉鎮共規劃建設集中供水工程4處,形成規模化的飲用水供水體系,確保農村人畜飲水的安全。
重點加強骨干河道雨洪水資源利用,建設水庫、河道攔蓄工程及塘壩谷坊、截滲補源、集雨水窖等小型水源工程,加強水庫挖潛改造,增大庫容量,進一步提升攔蓄能力,使雨洪水利用系數有效提高。
按照生態縣建設部署,以泉河、小汶河為骨干,小流域為單元,大力開展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山丘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主要是加強以白石、軍屯、楊店3鄉鎮為重點的東部低山丘陵區治理,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林果業。25°以上陡坡地退耕還林進行封育治理;25°以下坡地實現梯用化,發展林果業,利用自然溝修建塘壩、谷坊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水系生態建設主要是搞好境內主要河流的污染防治及堤岸的景觀建設。
良好的法制體系是水網建設的保障。為保證生態水網建設的順利實施,縣政府要根據本縣實際制定并頒布實施地方水法規規章和縣級規范性文件,積極開展水利綜合執法工作,加強監督檢查、集中整治和聯合執法,提高執法整體效果,形成依法治水管水的規范化、法制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