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靜 ,劉艷明 ,孟凡煥
(1.棗莊市臺兒莊區水務局,山東 棗莊 277100;2.棗莊市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 棗莊 277100;3.棗莊市薛城區地震局,山東 棗莊 277100)
臺兒莊區位于棗莊市南部,土地總面積533.3km2。地勢西高東低,南北高、中間低,山區丘陵區面積為139.775 km2。該區的低山丘陵及殘丘主要分布在伊家河以南的邊緣地區,少部分在西北部的泥溝鎮。該區具有平原、洼地、丘陵兼有的地形特點。
該區出露巖石有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及第四紀覆蓋層,多為石灰巖,個別為特色頁巖,土壤類型主要有棕壤土、褐土、潮土和砂礓黑土。棕壤土約240 hm2,主要分布在南部石灰巖及非石灰砂巖的剝蝕緩丘,山前側斜平原和大沙河兩側、運河河漫灘;褐土2.27萬hm2,主要分布在南北兩翼的丘陵鈣質巖區;潮土1 134 hm2,主要分布在運河下游;砂姜黑土1.78萬hm2,主要分布在交接洼地區。
該區屬淮河流域的運河中系,全區共有河流13條,韓莊運河和伊家河東西貫穿本境,分別為38 km和33 km,另11條河流均屬伊運的支流。上述河流總長為176.33 km,流域面積111.11 km2,河網密度0.331 km/km2。全區多年平均水資源量為26億m3。地表水容水量為23億m3。多年平均降雨量809 mm、降水量43 565萬m3,可利用量9 831萬m3,僅占地表水的49%。地下水多年平均總量17 152萬m3,可利用量13 163萬m3,占地下水總量的76.7%。
臺兒莊區水土流失面積為330.28 km2,占總土地面積的62%,主要分布在澗頭集鎮、張山子鎮和泥溝鎮的西北部。其中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積112.8 km2,最嚴重地區在河道兩側及山丘區地帶。
水土流失成因主要為水力侵蝕。另外,大量開采石料、人為非法取土、多數山區林木稀少、濫墾、濫牧、工礦占地等水土流失較為嚴重。該區侵蝕主要形式有面蝕和溝蝕,局部地區有河槽狀侵蝕和塌蝕,并在同一地帶常有兩種以上的侵蝕類型的復區存在。面蝕分布面積廣,主要分布在該區的張山子、澗頭山丘區。河槽狀侵蝕主要分布在山區河道兩側、陡坡地及運河、伊家河槽等地。
通過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的實施,臺兒莊區先后修建小(2)型水庫2座、塘壩17座、攔河壩及谷坊等防護措施,已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 km2,占總流失面積的10.6%。
近年來,該區因勢利導,抓機遇、抓改革、創特色,著力尋求治理開發“四荒”、改善生態環境。在治理開發“四荒”中率先在呂布口小流域實行股份合作制,多方籌集資金,建立了水保基地。同時,耿樓、吉樓、佟莊、黃丘等小流域通過修梯田、栽植水保林、經濟林、修環山路等措施,取得了較好效果。
1)人為破壞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25°以上的坡耕地仍繼續耕種;采礦、水泥建材等的開發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群眾水土保持意識不夠,濫墾濫伐現象嚴重。
2)農業產出效益低,產業化難度大。產業化的思路尚不清晰,缺乏龍頭帶動產業;缺乏產業化意識和資金投入。
3)治理不徹底。攤子鋪得過大,后續資金未跟上;規劃短期性,沒有可供具體實施的長遠規劃;技術落后,效率和效益低;水保執法力度弱。
至2030年,計劃全區80%以上水土流失面積得到較好治理,部分15°以上坡耕地退耕還林還草,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的治理大見成效,人為水土流失全面得到遏制,新建水平梯田1 113 hm2,植經濟林 1 200 hm2、水保林(草)680 hm2,新增節水灌溉面積596 hm2。修塘壩、攔河壩27座,谷坊300道,并新修排灌溝渠60 km,道路68.32 km。
2031—2050年,計劃使全區適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區得到較好整治,大部分荒山的自然植被得以恢復,宜林地全部綠化,林種、樹種結構合理,新植經濟林800 hm2、水保林(草)453 hm2,有效林草覆蓋率達到20%,坡耕地實現梯田化,新建水平梯田746 hm2,新增節水灌溉面積613 hm2。新修塘壩、攔河壩18座,谷坊200道,并新修排灌溝渠40 km。全區建立起良性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實現環境優美、農林果牧全面發展的目標。
通過調查,臺兒莊區可分為運南低山丘陵溝坡防治區、運南山前平原坡面防治區、運南澇洼林糧間作區、運北平原田面整治區、運北平原坡面防治區、運北低山丘陵綜合治理區、運北山前平原坡面防治區等7區,對于不同分區堅持因地制宜、分類分區治理的原則。由于運南山前平原坡面防治區地勢起伏大,溝壑縱橫,運北低山丘陵綜合治理區荒山面積大,水土流失現象較為嚴重,因此劃為水土流失重點治理區。按照“輕重緩急、突出重點”等原則,根據該區的實際情況,把治理的重點放在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山丘頂部進行封育治理,發展水源涵養林、用材林和經濟林,減少地表徑流。將臺兒莊區駐地與各鄉鎮駐地劃為水土保持重點監督區,其余區劃為重點預防保護區。
按照臺兒莊區水土保持防治的要求,寓富民增收于生態建設之中,把恢復植被作為突破口,實施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在保證農地的基礎上,把該區的土地結構進行相應調整。在溝邊、壩頂布置用材林及水保林,增大林地面積,增加果園面積,有效利用水域,增大養殖面積,同時把“四荒”地利用起來,開發成林地,以擴大林地面積。
通過生態環境建設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機結合,建立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互相促進的新機制,積極推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大力發展二、三產業,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不斷改善生存環境。投資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為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大力宣傳有關法律法規,不斷提高全區人民的法制觀念,形成全社會自覺保護環境、美化環境的強大輿論氛圍。建立健全執法體系,強化法律監督,依法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強化執法職能,逐步完善加強對工礦企業及建筑工程的審批、監督和檢查制度。
以小流域為治理單元,積極推廣過去成功的綜合治理經驗,以保證基本農田、增加水保林用材林和發展經濟果木為突破口,進行有效的退耕還林、還草和有計劃地封山育林、育草,保護改良天然植被,在規劃區內禁止鏟草皮和濫牧,禁止毀林、毀草。開發、新建工程必須有水土保持規劃實施方案,并經水土保持部門審批后方可實施。竣工驗收時應同時驗收水土保持工程及設施。實行工程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結合,充分利用降水,進行攔蓄水,有效涵養水源,實行“以豐補歉”,綜合治理水土流失。
切實加強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的領導,在生態環境脆弱區、惡化區,設立專職機構,加強統一規劃和統一管理,協調各職能部門,明確責任,分工合作,保證規劃目標的實現。
堅持多渠道、多層次、多方位籌集資金,廣泛吸引社會各方的投資。按照“誰經營、誰受益”的原則,鼓勵各類投資主體向生態環境建設投資。
項目實施堅持法人負責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等管理制度,嚴格檢查驗收,保證項目的進度與質量;施工過程中水土保持和農、林、牧、水等有關部門密切配合,保證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建設,確保工程效果。
宣傳和普及水土保持、節水農業、生態農業等方面的科技知識,重視生態環境建設人才的培養,將科學技術與專業科技力量直接切入生態環境建設,充分發揮支撐作用,推廣先進適用技術、節水灌溉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