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健翼
(河海大學水利水電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8)
近年來,東平縣認真貫徹落實移民工作政策,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加快庫區發展、造福移民群眾為核心,緊緊圍繞實現庫區移民“新村住宅社區化、生產經營產業化、科技文衛規范化”這一總體目標,轉變思想理念,創新工作機制,凝心聚力狠抓產業項目建設,著力提升庫區自我發展能力。
東平縣移民共涉及14個鄉鎮、468個行政村、245 088人。其中,整體搬遷安置移民村213個,共185 204人;分散安置移民村226個,共43 561人;生產安置村29個,共16 323人。
1)直補資金發放情況。全縣每年發放移民直補資金11 112.24萬元。截至2011年底,累計發放移民直補資金5.83億元。
2)后期扶持項目實施情況。實行項目扶持的村莊255個,共59 884人,主要涉及供水、基本口糧田、水利設施、交通道路、文教衛生、用電等共12類1 456個項目。按照上級有關政策,東平縣及時研究制定了《東平縣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項目管理實施細則》、《東平縣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資金使用管理實施細則》,有效保證了后期扶持項目有條不紊地實施。截至目前,已全部完成“十一五”規劃項目建設任務,共完成投資16 168.68萬元。
3)后期扶持結余資金項目實施情況。2008—2010年度后期扶持結余資金和小水庫幫扶項目共121個,總投資9 141.02萬元,主要涉及交通道路、農田水利等項目,目前已全部完成并驗收移交。
國家移民政策的實施,使東平湖庫區移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有效改善,與周邊地區群眾的收入差距逐步縮小,推進了庫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水庫移民扶持政策實施以來,東平縣先后實施基礎設施類項目1 578個。其中:改造澇洼地、沙化地1 766.67 hm2,形成臺面 958 hm2、水面 500 hm2,有效地改善了庫區種植條件,增加了耕地面積,實現了“上糧下漁”雙豐收;整修交通道路286 km,便利了移民群眾出行,解決了“行路難”問題,為實現庫區農漁產品走出去、項目引進來鋪平了道路;新建、改建排灌站14處,解決了庫區6個鄉鎮4 800 hm2農田秋澇問題,確保了澇能排、旱能收;實施小型水庫除險加固項目8座,新打農田機井340眼,安裝變壓器76臺,新架供電線路110 km,確保了庫區5 200 hm2農田的旱季灌溉,解決了移民群眾靠天吃飯問題;新建、續建人畜飲水項目38處,解決了庫區8個鄉鎮9.8萬移民飲水問題,讓移民群眾吃上了放心水。
立足庫區資源優勢、群眾傳統種養習慣,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產業布局,堅持“集中扶持、全面推進”工作理念,積極走“一點、一區、一帶”的發展路子。重點扶持發展了麻鴨養殖、奶牛養殖、種植結構調整、蒜種改良、食用菌種植等項目。這些產業項目的發展,有效帶動了庫區增產、移民增收,加快了移民群眾脫貧致富步伐。
為全面落實國家“科技興庫”發展戰略,實現移民群眾自力更生,增強庫區自我造血功能,切實加大了庫區科技文衛項目的實施力度。先后舉辦庫區移民生產技能培訓班248班次,培訓移民35 000多人次;聯合省水利職業學院、水利技術學院訂單培訓移民300人次,涉農專業輸送學生50人次,通過技能培訓,大大提高了移民群眾的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能,促進了先進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新建文化大院18處,贈送科普圖書8 000冊;修建鄉村衛生室43處;扶持鄉村幼兒園、小學28處;文教衛生類項目的建設,豐富了庫區移民群眾文化生活,改善了基層辦公條件,較好解決了移民群眾“上學難”、“看病難”等突出問題。
由于東平湖庫區特殊的地理條件、區位因素及歷史遺留問題的影響,加之東平湖建庫時間長、移民數量多,新的困難和問題不斷出現,庫區經濟發展和移民收入與其他地區的差距依然較大。
東平湖水庫的興建,使庫區群眾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當時移民返遷實行了借地和就地靠后安置,由于受當時條件的制約,人均宅基地面積僅18 m2,人均建房6 m2,其中大部分安置在山坡或村臺上,無擴展空間,一直居住至今。隨著人口自然增長,庫區移民住宅更加擁擠,“住房難”問題日益嚴峻,很多移民目前人畜混居、幾代同室,部分移民甚至既無村臺、也無宅基,長期靠借宿生活,安居問題亟待解決。
多年來,庫區移民以湖上水產養殖、捕撈為主要生活來源,同時沿湖發展了淀粉加工、山石開采等一些小型企業,但南水北調工程實施后,為保障東平湖水質,沿湖一些小企業需要關停,網箱網圍也將被拆除或轉移,1.1萬余漁民群眾需改變湖上養殖模式或轉產轉業,庫區經濟發展和群眾增收將失去重要支撐,這些將嚴重制約著庫區經濟社會的發展。
由于庫區移民文化水平較低,直接影響了其接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制約庫區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
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移民工作也面臨著一些新情況、新問題。為此,建議在遵循移民基本扶持政策的基礎上,積極探索新的扶持方式,如可以將以村為單元的扶持方式,轉變為以村為單元扶持為主,整合資源發展與移民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的大產業或大項目相結合的方式進行。
移民工作既要解決移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最急需的問題,更要從根本上為庫區未來和長遠發展打好基礎,這樣才能讓移民群眾最大程度地享受到政策帶來的實惠,建立移民群眾持續增收和庫區經濟發展的長效機制,實現循環發展和可持續發展。要以加大庫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為依托,以扶持發展優勢主導產業為重點,以強化移民生產技能培訓為支撐,實現庫區發展從“輸血”到“自我造血”的功能轉變。在規劃建設移民項目時要突出重點,通過對目前庫區發展現狀的充分調研來看,應側重兩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類民生工程;二是扶持發展優勢主導產業。
庫區鄉鎮生產條件、種養傳統各有不同,要依托現有的自然、人文資源,因地制宜選擇產業方向,注重把產業發展與移民政策實施相結合、與當地群眾種養習慣相結合、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相結合、與培養庫區和移民經濟發展后勁相結合,確立“優先產業發展、切實改善民生、保護生存環境、提高移民技能”的扶持戰略,制定產業發展長遠規劃。要以“培植示范點、建設項目區、形成產業帶”為目標,一手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庫區生產條件,為產業發展鋪平道路;一手著力推進產業發展,培養庫區“造血”功能,實現產業增產、移民增收。
庫區移民培訓是實施“科技興庫”發展戰略,增強庫區科學技術推廣應用,提高移民群眾文化素質和生產技能,培養移民自身造血功能,促進產業增產、移民增收的重要途徑。庫區急需什么人才,就辦什么培訓班,突出“無償性”;移民需要什么,就設置什么培訓內容,追求“實用性”;農民朋友喜歡怎么學,就以什么方式進行培訓,講究“實效性”。通過實用技術和技能培訓,為庫區經濟走產業化、規模化、技術化的發展路子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