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峰,孫洪浩,辛 軍
(德州市水利局,山東 德州 253014)
潘莊灌區1972年建成開灌,擔負著德州市8個縣(市、區)、79個鄉鎮、336萬人的工農業生產生活供水任務,年均引黃河水10億m3,是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近年來,潘莊灌區緊密結合灌區實際,以安全高效引水為目的,以現實應用需求為導向,以先進技術為手段,以科技灌區為目標,切實強化領導,持續加大投入,傾力加強信息化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目前灌區信息化整體水平已處于全國灌區前列。
灌區開灌40 多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潘莊灌區由單一的農業供水轉向工農業生產生活多元化供水,由單純的向德州市供水轉向市內、市外共同供水,由傳統意義上的“大鍋水”轉向計劃用水和“市場水”,這些轉變的過程也就是灌區由傳統灌區向現代化灌區、可持續發展灌區轉變的過程。要適應這些轉變、實現灌區的可持續發展,迫切需要以現代化手段為支撐,改變以往落后的管理方式和調度模式。
灌區的水情調度運行管理工作受客觀條件的制約,存在著4個方面的問題。
1)總干渠各測站水位、流量等數據靠人工采集,再以電話形式分級上報,致使匯總處理不及時,數據缺乏時效性,制約著分析決策的速度與質量.
2)總干渠閘門管理權屬分散。市、縣、鄉、村共同管理著總干渠105個閘門,權屬不清、責任不明、調度困難。閘門的起落都是以人工方式進行,不能及時起落,不能及時發現和排除險情,阻礙著除險保安作用的發揮。
3)監控布設點少,不能對總干渠上重要建筑物和險工險點進行實時監控,尤其是無照明設備夜間不能發揮作用,無法進行遠程控制集中管理,影響著調度管理的效能水平。
4)灌區測流一直沿用人工觀測、計量和控制,不僅工作效率低,而且有時還會出現人為的失誤,影響測流的精度,既浪費了水,又給供水調度造成困難,形成了水資源的浪費。
為有效解決這些不同層次的一系列問題,潘莊灌區管理局經過深入調研,多方論證,決定全面建設信息化系統,利用先進科技實現高效管理,滿足灌區現實工作需求。
平臺各測站均采用2M 的VPN 專線,管理局信息中心采用10 M 的VPN 專線,各測站與管理局信息中心的傳輸采用局域網傳輸,管理局信息中心采取平臺式集中管理,支持水位數據實時傳輸并在監控圖像上顯示,具備自動存儲和后處理功能。
該平臺的主要功能是:將總干渠水位、流量及重點建筑物的運行狀況等水情信息進行實時傳輸、匯總和管理,兼容不同的網絡接入方式,具備外網訪問和異地查看功能,將各種水情信息進行實時顯示,構筑灌區信息化發展基礎。
1)監控系統。采用有線(光纜傳輸)和無線2種形式,有線傳輸主要解決節制閘上、下游的實時監控,無線傳輸主要解決野外(無電源)險工險點及重點建筑物的實時監控,監控點布設實現了無縫覆蓋和遠程控制,利用專門設計的照明系統使監控夜間也能夠正常運轉,實現了全天候實時監控。目前累計安裝完成總干渠節制閘上、下游16 套實時監控系統和25 套太陽能無線監控系統。
2)水位自動傳輸系統。利用原超聲波水位計進行自動采集和發射,經水位數據緩存處理,由數據轉換器進行數據轉換,通過專線上傳管理局信息中心,每6 min 可對總干渠水位數據更新傳輸1 次,實現水位數據自動化管理,為輸水及時調度決策提供依據。該系統目前安裝完成14 套。
3)遠程閘控系統。系統利用灌區開通的信息化網絡,遠程遙控總干渠閘門的開閉和運行,實現總干渠輸水的科學調度。系統利用變頻技術合理調節提降速率,可保證閘門在3~5 min 內實現開啟和關閉,改變了以往3 h 左右才能啟閉1 孔閘門的被動局面,有效提高了調節總干渠水量和水位的時效性。系統采取設定遠程操作權限、電機負荷檢測保護、啟閉機壓力保護、閘板位置超限軟件保護、閘板位置超限硬件保護、啟閉機拉力壓力硬件保護等6 項措施,確保安全運行。該系統目前安裝完成8 套。
4)遠程自動化測流系統。系統可實現遠程控制全自動測流,包括測流房門的自動打開、測流過程的全程監控及測流垂線自動布設及垂線測點的自動定位等,測驗數據成果生成表格進行存管和自動打印。該系統目前安裝完成1 套。
潘莊灌區第一次引黃濟津于2010年10月22日開始,2011年4月11日結束,歷時172 d,供水11.84億m3,創造灌區持續不間斷引水時間最長、持續不間斷引水量最多、總干渠平均水位最高、尚廟閘下泄流量最大、冬季帶冰引水時間最久等5 項歷史記錄。
第二次引黃濟津于2011年10月18日開始,12月24日結束,歷時70 d,供水4.2億m3,創造了灌區一年兩次跨區域供水歷史記錄。
信息化建設為引黃濟津提供了強大的技術支撐和保障,使潘莊灌區有力應對了高水位、大流量對總干渠帶來的一系列險情,成功戰勝了帶冰引水造成的一系列困難,圓滿完成這一急難險重任務,既緩解了天津市的用水緊張局面,又惠及了德州的長遠發展,實現了冬、春季農業抗旱用水、工業用水、生活用水和引黃濟津調水的多贏。
通過信息化建設,管理局實現了對總干渠運行數據的及時獲取,總干渠輸水和帶冰運行的安全保證率得到極大提升,實現了對重點輸水設施的全天候實時監控,建立了水政執法、地方公安、工程管理人員和電子監控網絡“四位一體”管理模式,實現了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對總干渠引水閘門的自動開啟、關閉及提、降,為科學決策引黃調水,合理配置水資源提供了科技支撐、創造了有利條件。
水利信息化是帶動水利現代化的重要措施。推進灌區信息化建設是提高灌區現代化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重要手段。潘莊灌區通過信息化建設,有效破解了渠系長、點多、面廣造成的歷史性管理難題,有效化解了監測設施不全、調度水平不高、管理手段落后等諸多問題,極大地提高了管理數據的全面性、準確性和適時性,灌區引黃調水、水量調配、工程建管從此有了科學的支撐和保障,促進灌區管理和決策不斷向縱深、精細和高水平方向發展,推動潘莊灌區不斷向現代化邁進。
[1]謝崇寶.灌區用水管理信息化結構體系[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
[2]張艷文,吳慶貴.淺談水利信息化在灌區節水灌溉工程中的作用[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0(7).
[3]周印華,霍啟光,高慶艷.信息化系統在灤河下游灌區的應用[J].河北水利,2010(5).
[4]陳金水.灌區信息化發展[J].中國水利,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