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招標的啟動,給風電零配件廠商、機組廠商、風電場開發商都帶來新的機會。總建設規模將在150萬kW~200萬kW之間,如此大規模的招標,與第一批相比規模翻了一番。
國家能源局副局長劉琦表示,2020年要達到3000萬kW,成為海上風電世界第一大國。而我國目前已建成的海上風電裝機規模只有138萬kW,這說明海上風電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有人預測未來市場規模將達上千億元。
與海上風電相比,我國的陸地風電多集中在北方、西部地區,雖然各地發展新能源的積極性很高,受到政策鼓勵,風電場建設速度很快,但是受電網發展的限制,入網成為嚴重的制約因素,導致不少地方棄風限電,造成了浪費,發展也遇到阻力。
海上風電資源多集中在東南沿海省份,經濟發達,對電力的需求也比較大,就近發展海上風電,能夠直接解決當地的電力需求,避免 “千里送電”的長距離調度,從而緩解電網的壓力,優勢非常明顯。而且海上風電具有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小、風速高而且穩定、沙塵少、發電量大、適合更大功率的機組運行等特點,由于對機組磨損減少,延長了使用壽命,降低了維護成本。
就目前來看,海上風電技術門檻和成本都要高,海上風電投資成本是陸上風電的2倍以上。但并不等于說海上風電沒有優勢,其在發電效率上具有更高的效率。以1.5 MW風機為例,每年陸上可發電1800~2000 h,海上可以達到2000~2300 h,海上風電一年比陸上風電能多發45萬kW·h;而且由于輸送距離短,可以大大減少電力的損耗,也可以減少大規模特高壓輸電線的建設成本;加上由于離用電負荷中心近,并網壓力會小很多,成本回收也會快很多,從整體來看還是很有開發價值的。 (http://www.cpnn.com.cn/20120213)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在在2012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強調,2012年能源系統還將重點做好8個方面的工作:
(1)加強能源供應保障能力建設。優化能源開發布局,落實 “十二五”規劃,有序開工重大能源項目,確保能源生產總量穩定,加強重點能源生產基地建設,加強能源輸送通道建設,加強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儲備能力建設。2012年,新增煤炭生產能力2億t,新增發電裝機容量7000萬kW左右。
(2)著力推動能源結構調整。在做好生態保護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積極發展水電,2012年新開工水電規模達到2000萬kW。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高效發展核電,抓緊編制和報經批準后實施 《核電安全規劃》和 《核電中長期發展調整規劃》。促進天然氣產業協調發展,實現國內產量快速增長,大力發展非常規天然氣。積極有序發展風電,組織實施 “十二五”第二批規模為1500萬~1800萬kW的風電項目建設計劃。積極發展太陽能,組織實施 “十二五”第一批規模為300萬kW的開發計劃。
(3)深化和擴大能源國際合作。積極開展對話交流,加強與重點國家和地區的務實合作,做好能源國際合作的宏觀指導和服務。堅持平等互利原則,深化上游與下游、資源與非資源、投資與貿易等方面的合作。
(4)積極推進能源科技和體制創新。加快構建"重大技術研究、重大技術裝備、重大示范工程及技術創新平臺"四位一體的能源科技創新體系。著力破解體制機制障礙,更加重視能源體制改革的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研究和提出改革的思路、方案,力求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新突破。
(5)加強民生能源工程建設。2012年要再解決60萬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十二五”力爭全面解決500萬無電人口用電問題。大力推進農村能源建設,安排中央預算內投資650億元,繼續實施農網改造升級。加快西藏、新疆及青海、四川、云南、甘肅四省藏區電網建設,做好青藏直流聯網工程試運行工作,加快推動南疆天然氣利民工程建設。在偏遠農牧區,建設一批太陽能發電、風光互補電站、太陽能熱利用等設施。改善城鎮居民生活用能條件,“十二五”時期,使用天然氣的人口將新增1億,總量達到2.5億。2012年,西氣東輸工程二期貫通香港,提高香港能源保障能力。
(6)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要建立分解機制,加強監督考核,完善政策法規,爭取 “十二五”期間把有效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機制建立起來。加大結構調整力度,著力轉變發展方式,發揮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的"倒逼機制"作用,落實能源消費總量和強度雙控的要求,提升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
(7)加強能源行業管理。組織實施好 “十二五”各項能源規劃,根據規劃核準重大項目,制定和出臺相應的政策措施。啟動 《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編制工作,提出我國能源發展的總體方略和戰略圖。抓緊出臺一批煤炭、電力、煉油、煤炭深加工、頁巖氣、天然氣、煤層氣、可再生能源產業政策。完善行業標準體系,加快能源法制建設,做好能源基礎工作。
(8)全面提高能源工作水平。加強能源行業管理,建立一支高素質的隊伍,培養一批政治過硬、業務熟練、視野廣闊、工作扎實的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