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秀珍
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刻不容緩
文/王秀珍
今年3月,環保部、發改委等九部門聯合在京召開電視電話會議,安排部署2012年全國整治違法排污企業保障群眾健康環保專項行動。會議提出,今年環保專項行動重中之重是整治重金屬污染。
農歷龍年春節前后,廣西龍江河段因發生鎘泄漏而導致鎘含量超標,使得當地及下游沿岸地區群眾飲水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近幾年,國內一些地方接連發生的重金屬中毒事件早已敲響了警鐘,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刻不容緩,各級政府要采取鐵腕手段開展整治,堅決遏制重金屬污染事件頻發勢頭。
廣西龍江的鎘污染事件,是中國重金屬污染事件的又一案例。“這次鎘污染事件在國內歷次重金屬環境污染事件中是罕見的。”一位參與事件處置的專家表示。
在湖南郴州,一家鉛冶煉廠附近的村莊至少有250名兒童被查出血鉛超標;在湖南瀏陽郊區,由一家化工廠排污引發的鎘污染事件,造就了一大批奇形怪狀的“變臉”果蔬,完全不能食用;在土壤重金屬污染日趨嚴重的長三角地區,已經發現“鎘米”、“鉛米”、“汞米”……
近年來,僅發生的鎘污染事件,就有2005年的廣東北江韶關段鎘嚴重超標事件,2006年的湘江湖南株洲段鎘污染事故,2009年的湖南省瀏陽市鎘污染事件。至于其它重金屬污染事件,僅“血鉛超標”事件,就已涉及陜西、安徽、河南、湖南、福建、廣東、四川、湖南、江蘇、山東等省。國內一些地方接連發生的重金屬中毒事件已然敲響警鐘:再也不能想當然地認為污染只是一種對外界的傷害,只有環境才會受到影響,實際上我們的身體同樣也在承受。更關鍵的是要認識到,重金屬污染對處在食物鏈末端的人來說,危害尤甚。因為重金屬中毒損害機體器官往往是不可逆的,且重金屬在動物和人體內都有富集效應,很難自然排出或徹底去除。
國家環保部數據顯示,2009年重金屬污染事件致使4035人血鉛超標、182人鎘超標,引發32起群體性事件。
2011年2月,國家環保部部長周生賢在出席有關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會議時也談到,“從2009年至今,我國已經有30多起重特大重金屬污染事件,嚴重影響群眾健康。”
據了解,重金屬污染指由重金屬或其化合物造成的環境污染,主要由采礦、廢氣排放、污水灌溉和使用重金屬制品等人為因素所致。既有因人類活動導致環境中的重金屬含量增加,超出正常范圍,并導致環境質量惡化,也有個別地區如喀斯特地區因石漠化導致重金屬釋放。
近10多年,隨著中國工業化的不斷加速,涉及重金屬排放的行業越來越多,包括礦山開采、金屬冶煉、化工、印染、皮革、農藥、飼料等,再加上一些污染企業的違法開采、超標排污等問題突出,使重金屬污染事件出現高發態勢。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環保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辦公室副主任溫香彩告訴記者,我國重金屬污染中,最嚴重的是鎘污染、汞污染、血鉛污染和砷污染。
重金屬污染的傳播主要通過水和土壤進入到食物鏈,最后在食物鏈的末端——人體中富集,危害人體健康。目前,農產品重金屬污染已是全國性問題,但重金屬污染指的不只是農作物,還有水產品、豬肉等。2005年,江蘇省環境監測中心對省內四大湖泊水產養殖區及近海水域水產品質量進行調查,結果約四成樣品鎘、鉛、汞等重金屬含量超標,其中27%受到中度乃至重度污染。
而豬肉中的重金屬超標,則大多是人為造成。從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大量高銅(甚至用電鍍廢棄物生產的硫酸銅)、高鋅、高鐵等被加入豬飼料中。因為有研究者不負責任地宣揚,在豬飼料中增添這些重金屬,可防止小豬腹瀉及促進生長等等。
“污染一次,遺患萬年”,說的是重金屬對土壤造的孽。天津市農業資源與環境研究所20多年來對蔬菜中重金屬的監測顯示出一條令人憂心的軌跡:施用城市垃圾肥的土壤,有5種重金屬含量高于背景值,其中汞達到背景值的30多倍;而污灌區土壤,8種重金屬含量全部高于背景值,其中鎘超出10倍,汞超出125倍。
重金屬造成的污染觸目驚心,專家們在分析造成重金屬污染事件頻發的原因,指出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地方政府責任缺失。鉛和其它有色金屬冶煉一直是關系國計民生的基礎行業。由于此類企業給地方財政上繳高額利稅,加上部分地方政府存在重經濟、輕環保的思想,造成環保部門在此類項目環評審批、環保驗收、環境監管等方面,不同程度受到地方政府的干預或約束。有些涉重項目未批先建、邊建邊批或未經環保“三同時”驗收就擅自投產,本是違法違規行為,一些地方政府卻多方協調,施加壓力,通過補辦手續使其合法化;有些涉重項目難以審批,地方政府與企業聯手跑關系搞變通,使其審批權限下放。面對企業違法排污事件,一些地方政府成為企業的保護傘,通過變通政策打擦邊球,甚至開綠燈,最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了了之。
企業環境意識薄弱。近年來我國涉重企業產能不斷增加,但部分企業工藝裝備仍然相對落后,環境管理水平較低。雖然一些鉛鋅冶煉企業相繼進行了技術改造,但總體來說在污染防治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差距仍較大,在二氧化硫回收、設備密封除塵、自動化作業等方面仍有差距。我國仍有很多小企業基本采用淘汰工藝生產,還有一些涉重企業雖然引進了先進技術,但缺乏先進的環境管理理念和經驗,往往只重視生產,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對污染源的控制以及對廠區周邊水、氣、土壤監測沒有嚴格要求,忽視了對周圍環境和群眾健康的保護。
累計污染原因明顯。由于重金屬污染具有長期性、累積性、隱蔽性、潛伏性和不可逆性等特點,長期累積造成企業周圍土壤和納污河流局部河段均受到污染,河流底泥、土壤中重金屬含量呈現明顯的累積性增加趨勢。例如某冶煉企業是一家上市公司,鉛冶煉生產工藝持續改進,同時也帶動周邊冶煉企業工藝、技術、裝備水平大大提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走在全國鉛冶煉行業前列,卻仍然成為當地兒童血鉛超標的污染源。環保部門調查后認為,當地鉛冶煉企業含重金屬粉塵多年來有所累積,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采用燒結鍋、燒結機工藝時造成大量鉛煙塵排放,加上生產原料和廢渣在運輸過程中揚散流失,造成鉛、鎘等重金屬及其氧化物在周邊環境中沉積,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產生影響。因此,在鉛冶煉等涉重企業較為集中的地方,不僅要關注企業生產中的“三廢”排放,還要重點關注重金屬污染積累對環境的危害。
目前,國家和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重金屬污染防治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但對于基層環保部門而言,在具體落實這些政策和制度時仍存在一些問題。

涉重企業環境防護距離界定問題。我國《鉛鋅行業準入條件》2007年3月正式頒布實施,規定“大中城市及其近郊,居民集中區、療養地、醫院和食品、藥品等對環境條件要求高的企業周邊1公里內,不得新建鉛鋅冶煉項目,也不得擴建除環保改造外的鉛鋅冶煉項目。”而大部分鉛冶煉企業建廠均在準入條件出臺之前,原有老企業如何確定環境防護距離及要不要執行此標準,并沒有明確規定。而且現有冶煉企業工藝裝備水平參差不齊,排污強度不同,如果執行一樣的防護距離標準,可能有失公平。另外,污染不可能因為人為劃定的界線就戛然而止,1公里的防護距離是否能夠絕對保障環境安全說不清。
污染源達標與環境質量超標問題。大部分鉛冶煉企業從2000年起逐步淘汰污染嚴重的燒結鍋工藝,之后至2006年均采用燒結機加鼓風爐煉鉛工藝,增加尾氣制酸系統,屬于國家產業政策允許范疇。2007年《鉛鋅行業準入條件》出臺后,一些地區為了進一步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加強環境保護,又抬高了行業準入門檻。目前濟源市已要求所有企業徹底淘汰燒結機工藝,通過技術升級,全部采用生產效率高、能耗低、資源綜合利用效果好的富氧底吹先進煉鉛工藝。從近5年環保部門監測數據來看,這些企業主要污染物排放均能夠滿足國家標準,但周邊環境重金屬超標現象仍然存在,說明企業排放標準與環境質量標準可能存在一定差異。
涉重行業現行技術標準不足。近年來,我國工業化發展迅速,但一些行業標準和配套政策出臺滯后,重金屬行業污染防治的基礎研究落后于產業發展。有色冶煉行業清潔生產標準出臺滯后,重金屬污染物排放標準中有些污染因子缺失,特別是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從2007年才開始全國性普查,對土壤污染現狀的掌握和修復技術研究明顯不足。另外,對重金屬污染累積效應重視不夠,基礎研究落后往往導致短時沒問題,累積出問題。
據5月4日江南晚報報道,在蘇州某化工廠原址,10多名來自無錫的技術人員正忙著給這片土地“刮骨療毒”。目前,無錫市太湖湖泊治理有限責任公司正在為蘇州和揚州兩塊被化工廠污染數十年的土地進行“排毒”修復。而對“毒土地”修復是重金屬污染防治的首要措施之一。
近年來,我國重金屬污染事件頻頻發生,國務院先后發布了《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和《國家環境保護“十二五”規劃》,要求加強重金屬污染治理與生態修復等。專家們提出了如下重金屬污染防治對策措施:
對“毒土地”實施修復措施。目前,《“十二五”重金屬污染防治規劃》已全面實施,重金屬污染防治已成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工作重點。有毒的土地,要全部進行再監測,徹底清除化工余毒才能繼續使用,哪怕挖地三尺也要進行修復處理。經過污染的土地應當先對原土壤進行監測評估,造成污染的應當進行修復,確保今后不再有污染。對中度、輕度污染的采用固化、穩定化技術,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屬的毒性;對重度污染的2000噸土壤,在固化穩定化之前先進行“淋浴”,檢測后發現污染依然嚴重超標,須進行第二次沖淋。對受污染土壤進行環境修復,目前還沒有國家標準。據了解,上述“毒土”的修復,推動了無錫市土壤修復管理與立法的進程,市相關部門已在為建立污染風險評估標準、設立土壤污染風險保障金等開展調研,依法治理“毒土”。
注重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布局優化。由于重金屬污染排放區域性明顯,重點區域要根據國家《產業結構調整目錄》和《鉛鋅行業準入條件》,結合當地實際,制定涉重金屬行業的產業結構調整方案,進一步確定重金屬相關行業的準入條件,鼓勵采取污染小、能耗低、清潔生產水平高的先進工藝,不斷加大涉重金屬行業落后產能和工藝設備的淘汰力度。在涉重金屬產業發展布局上,要根據區域資源稟賦、環境容量、生態狀況以及發展規劃,明確不同區域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非重點區域要進一步加強控制,原則上不應再規劃涉及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的項目。嚴格督促企業按照國家規定制訂危險廢物管理計劃和危險廢物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及應急預案,落實危險廢物產生企業、處置利用企業危險廢物轉移聯單制度,建立危險廢物污染責任終身追究制。
進一步加強環境監管。要加強對城鎮污水處理廠和各類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的監督檢查,加快對現有污水處理設施進行脫氮的升級改造,加強排入污水處理廠的工業企業廢水排放監管,嚴厲打擊擅自停運、在線監控設施不能正常運行、超標排放等環境違法行為。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從源頭上控制新污染源產生。未經審批或“三同時”驗收的建設項目,一律停止建設或生產;達不到環境與健康要求的企業,由當地政府予以關閉。依法實施清潔生產審核,加強污染過程控制。環保部門要會同發改、工信等部門,對重金屬排放企業開展輪回式強制性清潔生產審核,督促企業不斷提升清潔生產水平。重金屬排放企業要制定和完善重金屬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加強環境監測和應急體系建設。重點重金屬排放企業應安裝重金屬在線監測裝置并與環保部門聯網,建立健全特征污染物監測制度,并向社會定期發布環境質量報告。
對重金屬重點防控區域加大治理力度。依據國家制定的《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規劃》,劃定重點防控區域,明確防治目標和任務。對現有重金屬企業進行綜合整治,對不符合環境要求的重金屬排放企業予以限期治理。大力開展重金屬污染治理與修復示范工程,在部分重點防控區域組織實施受污染土壤、場地、河流底泥等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工程。在此基礎上盡快解決重金屬污染歷史遺留問題,對上面已經提及的,已受重金屬污染的土地、河流進行處置和修復。另外,要建立健全重金屬健康危害診療體系,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科普宣傳教育。要嚴格按照經營許可證規定從事收集、貯存、利用、處置危險廢物經營活動,正常運行污染防治設施,保證達標排放,對于故意傾倒危險廢物,造成環境污染的,要及時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基礎性研究。我國重金屬污染調查與基礎研究滯后,不能滿足形勢發展的需求。比如目前缺乏成熟可行的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技術,環境空氣與土壤重金屬污染調查較晚,涉重金屬污染排放標準與環境質量標準不銜接,環境標準與健康標準之間脫節等。“十二五”期間,應對重點區域進一步加強重金屬污染現狀調查,掌握基礎信息,把握基本規律,建立全方位預警機制;進一步加大重金屬污染防治基礎性研究人才、科技、資金的投入,快速推進重金屬污染防治技術成果轉化;進一步研究制定和完善重金屬行業環境科技標準,樹立新的環境科研理念,以保護人體健康為核心,倒推質量標準和排放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