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福民
建造智能住宅的新建材
——智能毯
文/陳福民

比爾·蓋茨曾出過一本《未來之路》的書,書中描繪到他在西雅圖附近的一座私人豪宅,建筑面積有4180平方米,造價超過5.3億美元。他稱這是“由硅片和軟件建成的”智能住宅。當你進入時,憑你佩戴的電子飾針,豪宅就會知道你是誰,你在哪兒,它會盡一切可能滿足你的要求,甚至是你心想的事。它會根據胸針上的信息,選擇房間的溫度和你喜好的電視、音樂和電影。當你走近L形水池時,音樂噴泉就會演奏相應的音樂;所有照明系統會在預定的時間或者發現人的動靜時自動開啟或關閉;可停放10輛汽車的地下車庫,可在電子控制下變成壘球場,隱蔽的攝像機可監控每一寸地方,一旦發現任何意外就立即發出報警信號。
原來,這幢智能住宅得益于一種叫“智能毯”的新型建筑材料,它可以代替水泥,同時還能利用太陽能,為室內提供電能,播放視頻、調節溫度、供應照明。用這種材料制造房屋的墻壁不僅會說話,還能播放立體電影、調整房間溫度、給室內照明。
然而,構成這種神奇的智能毯材料就來自普普通通的塑料可樂瓶的原材料,學名叫聚酯膜。這是美國費城的建筑師斯蒂芬·基蘭和詹姆斯·廷伯萊克長期以來致力于研究而到造的。實際上,“智能毯”是由兩層聚酯膜構成,就像是用聚酯膜制成的三明治一樣。在兩層聚酯膜材料之間有5厘米的空隙,空隙間填充有塊狀的氣凝膠,這是一種多孔的氧化硅絕熱材料,99.8%的組成成分都是空氣。將薄薄的柔性膜材料這樣做基板后,再把一些帶有照明、加熱、能量儲存功能,甚至能顯示信息的微小粒子噴涂在上面。這樣做成的“三明治”式“智能毯”是一種可以在鋁質框架上拉伸平鋪的外包裝材料,就像帳篷用的尼龍布一樣,便可以成為隨心所欲地改變它的功能的電子墻壁了。比如說,我們可以將臥室的一面墻設置成電影墻,或者將客廳的一整面墻變成窗戶。
“智能毯”這種材料最早被美國航空航天局應用在“火星探路者號”飛船攜帶的“旅居者號”火星車上。這層5厘米厚的材料的絕熱系數與填充了聚苯乙烯(一種輕盈、柔軟的粉紅色材料)的43厘米厚的水泥磚墻相當。它的外層覆蓋著一層高純度樹脂,其中含有一種相變材料顆粒,在白天能吸收外界的熱量,而夜間溫度下降時則會散發出熱量。
“智能毯”的外表面帶有微型有機光電太陽能電池,能通過吸收陽光來為有機發光二極管和內部照明系統提供電能。這種太陽能電池與我們熟悉的硅太陽能電池的工作原理差不多,但是制造成本要低得多;硅太陽能電池需要在潔凈的房間內,在300攝氏度的高溫下制造,而有機光電太陽能電池在室溫條件下,由廉價的碳基化合物沉積在薄薄的彈性塑料板上就能制成,制造工藝與印刷報紙差不多。
專家們指出,“智能毯”材料大量運用在房屋和普通民宅中,預計還要10來年的時間。但是,智能毯的概念來自于“智能織品”,這種電子紡織品由導電纖維織成,目前科學家已將電容式感應器與光發二極管緊密地結合在一起,應用于工業或商業用的紡織品中,使紡織品具有自我組織微控制器的網絡功能,能夠感應人體體溫、壓力和震動,可作為位移或火警偵測器之用。這種紡織品除了招展原先的可穿式電子衣功能外,還可在公共建物的地面上嵌一連串的發光二極管為客人引路;壓力傳感器能夠探測到入侵者;溫度傳感器可以及時發現火災,同時發光二極管可以標示出撤離的路線;可以把它嵌入在墻壁和支柱中監測建筑物的壓力,使檢查人員能夠“看到”建筑物內部的健康狀況;另外,還可以把這種智能紡織品覆蓋在軟式飛艇的表面,用發光二極管的閃爍發出廣告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