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娟
摘要:近年來,隨著我國利率政策調整,在銀根緊縮的市場環境下,我國中小企業面臨融資困境,民間借貸市場空前活躍。民間借貸的發展部分解決了正規金融資金供給與社會資金需求之間的矛盾。但也導致了各種問題產生,債務糾紛不斷,缺乏相關法律約束和規范。本文主要分析我國民間借貸發展現狀,分析民間借貸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并提出使其規范發展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民間借貸監管規范
一、引言
民間借貸又稱“民間信用”或“個人信用”,指居民個人向集體及其互相間提供的信用,一般采取利息面議,直接成交的方式,游離于正規金融之外的信用行為。近年來,隨著國家貨幣政策、存款準備金率和利率政策的調整以及受中下企業、農民貸款難的影響,民間借貸市場更趨活躍。例如,近年來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溫州民間借貸市場發展異常活躍,當地居民擁有大量“不知出路”的民間資金,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將熱錢投入到民間借貸市場中。2011年央行總計上調6次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2次上調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0.25個百分點。在銀根緊縮的貨幣政策下,市場資金緊張,中小企業貸款困難,生存艱難,民間借貸發展愈演愈烈。民間借貸發展為中小企業生存提供出路的同時也帶來各種經濟和社會問題。溫州“老板跑路”鬧得沸沸揚揚,一時間溫州民間資本面臨崩盤,引發當地金融危機恐慌。溫總理親自去溫州調研,作出明確批示,要求妥善處理中小企業資金鏈斷裂,切實防范金融風險,加強對民間借貸的監管,引導其陽光化、規范化發展,發揮其積極作用。我國民間借貸的健康發展問題值得深思。
二、我國民間借貸的發展現狀
(一)民間借貸規模逐漸擴大,借貸利率攀升,風險日益加大
據中央財經大學課題組估算,2003年全國民間借貸總規模可達7405億~8164億元。2005年中國人民銀行的調查結果顯示,當年全國民間融資規模達9500億元。2011年,民間借貸規模繼續擴張。中信證券研究報告認為,中國民間借貸市場總規模超過4萬億元,約為銀行表內貸款規模的10%~20%。在最為活躍的溫州,民間借貸一直在市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鄂爾多斯則因房地產和煤炭業的繁榮而后來居上,民間借貸的規模更超前者。2011年以來,受銀行信貸緊縮政策的影響,中國民間借貸市場供需兩旺,借貸利率一路走高,平均年利率超過20%,部分地區曝出的最高利率令人瞠目。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檢測數據,鄂爾多斯的民間借貸利率一般在月息3%,最高可達4%~5%。在借貸規模持續擴大、借貸利率顯著上升的背景下,民間借貸風險更加錯綜復雜。
(二)民間借貸資金更多地流向投機領域
民間資本多流向房地產、煤炭行業、新型高利潤產業和投機性較強的領域。以溫州為例,溫州1100億元民間借貸資金中,用于一般生產經營的僅占35%,用于房地產項目投資或集資炒房的占20%,停留在民間借貸市場上的占40%,投機及不明用途的占5%,進入實體經濟尤其是一般生產經營的資金比例大大降低。這也是由于我國的投融資體制限制了民間資金的投資渠道,難以進入像電信、能源等壟斷行業。
(三)對于民間借貸政府缺乏有效監管
民間借貸具有很強的區域性,不同地區的民間借貸在資金供求、借貸鏈條、經濟基礎甚至發展模式等方面都呈現著各自的特點。正是這種區域性差別決定了中央層面的統一監管難度較大。民間借貸資金來源廣泛復雜,借貸合同的簽訂更多是“口頭協議”,不受法律保護,處在金融體系之外,不利監管。同時,民間借貸資金流向具有盲目性和投機性,風險日益增大。我國沒有科學理性地對待民間借貸,只一味地抑制,沒有建立完善的民間借貸管理或監管機構,存在監管方式不正確,監管職責不明確,監管力度不夠等問題。導致民間借貸市場出現各種威脅金融體系穩健發展、社會生活穩定和諧的違法違規事件在溫州、江浙等民間借貸活躍地區“遍地開花”。
三、民間借貸產生的問題分析
(一)影響正規金融機構的發展,沖擊金融秩序,同時不易監管和調控
民間借貸又稱“民間信用”或“個人信用”,游離于正規金融之外,不受任何監管部門的監管和約束,其利率大多高于同期金融機構利率的幾倍,影響了正規金融機構的信貸業務,中央銀行也難以準確掌握其資金規模、價格、流向等實際運行情況,存在著巨大的風險,沖擊正常的金融秩序。民間借貸資金為追求高收益,大多流向高風險高利潤的投機領域,這些行業大多數國家宏觀調控限制的行業或企業,民間資金助長了盲目投資和低水平重復建設,不利于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
(二)民間借貸多為短期借貸且借貸利率較高,不利于企業長期發展
民間借貸由于資金來源多,放貸便利,能在短期內滿足中小型企業資金融通需求。但是,由于民間借貸利率過高,甚至高于絕大部分中小企業贏利水平,企業面臨著短期必須償還債務以及債務利息負擔重的雙重壓力。所以,企業為獲得高利潤,將資金投入到高風險高收益的投機領域,而放棄對實體經濟的投入。這類借貸、投機行為不利于企業長期穩定發展。一旦企業經營出現問題或投資出現較嚴重損失,難以償還債務,就可能出現“借新債還舊債,拆東墻補西墻”的情況,就會陷入資金惡性循環。發生在溫州的企業主“跑路”事件,也是由于無法償還貸款,這類事情的發生可能會導致民間借貸市場出現資金供給的恐慌性收縮,從而對中小企業的正常融資和生產經營產生影響,惡化中小企業生存狀態,傷及實體經濟。
(三)民間借貸帶來了經濟社會不穩定風險,引發信用體系危機
民間借貸大多發生在一定區域的熟人、親友之間,以“關系人情”作為擔保口頭達成協議,部分依賴借貸中介等社會信用形式,缺乏規范的借貸流程和手續。借貸合約不具有規范性,不受法律保護。一旦出現信用危機,就會引發各種債務糾紛和社會問題。如2011年以來,溫州發生多起“老板跑路”的不負責行為,嚴重危害社會信用體系,不利于社會穩定和諧發展。這種“失信跑路”行為削弱民間信用對市場經濟主體行為的約束作用,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社會信任危機和更多的信用違約風險,增加市場交易成本。
四、促進民間借貸規范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科學理性對待民間借貸,加強引導和規范
民間借貸長時間內被認為和“高利貸”一樣惡劣,不被政府和正規金融機構承認。但近幾年由于市場迅速發展,民間借貸作為一種信用補償形式,某種程度上解決了正規金融資金供給與社會資金需求之間的矛盾,使資金得到有效配置,促進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著其積極的影響。“民間借貸是伴隨著浙江的民營企業發展共同發展起來的,沒有它就不會有浙江微小企業的發展”。民間借貸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僅浙江,可以說,這些年民營經濟之所以能異軍突起,特別是這兩年民營經濟在金融危機寒冬中能繼續發展,民間借貸發揮了重要作用。因此,迫切需要給民間借貸正名,科學理性對待民間借貸,讓其像正規金融機構一樣得到社會的承認。
(二)建立法律法規保護合法民間借貸行為,嚴厲打擊高利貸等非法借貸行為
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人民法院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和推進金融改革發展提供司法保障的指導意見》,要求各級法院要“妥善審理民間借貸案件,保護合法的民間借貸關系,保障民間借貸對正規金融的積極補充作用,遏制民間融資中的高利貸化和投機化傾向,規范和引導民間融資健康發展。”類似這樣的法律法規的建立能夠使民間借貸更合理化發展,便于監管,保證其合法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打擊金融違法違規活動,營造必要的法律制度環境。
(三)加強對民間資金的引導,加大對風險等金融知識和法律的宣傳
民間借貸如同水一樣,管理民間借貸的發展就像管理水一樣,宜疏不宜堵,正確的引導其發展,使其流向需要民間資金的中小企業發展。民間資本現還沒有“流”到地面,還是在地下潛行。民間借貸風險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許多借貸資金脫離了實體經濟和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要引導民間融資資金通過集約化管理的方式,流向初創期企業、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和個人創業的短期資金周轉,以及成長型骨干企業的股權、債權投資。
(四)政府應拓寬民間投資范圍,鼓勵民間借貸進入金融服務領域
有步驟地向民間資金開放競爭性領域,拓寬民間資金投資范圍,鼓勵并規范民營資本以多種形式進入金融體系、參與金融服務,通過設立小額貸款公司和基金互助組織等一些小額、合法的借貸活動,解決經濟運行中資金供給結構失衡,改善中小企業資金短缺的現狀。
(五)逐步放開利率管制,完成利率市場化改革
推進利率市場化也是消除信貸歧視,改善金融供給不均衡現狀的關鍵環節。應盡快形成以市場供求為導向的利率形成機制,充分發揮利率在調節資金供需中的作用,減少民間借貸的監管成本,降低民間借貸風險。民間借貸不被承認很大程度上是將其與“高利貸”混為一談,其不斷被推高的利息存在很大潛在風險。政府監管部門應加強監管,規范民間借貸利率定價,同時嚴厲打擊“高利貸”行為,嚴格劃分出民間借貸的灰色地帶,保證良好的金融運行環境。
(六)創新借貸運營模式,營造民間借貸發展的組織環境
針對民間借貸固有特點,可選擇三種發展模式:一是社團互助型借貸模式。借助各種社會團體,延伸借貸雙方的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擴大民間借貸籌資面。二是個人委托型借貸模式。充分發揮銀行及專業投資機構的信用中介功能,大力開展個人委托信貸業務,歸集個人富余資金,為民間借貸主體雙方牽線搭橋。三是自主投資型借貸模式。引導大額民營自有資本成立“只貸不存、自擔風險”的民間小額貸款組織,從事放貸業務,滿足中小企業的資金需求。
參考文獻:
[1]姜旭朝.中國民間金融研究[M].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2]李雪軍,王來華.從緊貨幣政策背景下民間借貸發展狀況[J].經濟研究導刊,2009.1:69-70
[3]楊暢.民間借貸規范發展的路徑選擇探討[J].貨幣銀行,2011.5:2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