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賁彪 胡明區
布迪厄認為社會網絡規模指的是構成一個個體的社會網成員的數目。社會網規模也是測量一個人社會資源擁有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通常來說,一個農民工如果擁有許多各種各樣的朋友,那么他通常會比其他人獲得更多的信息和幫助。
自帕森斯以來,人們開始習慣從地位結構觀的角度理解社會結構如何制約社會行為的,用所屬類別來解釋人的社會行為.而網絡結構觀則把人與人、人與組織、組織與組織的紐帶關系看成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結構,分析這些紐帶關系如何影響社會行為。后來的資源動員學派認為網絡能起到溝通的功能、傳遞信息以及提供“團結誘因”的功能。趙鼎新強調集體行動的興起往往受外在資源環境(包括利益、傳媒、知識分子及專業人員等)的制約。盡管學者們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他們都一致的看到了網絡對農民工選擇維權行為是有重要影響的。社會學上著名的格蘭諾維特(Granovettor)與邊燕杰關于弱關系作用和強關系作用之爭揭示了在不同制度背景下不同性質關系的功能差異性。但他們都不約而同地強調了關系網絡隊工人階級的行為重要影響。
從社會資本的視角來看,網絡是資源的載體,行動者擁有網絡就可以較輕松地從網絡關系中獲取有用資源,從而幫助其更好地實現目標。農民工依靠網絡來收集信息、獲取資源、集體決策、共擔抵抗風險。現在農民工的弱勢地位還是比較明顯的,這得到大部分學者的認同。楊學智通過觀察廣州市番禺區農民工權益糾紛,發現地方政府在執政過程中,為了追求地方經濟發展,鼓勵和邊緣化農民工,對農民工權益受損事件往往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企業想盡辦法與地方政府結盟以獲得勞動裁決過程中的方便,地方政府職能缺位和企業不履行法律規定,這種情況的出現導致農民工在勞資關系中的弱勢和不利地位。
馮周卓、陳福喜認為農民工由于本身社會資本的薄弱,使其在權益抗爭中處于劣勢地位,成為社會的一個弱勢群體。并認為農民工群體的社會資本處于全面塌陷的狀態,因此必須想辦法加強農民工的社會資本。
鄭學敏指出,由于農民工的個人力量相對弱小,其在社會上能夠調動和運用的資源非常有限,再加上維護職工群眾利益團體的工會缺乏獨立性,還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其作用,導致職工群眾在勞動關系中處于被動和劣勢的地位,而且這種狀況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改變。
由于農民工自身的弱勢地位,農民工在權益受損時,對于社會網絡的依賴會更加強烈。缺少幫助的情況下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老鄉會”、“同鄉會”。裴宜理在分析舊中國工人運動時明確提出:“地緣政治”為中國工人的集體行動發展提供了機會和基礎。由于農民工屬于弱勢群體,他們渴望權益受到保護,但是他們不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權益,一旦利益受損,他們主要是向自己的“老鄉會”、“同鄉會”尋求解決辦法。曹筠武(2005)認為這種“以地緣為紐帶的維權組織”的出現,不僅反映了農民工缺乏真正的代表自身利益的組織,而且說明農民工對于組織資源的渴望。江立華則認為近年來我國形成了農民工的法律和政策保護體系越完善,農民工維權越難的“制度悖論”,加深了農民工對地緣維權組織的渴望。
農民工會根據自己擁有的網絡資源的多寡來做出在權益受損時進行何種程度的抗爭的決策。Littler.C.R.認為農民工組織起來抵抗雇主的能力直接影響其維權行動能力。(劉愛玉,2011)認為農民工受到相同程度的傷害,若其擁有的資源與行動能力越強,在權益受到侵犯時,越傾向于選擇對抗侵害的維權行為,并對與農民工的結社力量與其維權行為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二者存在著顯著相關性。蔡禾等學者也提出農民工在打工地的社會網絡的規模與其選擇維權抗爭行為成正相關的論點。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農民工在當代還依然是一個弱勢群體,依然沒得到社會大眾、雇主和政府應有的尊重,他們在社會轉型期缺乏維護自身權益的資源和網絡,而且工會組織缺乏獨立性,加強其對于社會網絡的依賴,他們往往認為工人們組織起來可以加大維權行動的成功率,在遇到權益侵害時首先考慮尋求非正式組織的幫助。而這些組織往往缺少正確的指引和安排,致使農民工在選擇維權行為時無所適從。
參考文獻:
[1]布迪厄.《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包亞明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202一203頁
[2]帕森斯.社會行動的結構[M].張明德等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3]GranovettorM.1973,“The Strength of Weakties.”American Journal ofSociology78
[4]邊燕杰.《找回強關系:中國的間接關系、網絡橋梁和求職》.國外社會學,1998.2
[5]楊學智.廣州番禺區農民工勞動權益保護現狀的實證研究.華中農業大學, 2007
[6]鄭學敏.國企改制前后勞資關系變化研究——以閩中N市為研究個案.河海大學,2007
[7]劉愛玉.《 勞動權益受損與行動選擇研究:兩代農民工的比較》[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1.1
[8]Littler, C. R. The Developoment of the Labour Process, in Capitalisst societies. london: Henemann EducationalBooks Ltd, 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