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平
由于歷史原因,在國有企業中存在一種特別的現象,就是企業長期處于停工停產狀態,而職工的勞動關系卻沒有徹底清理。無論對于企業和職工,這種不穩定的勞動關系都存在著法律風險。
一、在停工停產期間勞動者應當不應當享有工資待遇
根據我國《憲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的有關規定和立法精神,勞動就業權是勞動者基本的權利,在企業停工期間勞動關系繼續存在,勞動者理應獲得工資待遇,當然如果停工停產是由于勞動者本人的原因造成的,則勞動者從勞動合同而言構成違約,一般也會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勞動紀律,具備條件的,用人單位可以選擇單方面解除勞動合同,如果用人單位沒有選擇解除勞動合同,則可以對勞動者依照勞動紀律的規定進行處罰。從勞動合同的約定而言,勞動者單方面違約,不履行勞動義務,企業也就可以不負擔勞動報酬。但在此情形下,由于勞動關系存在,法律規定應當由企業方負擔的勞動者的社會保險費用,企業仍然應當繳納。但更多的情形是企業方的原因導致停工停產,勞動者仍然有權獲得一定數量的工資待遇,難以確定的是具體標準。
二、企業停工停產間職工待遇的具體標準
企業確定此類情形的工資標準應當遵循公平、可操作、保障勞動者生存權的原則。一般來說,企業停工停產期間由于職工沒有付出勞動,職工的勞動力維持的成本降低,所以職工的待遇可以低于正常工作期間的待遇,如果企業長期停工停產,職工的待遇也可以低于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因為最低工資標準是勞動者在付出勞動的狀態下,維持勞動者的基本生活的最低標準。而沒有付出勞動的勞動者最低的生活成本也必然減低,所以可以低于一個幅度。企業與勞動者應當是一個共生存共發展的關系。只要企業存在,就必須負擔勞動者的工資,勞動者也應當享有企業發展的成果,在企業停工停產期間,企業不再發展,勞動者的工資也就不應當再享受屬于發展的那一部分,因此必然會大大低于正常生產期間的待遇。具體有以下幾種情形:
(一)變更勞動合同
企業通過與勞動者協商,對企業停工停產狀態下的工資待遇作出約定或者變更。勞動合同是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的協議,協議是自愿訂立的,因此也是可以修改和變更的。但要注意的是,一是必須堅持自愿公平的原則,二是變更的內容不能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但是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是往往不能達成協議,或者當初并沒有開展這項工作,擱置數年后才要處理停工停產期間的待遇,這時,如果協商不成,就要按照國家的有關制度處理。
(二)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停工停產的待遇標準
在一個工資支付期間內停工停產的,仍要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支付工資報酬。這種做法目的在于維持勞動合同的穩定性,另外短期的的停工停產,對企業影響并不大,而企業方享有勞動管理權,企業可以通過合理調度勞動進度和崗位規模,減小企業的損失。我國各省市在這個問題上基本是一致的。
(三)在一個工資支付周期以外非因勞動者原因停工停產的待遇標準
基于上文所作的分析,如果雙方協議不成,一般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辦理,勞動部《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二條規定“非因勞動者原因造成單位停工、停產在一個工資支付周期內的,用人單位應按勞動合同規定的標準支付勞動者工資。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若勞動者提供了正常勞動,則支付給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不得低于當地的最低工資標準;若勞動者沒有提供正常勞動,應按國家有關規定辦理。”由于此規定沒有給出具體標準,所以各地通過地方立法進行了更加具體的規定。《廣東省工資支付條例》第三十五條規定“非因勞動者原因造成用人單位停工、停產,未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最長三十日)的,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正常工作時間支付工資。超過一個工資支付周期的,可以根據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按照雙方新約定的標準支付工資;用人單位沒有安排勞動者工作的,應當按照不低于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百分之八十支付勞動者生活費,生活費發放至企業復工、復產或者解除勞動關系。”一般在司法實踐中,如果通過訴訟解決,法院習慣上也按此標準掌握。
三、停工期間勞動者工資的解決途徑和企業的應對措施
(一)勞動者的解決途徑
停工停產期間的待遇,是工資的一種類型,所以有關職工合法追償工資的一切途徑,也都適用于此。但由于此種情形往往有著復雜的歷史原因,因此更提倡通過與用人單位協商解決,如果解決不成,或不適合協商。可以向勞動勞動執法部門要求其責令企業支付工資,這樣做的好處是,一旦企業方拒絕支付,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將承擔0.5倍到1倍的懲罰性賠償,甚至勞動者有可能通過刑事訴訟的手段維權。選擇幾種途徑同時提出還是分別提出視具體情形酌情掌握。
(二)企業一方解決長期停工期間巨額工資債務的措施
1.預防措施
企業在停工停產之初要及時清理勞動關系,避免出現懸而未決的勞動狀況。一是協議解除不必要的可以解除勞動關系,幫助職工妥善安置和再就業 。二是對留守的職工注意變更勞動合同,召集工會等協商確定停產期間的工資待遇問題,此時是對企業是最有利的時刻。
2.應對措施
對于已發生的此類糾紛,如果確屬拖欠并且企業有負擔能力,要及時解決,如果沒有負擔能力,要做好工作,并允許勞動者辭職。遇到勞動者到勞動執法部門控告的情形,企業可以提出合理抗辯,使糾紛進入和解、仲裁或民事訴訟,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懲罰性賠償,也可以避免刑事法律風險,即涉嫌惡意欠薪罪被司法機關以追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