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
摘要:隨著我國近些年經濟的不斷發展,特別是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后,我國企業所面臨的競爭壓力也越來越大。為此,我國企業做了許多緩解這種競爭壓力的嘗試,企業財會內控監督機制就是其中之一。雖然我國企業在這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其中卻還存在著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本文就我國企業財會內控監督機制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根據這些問題提出了一些相關的建議,希望對今后企業財會內控監督機制的實施有所幫助。
關鍵詞:企業財會內控監督機制問題措施
我國企業的財會內部控制制度是為了確保企業會計信息及時、準確,企業資產安全穩定,從而使企業能夠更好地在日常經營活動當中進行協調、制約和監督而形成的一種嚴密的企業內部財會監控體系。但是,目前在我國,這種監控機制還不算是十分的完善。因此,我們對企業內部財會監督機制進行研究,就顯得意義重大了。
一、我國企業財會內部控制監督機制的問題
1.企業內部控制意識薄弱和企業會計人員的綜合素質低
如今,在我國雖然企業的財會內控機制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是,在我國的各行各業當中,還有不少的企業負責人對其企業內部財會控制監督意識不強,從而導致了企業的財會內控監督機制不健全,無法在本企業中順利的實施。據相關的調查顯示,目前,還有一些我國的企業負責人對什么是企業內部控制還不了解。更有甚者,竟然認為企業的財會內控監督機制的建立影響了其企業的辦事效率。
目前,許多企業的會計從業人員存在綜合素質低的問題,有的會計人員不僅缺乏專業會計知識,還喪失了職業精神,有的還觸犯國家的法律,會計報表隨意編造篡改,導致企業的會計信息不準確,讓企業的財會內控制度成為紙上談兵。
2.企業的財會內部控制監督體制不夠完善
一方面,一些企業即便建立了財會內部控制監督體制,卻也束之高閣,沒有真正發揮作用。例如有的企業的財會內控制度由于實施力度不到位,很多措施難以落實,有的企業建立的財會內部控制體系本身缺乏科學系統性。此外,企業在經營活動中,往往忽視事情預防和事中控制,更習慣于事后反饋。另一方面,在企業中,監督工作主要依靠財務內部的審計機構,而此審計機構是由財務部門的員工組成和管理,這種不具有獨立性的審計工作組織管理體制,使企業的內部的審計流于形式。此外,很多企業的內部審計的日常工作就對會計賬目進行審核,而對于企業的內部稽查以及內部各個組織機構的工作效率等方面的評估和監督,沒有發揮財會內部控制監督體制應有的作用。
二、加強和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的措施
1.加強人力資源培養,提高人員素質
加強企業員工的教育培訓,使企業各層次人員提高保證會計信息真實性的認識,同時還要注重對于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和制度監督意識的培養,確保企業員工具有專業能力和職業道德精神,這樣的組織才能有效保證實施企業內部會計控制。企業內部要對會計從業人員建立崗位監督責任制。這樣在實施企業內部控制中,對企業的經濟業務活動形成動態的監控機制,即覆蓋企業經營活動中的各個環節,會計人員如影相隨,切實監督,對于出現的違反企業內部會計控制規定的現象,要進行及時指出并糾正。同時,為了切實落實會計監督制度,可以改革會計人員管理體制。例如,實行會計人員上一級單位委派制度、定期輪崗制度,使會計人員的崗位相對獨立、超脫,較好的解決會計人員監而不察,堵而不管的問題,對于充分發揮會計監督職能是非常有利的。
2.實行職務相分離制度
財務部門的內部組織按照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的控制原則,合理設置會計及相關工作崗位,明確職責權限,形成相互制衡機制,是企業實現有效財務內控監督機制的基礎。財務部門按照授權批準與業務經辦分離,業務經辦與會計記錄分離,會計記錄與財產保管分離,業務經辦與業務稽核分離,授權批準與監督檢查分離等原則劃分人員的職責,達到財務內部業務控制的目的。進一步講,企業可以通過明確資產記錄與保管的分工、明確規定保證會計憑證和會計記錄的完整性和正確性并建立財產清查盤點制度,來實施財務職務分離和相互監管,最終實現企業內部財務的內控機制。
3.發揮內部審計的職能
內部審計工作的內容是依據會計法規,由會計主管及會計人員在事前或事后,定期或不定期地檢查企業有關會計記錄,并進行相互核對,確保會計記錄正確無誤的過程。內部審計工作是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的重要內容。所以,設置合理且具有獨立性的內部審計機構,并且落實內部審計工作,可以發揮內部審計的職能,強化企業內部會計控制。
總結
總之,我國企業如果要提高其自身的經濟效益,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提高其自身財會的內控水平。同時完善的企業財務會計內控監督機制,能夠保證企業內部財會的高效運行,從而保護企業資產、保證企業會計信息的及時性和正確性,并最終為企業的健康、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內部監督管理基礎。
參考文獻:
[1]張龍華.強化財會內控監督機制的思考[J].經濟論壇,2010.6
[2]李慶.企業財務內部控制運行機制探索[J].現代商貿工業,2009.9
[3]李淑珍.重新構建事業單位財務理念體系[J].廣西會計,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