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勞動關系成為相當普遍的一種社會關系,勞動爭議仲裁成為解決勞動爭議的一條重要途徑。2007年12月29日《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獲得十屆人大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一次會議的通過,2008年5月1日正式實施,這無疑對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帶來了極大的推動和完善。但我國實行勞動仲裁制度的時間相對于國外還是比較短,勞動爭議仲裁制度在某些方面還是存在著一定的弊端。因此,本文通過對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的分析,指出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的不足,結合國外勞動爭議仲裁的先進之處,進而提出合理化的解決建議,以便為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的進一步完善提供依據。
關鍵詞:勞動爭議仲裁制度勞動關系
1.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存在的弊端
2008年開始實施的《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對于勞動爭議處理模式做出了較大的改進,如:突出了勞動仲裁的調解程序、勞動爭議不收費、延長了申請仲裁時效、縮短了勞動仲裁審理期限、設立“一裁終局制度”等。但新制度治標不治本,還是未能從根本上解決我國勞動爭議處理模式的弊端。因此有關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的一些未解決弊端還需重新加以研究。
1.1“先裁后審”違背當事人自愿原則
“自愿性”是仲裁的核心原則,糾紛發生之后,當事人是否選擇仲裁作為其糾紛的解決方式,應該完全由當事人自主決定,體現“意思自治”這一仲裁基本屬性。
根據我國《合同法》、《民法》的相關規定,經濟爭議、民事爭議的審理采用的都是當事人自愿原則,而在勞動爭議中卻實行強制仲裁的原則。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受理案件的程序性依據僅為一方當事人的申請,無需征得對方當事人的同意即可立案審理,直至作出裁決。這種程序設置不僅沒有體現出仲裁應有的自愿原則,也沒有體現出市場經濟體制下主體意思自治的要求,具有明顯的計劃經濟條件下公權對私權的干預和行政權、仲裁權合二為一的特征。
1.2勞動爭議仲裁制度行政化傾向明顯
雖然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由勞動行政部門、同級工會和用人單位三方面的代表組成,但實際上,真正處理勞動爭議的所有工作都由勞動行政部門一家承擔。此外,我國在勞動仲裁的有關文件中規定,勞動仲裁在各個審理程序上都要領導審批,如立案審批、裁決審批、復審案件審批等,但仲裁委員會的領導是由人事管理部門的領導兼任的,因而就很難分清行政機關與仲裁機構的職責,出現了勞動爭議仲裁機構人員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局面。這就造成了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不同于一般的司法機構,它在財政建制、人員組成、權力設置等方面更多地傾向于行政機關。
1.3仲裁與訴訟程序沖突導致資源浪費
我國現行勞動爭議的解決實行“仲裁前置,一裁兩審”的體制,即人民法院對勞動爭議的審理,必須以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為前提。但是按照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當事人對勞動爭議仲裁裁決書不服向法院起訴,則裁決書不發生法律效力。仲裁裁決在當事人起訴后即成為一紙空文,案件依然適用兩審終審制,完全忽略了其曾經進行過仲裁。仲裁機構和法院“你裁你的,我判我的”局面,造成了裁審程序的嚴重脫節,導致仲裁程序的虛化,打擊了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辦案的信心和責任心,助長了其辦案的隨意性和敷衍性,浪費了有限的審判資源,甚至成為當事人的累贅。
2.基于國外經驗,健全國內勞動爭議仲裁制度
2.1建立雙軌制勞動爭議體制
仲裁是爭議雙方當事人自愿將他們之間的爭議提交第三人(或機構)作出公正的裁決。而我國目前實行的勞動爭議強制仲裁原則除缺乏法律依據外,也與國際上的通行做法不相符合。因此,我國應摒棄勞動爭議強制仲裁的做法。只有采用當事人自愿選擇仲裁的方式解決勞動爭議,才有可能克服目前“先裁后審”體制的弊端,保護當事人特別是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因此,筆者建議摒棄“先裁后審”制度和取消仲裁前置原則,在勞動爭議處理模式上采用“雙軌制”模式,即“裁審分軌、各自終局”。這樣做有幾個好處:第一,可以提高勞動爭議仲裁的權威性,節時省力,降低勞動爭議處理的成本;第二,可以分流勞動爭議案件,減輕勞動爭議糾紛急劇增加給勞動爭議仲裁部門帶來的壓力,從而提高辦理勞動爭議仲裁案件的質量;第三,符合當事人意愿自治原則,使一些選擇司法訴訟的爭議當事人可以直接進入司法程序。
2.2建立獨立的勞動爭議仲裁機構
現在設置的勞動行政管理機關是建制內的勞動爭議仲裁機構,其活動由于沒有較大的獨立性,容易在處理勞動爭議時受到干擾,因而不利于勞動爭議公正地解決。因此,勞動爭議仲裁機構應脫離勞動行政管理機關的建制范圍,朝著獨立的方向發展。
2.3促進仲裁和訴訟之間的合理銜接
在法學理論和實踐中主要有兩種見解:一是認為仲裁時效完成的法律后果是仲裁委員會對當事人的仲裁申請不予受理,即當事人因此喪失申訴權,并喪失勝訴權;另一種理解是依據消滅時效的原理,認為仲裁時效完成的法律后果只是消滅當事人的勝訴權而不能消滅當事人的申訴權。基于此種理解,當事人在超過仲裁時效而未申請仲裁時,只要未超過其實體權利的訴訟時效,依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參考文獻:
[1]中國勞動與社會保障部.1994年-2007年《中國勞動統計年鑒》
[2]張需聰.中美勞動爭議仲裁制度比較研究——兼我國勞動爭議仲裁制度之完善
作者簡介:
胡繼新(1989.1.16-),男,湖北省荊州市,本科,研究方向: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