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集資詐騙罪在主觀方面必須具備非法占有目的。但是,由于其具有行為的長期性、多次性、公開性;行為人集資后并不立即卷款潛逃等特點,使得司法實踐中很難認定行為人的非法占有目的。我們應從非法占有目的的本質——排除權利人,將他人的財物作為自己的所有物進行支配,并遵從財物可能具有的用途進行利用、處分的意思——來進行認定。在實踐中可以采用司法推定的方法,即從其客觀外在表現來認定其內在非法占有目的。
關鍵詞:集資詐騙罪 非法占有目的外在客觀表現認定
注:本文系2011年度浙江省政法委、浙江省法學會“社會管理創新視野下的金融犯罪之防治”課題階段性成果。
我國刑法第192條規定“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是集資詐騙罪。由于集資詐騙的特殊性,本罪的非法占有目的在實踐中很難認定。要準確認定行為人有無非法占有目的,應當堅持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結合本罪的特殊性進行分析。
一、本罪的特殊性
(一)本罪的行為具有長期性、多次性、公開性的特點
本罪與普通詐騙的不同之處在于,本罪不是一次性地詐騙他人一件物品,然后消失無蹤,而是長期、多次、公開地進行。集資詐騙必須發生在集資過程中,而集資具有多次性、長期性、公開性的特點。很多集資詐騙都持續了幾個月、幾年。美國的前納斯達克董事會主席麥道夫集資詐騙案甚至維持了20年,直到2008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機時才敗露。
(二)本罪中,行為人的犯意可能是在集資過程中才產生的
一般的詐騙都是先有犯意,然后實施詐騙行為。但集資詐騙可以是一開始就有犯意的,例如一開始就謊稱要集資去“挖寶”,收到錢后就潛逃了。也可以是開始沒有犯意,后來才逐漸產生犯意,例如有些人開始時并沒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其吸收公眾存款確實是為了進行大的投資。但是由于承諾的利息太高,借款到期時,無法償付高額利息。這時,為了避免資金鏈斷裂,行為人才產生了非法占有的目的。其隱瞞資金鏈即將或者已經斷裂的真相,向后來的集資者進行虛假宣傳,騙取集資款。有學者將這種情況稱為“事中故意”、“事后故意”。
(三)本罪的行為人得手后大多數并不馬上逃走
一般的詐騙罪表現為行為人得手后馬上逃走,但本罪則不然。很多集資詐騙行為,尤其是在當地集資數額非常大的,行為人不但不馬上逃走,還將自己打扮成成功商人,租用或者購買豪華辦公樓,開豪車,還經常上報紙、上電視。這些人一般都開設了公司,很多人還有多個實體公司。麥道夫在自首前還是納斯達克的董事會主席,人們以結識他、能向他的公司投資為榮。
(四)本罪經常存在罪與非罪交織的情況
由于本罪發生在集資過程中,而集資通常是為了生產、經營,所以本罪經常會出現罪與非罪交織的情況。行為人的部分資金來源、使用方式是合法的,部分資金來源、使用方式則是非法的,甚至構成詐騙。這些行為人為了掩蓋詐騙的事實,還經常故意進行一些合法的經營。
集資詐騙所具有的這四個特點使得行為人的行為看起來不像是那么赤裸裸的詐騙,行為人也經常以自己沒有卷款潛逃、自己具有實體公司、自己有正當經營活動來證明自己“沒有非法占有目的”。這就使得認定“非法占有目的”具有相當的難度。
二、集資詐騙罪中非法占有的特殊性與非法占有的本質
從上文可以看出,集資詐騙罪中的非法占有具有和普通詐騙不同的特點。普通詐騙是拿到錢后就直接潛逃、揮霍等。而集資詐騙中的非法占有則表現為對資金的濫用和非法處置。行為人并不逃走、隱匿財產,其花費的每筆錢可能也都說得清楚,但這些錢經常是被濫用的。行為人對這些錢的處置是輕率的和隨心所欲的。例如浙江的吳英用集資款購買了1億多元的珠寶,隨意將其送人。她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僅僅個人吃玩和購物花費就有1000多萬元;吳英喜歡車,用集資詐騙來的錢購買法拉利、寶馬等豪車40多輛共計近2000萬元,其中一輛二手法拉利就用了375萬元。吳英與楊衛陵等人合伙炒期貨,但卻不要楊衛陵等人承擔風險,而是給予固定的回報。楊衛陵等人投入3300萬元,吳英在炒期貨實際虧損了近5000萬元的情況下,隱瞞其已巨額虧損的事實,宣稱有盈利,向楊衛陵等人支付了1400萬元的所謂利潤。
行為人雖然任意處置資金,但是由于他/她沒有將錢直接隱匿起來,很多人仍然認為這些人并沒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筆者認為,對于非法占有目的的認定,應當從其本質來認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本質是“排除權利人,將他人的財物作為自己的所有物進行支配,并遵從財物可能具有的用途進行利用、處分的意思”。那么無論行為人有無直接將財物隱匿起來,只要他/她具有“排除權利人,將他人的財物作為自己的所有物進行支配,并遵從財物可能具有的用途進行利用、處分的意思”就可以認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此,吳英的前述濫用行為都可以認定為具有“排除權利人,將他人的財物作為自己的所有物進行支配”的意思。
三、集資詐騙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外在客觀表現
集資詐騙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是主觀的、內在的,無法直接認定,我們只能根據行為人的外在客觀表現來認定。但是,大部分集資詐騙案件的行為人的詐騙行為看起來并不典型。他們雖然在集資時有虛假宣傳行為,但是集到資后并不馬上逃跑,很多人甚至還將部分資金用于真正的生產、經營。而集資人在被查獲后,絕大多數都會否認自己的非法占有目的。
針對這一難題,很多學者建議在本罪的認定中采用司法推定。[4]很多無法直接證明的事項,由于根據生活常識,有A通常就會有B,因此根據A的存在推定B的存在。但是,由于這是根據生活常識確定的,并不具有必然性,因此應該允許反駁。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非法集資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也采用了司法推定的方法。司法解釋規定:
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定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
(一)集資后不用于生產經營活動或者用于生產經營活動與籌集資金規模明顯不成比例,致使集資款不能返還的;
(二)肆意揮霍集資款,致使集資款不能返還的;
(三)攜帶集資款逃匿的;
(四)將集資款用于違法犯罪活動的;
(五)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逃避返還資金的;
(六)隱匿、銷毀賬目,或者搞假破產、假倒閉,逃避返還資金的;
(七)拒不交代資金去向,逃避返還資金的;
(八)其他可以認定非法占有目的的情形。
顯然,司法解釋認為行為人的這些行為都證明了其具有“排除財物的所有人(包括非法所有人)、將他人的財物作為自己的所有物而取得事實上的支配權的意思”。我們認為這些規定是比較恰當的。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欺騙方法和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之間并無必然聯系。例如,王某謊稱自己要開工廠生產某專利產品而向多人集資,但他實際上是想用這筆錢去炒股。只要他真的將這筆錢用于炒股,并有歸還集資款和利息的行為,則不能認定他“以非法占有為目的”。
對于在集資過程中才產生犯意的集資詐騙行為,可以考慮分段認定。對于行為人開始確實沒有非法占有目的的集資行為,認定為非法集資。對于行為人在明知自己沒有償債能力的情況下,仍然虛構事實非法集資的,則認定為集資詐騙罪。
四、如何認定借新償舊的行為
關于本罪,有一個重要問題需要討論:在集資案件中,用后來的集資款償付前面的集資款的本金和利息的行為,即借新償舊,算不算“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吳英案件為例:根據浙江省高院的判決,吳英在開始向他人集資時,非法占有的目的尚不明顯。但是,由于她承諾的利息太高(年利息50%至400%),而且是三個月一付的,她根本無法按期支付前面的利息和本金。在這種情況下,吳英為了維持資金鏈不斷裂,便用更高的利息向他人集資。在后期,吳英借款的條件是由出借人定的。只要能借到錢,出借人什么條件都能答應。吳英也承認后期借來的錢中,很多都用于償付前期的本金和利息了。
實際上,絕大多數的集資詐騙,尤其是持續時間較長的集資詐騙都有一個共同特點:不是用生產、經營所得,而是用后來的集資款償付前期的借款和利息,因為正常生產經營根本不可能付出那么高的利息。如果一個企業、個人用自己的生產、經營所得來償付利息,那么即使他的利息高達500%,我們也不能說他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但是,集資詐騙中的高息通常都不是靠生產、經營賺來的,而是靠后來的“傻瓜們”集資集來的。如果集資者知道自己的集資款是用于償付前期其他集資人的本金和利息的,他們是不會集資的。所以,這種行為的實質也是欺騙集資者的行為,應該認定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因此,最高人民法院所列舉的這些方法中遺漏了一種重要方法:用后來的集資款償付前期集資款的本金和利息。當然,這種情況也可以被解釋在第一項中,認為這種情形屬于“集資后不用于生產經營活動”的行為。但是,作為一種重要的、能夠證明行為人非法占有目的的行為方式,最高人民法院應當將這種方式單獨列舉出來。
事實上,吳英所謂的資金鏈斷裂的實質就是“騙局敗露”。由于騙局敗露而導致無法繼續集資。因此,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二審認定吳英構成集資詐騙罪并無不當。
這種借新償舊的騙局和美國所謂的龐氏騙局(Ponzi Scheme)是一樣的。該騙局的基本表現就是用后來的投資者的錢償付前期投資者的本金和利息。對于轟動全世界的麥道夫詐騙案,有人一針見血地指出:“在案發前,人們信任麥道夫,麥道夫也沒有讓他們失望;他們交給麥道夫的資金,都能取得每月1%的固定回報,這是非常令人難以置信的回報率。但事實上,麥道夫并沒有創造財富,而是創造了別人對他擁有財富的印象。顧客們并不知道,他們可觀的回報是來自自己和其他顧客的本金——只要沒有人要求拿回本金,秘密就不會被拆穿。但當有客戶提出要贖回70億美元現金時,游戲結束了。麥道夫最終被以詐騙罪判處150年有期徒刑。據說,麥道夫當庭問法官:我怎么能服完我的刑期呢?法官說:你盡力吧。
綜上,在實踐中,非法占有的意圖可能表現得紛繁復雜,但其本質都是意圖排除財物的所有人(包括非法所有人)、將他人的財物作為自己的所有物而取得事實上的支配權的意思。因此司法人員必須善于在法律規范所意含的類型中掌握生活事實。無論行為人的行為如何千變萬化,只要他滿足上述要求,就應認定他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參考文獻:
[1]高艷東.集資詐騙罪的立法完善與解釋對策[J].貴州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6.6
[2]高憬宏.審理金融犯罪案件的若干問題——全國法院審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談會綜述[J].法律適用,2000.11
[3]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M].法律出版社.2011.847
[4]趙冷暖.如何證明集資詐騙罪的非法占有目的[J].金融法苑,2005.65
[5]中國網.浙江高院:判處吳英死刑合法.http://news.china.com.cn/rollnews/2012-02/07/content_12572350.htm.2012年3月12日
[6]百度百科.伯納德·麥道夫.http://baike.baidu.com/view/2075341.htm. 2012年3月12日
[7]吳學斌,俞娟.論我國刑法中的“以非法占有為目的”[J].當代法學
作者簡介:
楊艷霞,浙江工業大學法學院,法學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