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礦產資源是人類生存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在我國,電力、鋼鐵、化工、水泥等行業的快速發展拉動了以煤炭為主體的能源需求快速增長,而我國煤炭資源賦存條件致使煤炭資源供給向西部地區集中。煤炭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惡劣的生態環境是西部落后的重要原因,為解決西部地區煤礦資源開發中引起的環境問題,切實加強西部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建設,如何調整生態損害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建立生態補償制度,從法律上加速礦區生態環境的修復,就成為我國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關鍵詞:西部地區煤炭資源環境破壞生態補償制度
一、我國西部地區煤礦資源開發中生態補償制度現狀
煤炭是我國重要的基礎能源和原材料。西部地區煤炭資源儲量十分豐富,查明資源儲量約占全國的61%,在全國經濟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煤礦資源的開發利用在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我國目前對于煤礦資源開發中的生態補償問題基本處于探索和研究階段,國家是補償的主體,尚處在政府是主要補償者的單一補償主體階段。而且我國沒有專門的關于礦區生態補償機制,礦區生態環境恢復的法規,有關礦區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治理的要求體現在許多相關的法律中,如《礦山資源法》等;在環境法律體系中,生態補償制度僅僅體現在個別法條的原則性規定上,如:1998年修改的《森林法》第八條中對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基金的規定;《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規定有基本農田保護區耕地造地費,耕地閑置費,國有土地使用有償使用費。2008年修訂的《水污染防治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對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制度做出明確規定,通過財政轉移支付等方式,建立健全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機制。
西部地區的一些地方立法也有涉及到生態補償的內容,如2006年1月頒布的《甘肅省石油勘探開發生態環境保護條例》寫進了“誰開發誰保護,誰收益誰補償,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盡管立法有關于煤礦資源開發中生態補償制度的規定,但不可忽視的是,現有的一些規定只能說是涉及到生態補償而已,而并非真正意義上的生態補償制度。對于西部地區這種特殊區域,則更沒有專門的生態補償制度的法律了。因此,我們需要將生態補償加以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定化。
二、建立煤礦資源開發中的生態補償制度的國外政策借鑒
煤礦開發活動往往伴隨著資源損耗與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影響。隨著人類珍愛自然、保護環境意識的提高,礦業首當其沖,成為最早被納入規制的行業之一。各國普遍在有關礦業開發的政策、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了礦業權有償取得,并通過對開發者征收權利金的做法實現對稀缺的、不可再生的礦產資源耗損的補償,這為資源的補償機制的實施提供了法律依據。除此而外,還專門制定了針對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政策措施與法律法規,如礦地復墾,作為礦業政策和立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巴西、美國、澳大利亞、瑞士、加拿大與歐盟等國家和地區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如:美國與資源生態環境有關的法律法規有:《聯邦土地政策與管理法》(FLPMA,1976年頒布,2001年修訂)、《露天采礦控制與復墾法》(SMCRA)、《資源保護與復原法》、《礦產租讓法》(1920年頒布,1987年修訂)與《綜合環境效應、賠償與責任法》(又稱《超級基金法》,CERCLA)等。這些法律法規均對礦產資源開采中所涉及的資源、生態和環境規定了明確的補償要求。
三、我國西部地區煤礦資源開發中生態補償制度的探索
第一,劃定礦區生態環境治理的界限,明確生態補償的責任。例如,將礦區的生態環境治理分為法律前和法律后,使礦區生態損害與恢復治理的責任明確,對于法律頒布后出現的礦區生態環境破壞,一律實行“誰破壞,誰恢復”,由礦山主100%進行修復。而對于法律前已破壞的廢棄礦區,則由國家通過建立治理基金的方式組織恢復治理。
第二,國家設立“恢復(治理)基金”用于修復廢棄礦山的生態損害。國家廢礦恢復治理基金的構成,主要按照規定征收恢復治理費和對恢復治理后的土地征收的使用費,減去養護該土地的開發后余下的款項以及任何個人、公司、協會、團體、基金會等為本法所述目的而提供的捐款等。“國家恢復(治理)基金”的主要目的,是恢復治理由于煤礦資源的開采已造成的生態環境的破壞。
第三,新礦山生態環境損害的補償與修復。將開采許可證制度與生態環境補償制度掛鉤。開采者應獲得許可證并遞交內容翔實包括恢復治理的規劃申請書,對有復墾(恢復治理)信譽的礦山主優先審批許可證,而對于不遵守相關條例規定的礦山主,有權中止、吊銷或撤回其開采許可證,并實行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確保生態損害的補償與修復。
進一步加強礦山環境生態補償機制有關理論研究,尋求建立一種可行的補償機制和綜合治理保護礦山環境的新途徑,從法律角度規范礦區開發與生態平衡。從而促進我國礦山環境的改善和礦業開采的可持續發展,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胡振琪.論礦區生態環境修復,科技導報,2005.1
[2]李文光.中國西部地區礦產資源概況,化工礦產地質,2000.3
[3]庫建剛,劉殿文,張文斌.我國西部地區資源開發利用及展望,礦產保護利用,2003.5
作者簡介:
賈楠(1985.9-),女,陜西省西安市人,長安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2010級法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