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國春 趙然
位于華北平原中部的河北省保定市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歷史文化名城。自從1500年前建城以來,古建遺存十分豐富,特別是近代以來,作為環京津的重要政治中心,城區內陸續興建了極富風格的建筑群落。保定光園作為民國政壇重要人物曹錕的公館,因其獨特的建筑風格極具審美、文化價值。如何保護開發利用好這一歷史建筑遺存成為業界關注的熱點。
一、保護、恢復與開發光園的意義
1.光園見證民國歷史風云
光園位于保定市區永華中路東側,原為明代大寧都司右衛署和斷事司,至清為直隸巡道司獄署。1916年,曹錕任直隸督軍時,在光園大興土木,進行大規模改建、裝飾,成為曹錕的公館。因曹錕非常敬慕抗倭名將戚繼光,故將此處改為光園。
光園自建成后,即成為直系軍閥策劃重大事件的大本營,是直皖戰爭、直奉戰爭的策源地,也是曹錕賄選總統的指揮中心、曹錕召集京劇名流的演出中心,光園還是蔣介石行轅所在地。
自曹錕離開光園后,光園成為更迭的軍閥、民國政要臨時辦公和居住之地。吳佩孚、馮玉祥、蔣介石等政壇要人均曾在光園策劃過重要歷史事件。
2.光園的建筑價值
經過曹錕改建裝飾后的光園,中西合璧,在建筑風格上獨具特色。
一是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
光園占地2.2公頃,是一處以南北方向為主軸線,以單層建筑為主的大型院落。原來的建筑面積2500平方米。由曹錕的天津幕僚劉氏仿照天津流行的小洋樓風格,融入傳統四合院建筑格局設計并主持建造,使光園成為當時乃至現代仍頗具時代特色的建筑組群。
光園正門為磚石結構的拱形券門,券門上有突出兩側墻高的仿西洋裝飾,中間門額上凸雕曹錕自題的“光園”兩個大金字,落款為“渤海叟”。門前兩側各蹲一尊石獅。進入正門后即是花園區,整個花園占地約三畝,處在大門后與主體建筑(正廳)之間,并由兩側柏樹綠籬夾映的甬路將其分割成對稱的東西兩部分。這種將園林放在院落前部與以道路對稱分割園區的方法也是參照西式園林的布局。
光園正門呈“工”字形,分前后廳,以廊互連。進入東西兩側各有大室一間,西室即是當年曹錕的辦公室。他的坐椅臨窗面東,隔窗正對七星北斗的勺窩,座下有活動踏板,推開踏板就是地道入口,地道連通廳內各室,并直達后廳的大地下室。前廳后部東側走廊有樓梯可上至天花板上的閣樓,以備緊急狀態警衛人員及時保衛。
主廳建筑前面東西兩側各有一棟建筑形式基本一致的中西合璧式精美廊房相對應,主廳西側鄰街墻建有一座二層小樓,東側建有一座小戲園。戲園以連廊與主廳相連,內設十多個座位,戲臺面西,很小,僅容演員清唱,后部有門,推門即是地道,直連地下室,以備應急逃生。主廳后面,西側是南北排列的四排滿堂玻璃窗前后帶廊的中式平房。平房東側以窄巷相隔處,建有一座約300平方米的戲園,園內戲臺面北,中間是池座,東、西、北三面復廊,樓上為包廂,此戲園原是供官府娛樂演出之地,北伐后,改為營業劇場,名“吉慶園”。
二是光園的建筑特色折射出民國時期中西文化的交融與碰撞
西學東漸可以泛指自上古以來一直到當代的各種西方事物傳入中國,但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兩個時期此風才開始益盛。西方文化思想影響到了中國社會的方方面面:政治、軍事、教育、社會等。西方的影響在當時中國的建筑上體現得更加明了與直接。
民國時期,很多建筑改變了單一的中國傳統園林風格,增添了許多西方建筑元素,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筑比比皆是。光園即其中之一。“住所之影響于人的性格乃至一時的心境,無疑相當突出。因而,對住所的要求往往是主人人格的潛在表現。”因此,研究民國時期中西文化的交融與碰撞,研究西方文化對時人思想及行為的影響,光園是一處不可多得的實物史料。
3.光園是保定西大街區域整體古城風貌的一部分
對于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而言,其中的歷史與文化容量無疑是一個重要指數。這個容量,不僅包含對新文化的認同與接收,更應該涵蓋對歷史文化遺存的重視與否。保定擁有眾多歷史文化遺存,對其重視與保護程度與否成為上至當政者,下至普通百姓關注的焦點。因為歷史遺存的不可復制性,所以按照理論而言,歷史文化遺存都應該加以保護與恢復,但是這一理想顯然超越了現實。因此,退而求其次,對歷史遺存的保護與開發可以按照劃定區域分層次進行。
保定市中心城區的裕華路南北兩側是古文物遺存聚集區,目前已經被列入重點開發保護區域。直隸總督府、蓮池的保護與開發措施已經相對成熟。光園東距直隸總督府博物館300余米,東南與古蓮池隔路相望。所以,光園的保護、恢復與開發的意義不僅僅在于光園本身,更是完善古城整體文化遺存的一部分,也是做好古城區域的保護與開發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
二、光園恢復與保護的困境
1.產權歸屬問題
從2003年起,保定市旅游文物局就謀劃收回光園,修復開發。可是由于原產權單位的幾十名職工的出路等問題,光園的產權歸屬至今未能得到解決,這成為光園保護、恢復與開發的主要障礙。
2.文物保護的長期利益與短期經濟利益的沖突
光園位于保定市區最繁華的商業街——裕華路中段。商業黃金地帶,寸土寸金,巨大的經濟利益誘惑成為保護、恢復與開發光園最大的障礙。
3.光園的歷史文化價值未被廣泛深刻認同
多年來,保護恢復與開發的呼聲多局限于學界和有識之士,其意義遠未得到廣泛而深入的認同。隨機調查顯示,保定本地民眾對光園的知曉率偏低,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光園的保護、恢復與開發。
三、光園恢復與保護的對策
1.對于產權歸屬問題,因涉及到諸多歷史遺留問題和不同部門的利益問題,應由政府部門積極負責協調解決。
2.政府相關部門委派專人專門全力以赴力爭光園的“國家級保護”工作,爭取更優惠的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以彌補地方財政之不足。
3.加大宣傳力度,進一步提高光園的知名度和社會認可度。
搜集整理有關光園的各種資料,利用各種媒體資源,廣泛深入地對內對外宣傳光園,讓光園的價值家喻戶曉,同時也為下一步開發光園旅游等項目做好前期鋪墊。
4.文物保護與恢復的意識尚有待提高
如何使歷史敘述真正接近歷史真相,是諸多學者們煞費苦心的事情。對于歷史,我們固然有著豐富的典籍文獻。中國文化傳承的連續性也的確依賴于文字,但是歷史記憶的過程并非全然是通過文字來達致的。歷經千百年的風雨沖刷與時代變遷,存世有限的歷史遺跡對于人們接近第一歷史的作用更為真實與重要。保護好現有歷史遺存,其意義已經不僅限于我們一座古城,而是延展到了整個國家、整個民族甚至是整個人類。保護好一座光園,是當代人對人類文明的貢獻。
5.在保護與恢復的基礎上進行合理開發。
在保護與恢復基礎上,可以對光園進行適度開發。
(1)針對光園,增添旅游項目,側重于歷史文化旅游。
(2)開發多種服務項目,結合光園建筑特色及歷史文化內涵,可以進行晚清、民國體驗式消費服務、影視外景地服務、旅游產品銷售等,特別是結合光園建筑特色,恢復光園的戲院建筑,開拓戲劇演出項目。
(3)與西大街古城文化圈整體保護與開發形成呼應,進行整體設計與開發,形成古城獨特清代、民國文化研究整體,提升古城歷史文化張力。
作為以歷史文化名城為特有標簽的古城保定,歷史與文化注定已經成為保定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保定有良好的歷史內涵,有深厚的文化底蘊,這些獨有的文化資源優勢,造就了保定特有的文化氣質,也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保定特有的文化資產。開發利用好這些資源,必將成為保定發展的巨大財富與長久動力。
參考文獻:
[1] 錢理群,黃子平,陳平原.《漫說文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 馮久玲.《文化是好生意》,南海出版社,2003
[3]《讀書》,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97.11
[4] 歐陽友權.《文化產業概論》,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6
[5] 范洲等.《中國城市消費文化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6] 蔣原倫.《媒體文化與消費時代》,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
[7] 張祥斌.《曹錕傳》,吉林大學出版社,2010
[8] 林永匡.《民國居住文化通史》,重慶出版社,2006
[9] 姚秀珍主編.《保定文物》,中國文史出版社,1999
[10] 孫進柱,王大林主編.《保定歷代大事紀略》,方志出版社,2002
注:本文為保定市2011年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保定光園保護、恢復與開發對策研究》項目編號201102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