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素清
摘要:對醫藥工業發展的現狀尤其是“十一五”期間的發展進行論述。結合存在的問題,對醫藥工業的發展分析,認為應大力發展生物醫學行業、實現產業升級換代,推進中藥現代化,發展優勢原料藥。
關鍵詞:醫藥工業生物醫學工業中藥工業發展
醫藥工業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領域,主要包括化學藥、中藥、生物技術藥物、醫療器械、藥用輔料和包裝材料、制藥設備等。同時,醫藥工業是一個多學科先進技術和手段高度融合的高科技產業群體,涉及國民健康、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為了能夠從容應對復雜的外部環境變化,醫藥企業應留意政府在醫療衛生結構調整和農村醫療保障方面的新動向,尤其要把握好醫藥工業發展的六大趨勢——中成藥市場競爭將加劇;處方藥生命周期將會縮短;第三終端市場將更活躍;醫藥市場進一步集中,醫藥兩極分化進一步凸現;政策性降價仍將持續;結構調整進一步加快,企業市場品種結構都將發生更大變化。因此,有必要對醫藥工業的現狀進行分析,對其發展前景進行科學預測,以利于今后工作的開展。
1.醫藥工業取得的成績
“十一五”是我國醫藥工業取得顯著成績的五年。隨著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國家加大醫療保障和醫藥創新投入,醫藥工業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回顧我國醫藥工業近五年的發展情況,全國醫藥生產一直處于持續、穩定、快速發展階段。突出表現是:
1)技術創新成果顯著。國家通過“重大新藥創制”等專項,投入近200億元,帶動了大量社會資金投入醫藥創新領域,通過產學研聯盟等方式新建了以企業為主導的五十多個國家級技術中心,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加強。
2)企業實力進一步增強。在市場增長、技術進步、投資加大、兼并重組等力量的推動下,涌現出一批綜合實力較強的大型企業集團。銷售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工業企業由2005年的1家增加到2010年的10家,超過50億元的企業由2005年的3家達到2010年的17家。醫藥大企業成為國家基本藥物供應的主力軍,有效保障了基本藥物供應。
3)區域發展特色突出。東部沿海地區發揮資金、技術、人才和信息優勢,加強產業基地和工業園區建設,促進集聚發展,大力發展生物醫藥和高端醫療設備,“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三大醫藥工業集聚區的優勢地位更加突出,輻射能力不斷增強。
4)對外開放水平穩步提升。醫藥出口持續快速增長,2010年,出口總額達到397億美元,“十一五”年均增長23.5%。我國作為世界最大化學原料藥出口國的地位得到進一步鞏固,抗生素、維生素、解熱鎮痛藥物等傳統優勢品種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他汀類、普利類、沙坦類等特色原料藥已成沙坦類等特色原料藥已成為新的出口優勢產品,具有國際市場主導權的品種日益增多。監護儀、超聲診斷設備、一次性醫療用品等醫療器械出口額穩步增長。
5)應急保障能力不斷提高。中央與地方兩級醫藥儲備得到加強,增加了實物儲備的品種和數量,新增了特種藥品和疫苗的生產能力儲備,在應對突發事件和保障重大活動安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醫藥工業存在的問題
技術創新能力弱,企業研發投入低,高素質人才不足,創新體系有待完善;產品結構亟待升級,一些重大、多發性疾病藥物和高端診療設備依賴進口,生物技術藥物規模小,藥物制劑發展水平低,藥用輔料和包裝材料新產品新技術開發應用不足;產業集中度低,企業多、小、散的問題依然突出,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造成過度競爭、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藥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有待提高,企業質量責任意識亟待加強。其突出表現為:
1)醫藥企業多、小、散、亂的問題突出,缺乏大型龍頭企業。全國醫藥工業企業3613家,其中大型企業423家,只占總數的11.7%。多數企業專業化程度不高,缺乏自身的品牌和特色品種。大多數企業不僅規模小、生產條件差、工藝落后、裝備陳舊、管理水平低,而且布局分散,企業的生產集中度遠遠低于先進國家的水平。
2)以企業為中心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新藥創新基礎薄弱,醫藥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迅速產業化的機制尚未完全形成,醫藥科技投入不足,缺少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新產品,產品更新慢,重復嚴重。化學原料藥中97%的品種是"仿制"產品。老產品多、新產品少;低檔次與低附加值產品多、高技術含量與高附加值產品少;重復生產品種多、獨家品牌少。有些產品如慶大霉素、撲熱息痛、維生素B1、甲硝唑等制劑有幾十家甚至上百家企業生產。
3)醫藥流通體系尚不健全。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三級批發格局基本打破以后,有效的醫藥流通體系尚未完全形成,非法藥品集貿市場屢禁不止。加上生產領域多年來的低水平重復建設,致使多數品種嚴重供大于求,流通秩序混亂,治理任務艱巨。
4)醫療器械產品質量性能較差。我國自己能生產的醫療器械產品大多數是附加值較低的常規中低檔產品,而臨床上所需的高、精、尖醫療器械與新型實用醫療設備多數需進口。常規醫療器械產品的更新換代慢、科技含量低,產品質量不能滿足醫療衛生高質量的要求,產品返修率與停機率高于國外同類產品,產品的可靠性不穩定。
5)制劑品種與原料藥品種不相匹配。我國已是國際上原料藥生產大國,但對藥物制劑技術開發研究不夠,制劑水平低,大多數制劑產品質量不高,難以進入國際市場;我國平均一種原料藥只能做成三種制劑,而國外一種原料藥能做成十幾種甚至幾十種制劑;制劑技術落后,制劑產品質量穩定性不高。
6)醫藥產品進出口結構不合理。我國仍然沒有擺脫傳統的出口附加值較低、污染較重的化學原料藥及常規手術器械、衛生材料、中藥材,而進口價格昂貴的制劑及大型、高檔醫療設備的進出口模式,高新技術產品出口比重較低。
3.醫藥工業的發展分析
目前,中國醫藥市場的競爭格局正在從戰術競爭,轉為戰略競爭,整個行業的發展目前呈現出三大特點:一是低成本競爭常態化、長期化;二是“國際競爭國內化、國內競爭國際化”現象更加明顯;三是產業并購重組浪潮此起彼伏,高潮不斷。2008年醫藥商業銷售增幅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而低于工業增幅;兩極分化加劇;出口盈利能力下降,但依然實現順差;受降價政策影響,藥品價格進入下降通道;兩個終端銷售依然活躍;農村藥品市場成為新的發展亮點。在這種發展環境下,大型醫藥企業正在整合內外部資源,力圖進一步加強核心競爭力,確定市場領導地位;中型企業正在努力解決發展中的矛盾,爭取滯后的管理水平能追趕發展速度,既不放棄機會做大,又要通過“做強”之后,解決企業的消化能力,進一步做大;而小企業則正在全力尋找出路,方式靈活,不拘一格,生存是主要目標,銷售是主要手段。
具體來說,我們應抓住醫藥工業將作為國家“十二五”期間發展的支柱產業的有利時機,大力發展具有科技含量、高回報低能耗的高新醫藥產業。即利用政策優勢或曰政策機遇來加快醫藥產業發展。同時應利用農村“新農合”計劃及人口老化、環境污染加劇、經濟增加引起的生活節奏加快等市場因素對健康需要的增加,即市場機遇來發展醫藥工業。應突出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大力發展生物醫學行業,實現產業升級換代。2009 年 6 月,國家出臺了《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指出將生物產業培育成為我國高技術領域的支柱事業;2010 年 10 月國務院發布《關于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再次將生物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因此,大力發展生物醫學產業(包括生物醫療服務)是我國實現產業升級換代的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