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衛衛
摘要:“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創新人才?”多年之前震驚教育界的“錢學森之問”,至今仍是關于中國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一道艱深命題。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到,將繼續深入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逐步解決考試招生、教育教學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大學實行素質教育關鍵是要培養學生個性作為重要的一方面。社團建設對學生個性影響意義重大。
雖然理論界對高校社團建設進行了深層次、更加全面的分析,也提出了種種科學性、合理性的對策,也對加強社團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做了已有的充分論證,但是全面的,系統的社團對學生個性的意義的研究卻是空白。
學生社團是指由具有某方面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自發成立的、為實現成員共同愿望而開展活動的學生組織。參與學生社團是學生豐富校園生活、培養興趣愛好、、增加交流范圍、豐富內心世界,擴大求知領域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有效途徑。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廣大學生學習、生活方式出現新的變化,學生社團已經成為普通本專科院校中具有重大影響力和凝聚力的群體生社團是對高等院校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陣地。
當前我國高校學生社團發展中存在不少問題,特別是對于普通大專院校來說,如“注重短期效益”、“資金短缺,物質條件較差”和“講座社團”等問題。“社團無用論”或者說“社團都是騙錢的”等言論泛濫,社團幾乎處于被邊緣化的境遇,解決這些問題必須有新的思路與對策。
個性就是一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是一個人共性中所凸顯出的一部分,如果教育能夠順乎個性化的發展,則教育所起的作用會使學生個性化的發展如虎添翼。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教育理論也要與時俱進,逐步深化。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的社會、學校都應該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因為合乎時代的潮流乃是教育存在的基本條件,鮮明的個性讓你在激烈的競爭市場脫穎而出,對于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來說,我們的理論足以使我們立足社會,但是實踐遠遠不夠,大學是人力向社會分流的重要時期,如果學校只重視理論研究,學術建設而忽視學生個性培養,只能說這樣的培養方案是失敗的,也是教育的悲哀。
普通本專院校領導要充分認識到社團建設對學生個性影響的重要意義,給予社團更多的支持,而不是一味地覺得社團都是學生的事,學生能力畢竟有限,比如在拉贊助方面畢竟沒有領導見識面廣,整個學校有領導支持,相信社團建設會更加蓬勃。很多高校在社團建設中受到利益,名譽等偏離社團建設初衷,忽略培養學生個性的目標,很多學校社團在開展活動時目的性差,單純為了開展活動而開展活動,目標不明確,一個活動從頭到尾也沒有一個合理有效的方案。活動開展的盲目性使學生對社團活動失去信心,或只是敷衍了事。特別是對于普通的本專院校而言,相對于“211”“985”的高校來說起點就低,在這種境遇下如果要在激烈的就業市場上免遭淘汰的命運,我們只能加強實踐鍛煉。很多普通院校雖然層次低但是完全可以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我們所面臨的尷尬境遇促使我們應該有實踐意識,我們應加大社團文化建設。
迷茫在大學泛濫,我們不少高校標榜“以教學為中心”,但實際上,教學從未真正成為這些學校的中心。對于很多普通高校來講,科研才是他們真正的中心。因為,這其中有很多功利性動因,比如評職稱,直接跟科研成果掛鉤,而職稱又跟工資待遇、福利等掛鉤,在這種情況下,學校老師把學術研究作為學生發展方向,把考研作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培養目標,學生個性在僵硬的、功利性的現實氛圍中被抹殺。當代學生缺乏動手能力,學校課程嚴重脫離實際,是我國當前教育存在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社會各界的多數認為教育應該以市場為導向,走出課堂加強實踐鍛煉才能把理論和實踐有機的結合,才能真正有利于學生的成才。
社團建設有利于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豐富多彩的學生社團活動,給校園文化建設帶來了生機和活力,高雅的校園文化有利于營造學生個性培養的良好環境,它能夠促進校園文化的多渠道、深層次、高質量的發展,優秀的校園社團文化能給人以感染力和影響力,使人產生積極向上的動力。社團組織作為在校學生組織的特有形式,是部分學生的集合體。通過學生社團組織的工作,容易使學生將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予以拋棄,促進校園文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當今社會的競爭是人才素質的競爭,隨著人才被推向市場,大學生的自我優越感將逐漸消失,發展方向更加撲朔迷離。
人類發展進入21世紀的腳步已經來到,科技的飛速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給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適應新的市場經濟對人才的需求,不僅要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高超的業務水平, 更需要具有實際工作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學生社團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是高校第二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和鍛煉的重要途徑。因此,加強學校社團建設,把培養學生個性作為重要教育發展戰略才是正確的選擇,這也是我國“十二五”規劃中關于我國目前教育體制改革的重要指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