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在廊坊市廣陽區馬家務村東南部的一片土地上,坐落著六座間隔相等,排列整齊,結構科學,以熱鍍鋅鋼管為框架的蔬菜示范大棚。這六座大棚是廊坊市華夏神農信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夏神農”)著力實施無公害農產品品牌建設戰略的一部分。大棚都是按照荷蘭瑞克斯旺種子公司示范大棚的標準設計和建造的,每個大棚高3.8米,寬8.5米,可自動調控溫度,非常有利于蔬菜瓜果的生長。六個大棚分別種植了特色蔬菜,有小西紅柿、苦苣、香油菜、紅甜菜、紅黃色秋葵等。播種后將全面執行科學澆水、施肥、管理、收獲等過程。
對于華夏神農來說,科技魅力的彰顯不僅僅體現在種植環節,在運用信息技術完成農產品的銷售,搭建信息共享平臺,為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服務方面更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華夏神農是一家面向全國,專注于農村信息開發,農業信息技術推廣的科技型高技術企業。公司時刻堅守服務“三農”的理念,以構建農民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化網絡為目標,多年來,一直致力于縮短農民連通世界的距離。
“個人的努力,只有與國家的發展方向一致,才能得到張揚;技術人員的成果,必經推廣應用,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農業科技型企業,服務于‘三農’,才能產生巨大的社會價值,富農惠農。在公司的影壁墻上,我們銘刻了五個大字‘為‘三農’服務’。”這就是華夏神農董事長崔文順所堅持的理念,也是華夏神農“愛·責任·事業”價值觀的具體體現。
來自農村,從事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多年的崔文順,對土地有著深深的感情。1993年,崔文順接受了廊坊市農林局《農機化微機管理及專家咨詢系統的研究》課題的主要軟件編程工作。經過一番攻堅,終于和課題組的同志們完成了課題。1995年,該課題通過了部級鑒定,1997年獲得了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結合該課題,他們還特別推出了農機監理信息管理系統,在1995年呼和浩特市全國農機監理軟件展示會上一炮打響,獲得全國第一名,被農業部農機化司在全國推廣。在2000年的全國評比會上,又被農機監理總站的領導和專家們認可,評為與會軟件中最為完善的系統。先后推廣應用到18個省市自治區。
2003年,崔文順的妻子,廊坊市農林局經作站站長、推廣研究員李建玲,也響應市政府鼓勵農業技術干部走出機關為農民服務的號召,主動加入了華夏神農公司任總經理,與丈夫并肩作戰,致力將華夏神農打造成為全國頂尖的農業信息化企業。
20年來,華夏神農先后承擔了科技部、發改委、農業部、工信部、教育部的“863”計劃、“金農工程”、“倍增計劃”、“支撐計劃”等多項國家與省級課題和項目,取得科技成果20多項,獲獎10多項,其中《智能化農業信息技術與應用》獲得河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農機化微機應用》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基于因特網的農業管理信息系統、專家系統及其支撐工具的研究》和《面向農民的農村信息戶聯網綜合平臺開發與應用》獲得河北省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農村信息戶聯網綜合平臺》獲得中國星火計劃成果金獎和國家重點新產品證書。并且有《農村信息服務站綜合網絡服務裝置》、《農業觸摸屏一體機》、《農業電話語音服務系統》獲得了實用新型和發明專利。
20年來,華夏神農開發了農村電子政務、農業電子商務、農業技術服務、涉農企業信息化、農業信息資源服務等六大系列30多種農村信息化產品,榮獲“十佳優秀軟件”1個、“國家重點新產品”2個。企業也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部“星火科技先進集體”、國家發改委“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先進單位”等稱號。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回良玉、劉延東、王兆國、張思卿、周鐵農等多次參觀公司的農業信息化成果和產品,并給予了高度評價。
20年來,華夏神農協助藁城市首創“三電一廳”服務模式,連續三次中標農業部“三電合一”信息服務工程,參加了“金農工程”一期建設,客戶遍及全國31個省300多個市縣,農業專家系統農戶版銷量突破100萬套。
華夏神農之所以取得了如此成績,關鍵在于培養了一支具有親農文化的科技團隊,他們頂住了互聯網行業諸多神話的誘惑,堅持農業信息技術的科研,并積極把成果轉化為“三農“的生產力。
目前,華夏神農已經申請了農業信息技術方面的軟件著作權20多項、專利技術3項,榮獲了國家重點新產品2項、專利銀獎1項,并積極在全國農村中推廣應用。據統計,已經推廣到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直接客戶包括農業部門、科技部門、農資部門、村級服務站、農企和種田大戶,為農民搭起了致富的金橋。
2009年4月以來,華夏神農針對我國農業發展現狀,大力發展鄉村基層服務站,推出覆蓋產前、產中、產后的全產業鏈,涵蓋農資銷售、農技服務、金融服務、信息服務、農產品代銷的“莊絡‘三農’”綜合農業支撐服務體系。目前已在京津冀地區建立服務站800余個,開啟了華夏神農全面服務農村的新紀元。
莊絡即農莊網絡,寓意在3G時代,依靠農村信息化實現村戶相連、城鄉相連,是集農業技術、綜合信息、農業電子商務等綜合服務于一體的、多元參與的、實體與虛擬網絡相結合的立體交叉服務體系,是我國新農村綜合信息服務模式的創新。
據介紹,莊絡“三農”信息綜合服務體系的架構包括信息服務平臺和實體網絡。信息平臺有國家級“三農”互聯網服務平臺——中國農業信息網商務版www.argi.org.cn,省級服務平臺運維平臺(電話語音平臺——96168/12396/12316、手機短信平臺——10623396、專家視頻互動平臺),市縣級信息服務中心和農業信息技術示范基地,鄉村企“三農”服務站。“三農”服務站是本體系的服務終端,已成為服務農民的橋頭堡。
目前,莊絡“三農”信息綜合服務體系建設已列入了國家發改委“國家信息化新農村綜合信息服務試點”項目、科技部“星火科技12396信息服務河北省試點”項目和農業部“三電合一信息服務工程”,同時它也是“河北省新農村金色俱樂部”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2年,華夏神農將莊絡模式由2.0優化為莊絡模式3.0,即由產前農資服務、產中信息服務,優化為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和銷售的產業鏈服務,形成完整的產業價值鏈,推出嶄新的現代農業服務業的綜合服務模式。
很多人可能無法將信息化領域的時髦詞匯“云”與農村聯系起來。但華夏神農卻敢為天下先,他們率先將云計算引入了農村信息化這片肥沃的市場沃土。
目前,華夏神農與農業部信息中心等合作研究的“農信云”——基于云模式的農村科技信息綜合服務平臺正在推廣應用。據介紹,“農信云”創造性地提出了省市集中建設多信道平臺、市縣虛擬服務門戶的云計算服務框架、提高了省域服務熱線、農技短信、農業網站、農業信息等資源的建設速度和服務效率,降低了建設和維護成本。
雖然“農信云”仍然處于摸索階段、起步階段,盡管網絡有待優化、安全有待保障,但“農信云”最為可貴的地方在于搭建了新的商業模式。只有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才能調動產業鏈各方積極性,才能自我造血輸血,為“農信云”提供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從而使“農信云”真正成為為農民服務的幫手。
華夏神農為“三農”服務,不斷進行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止。讓我們期待華夏神農人繼續以“堅持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卓越”的精神,為中國億萬農民提供優質的產品和服務,為中國農業信息化的美好未來添磚加瓦。

相關鏈接:
農業內容管理平臺是根據農業的特點,量身訂做的農業信息資源管理平臺。在農業信息資源分類、農業信息資源串聯和農業產業鏈管理方面形成了獨特的特點。同時利用系統豐富的數據接口,可為多種農業應用系統提供數據支持,并形成多種媒體的展現,便于農業信息資源的傳播和推廣。
觸摸屏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是神農公司在國內率先推出的農村信息化服務公共平臺,自2003年10月通過農業觸摸屏一體機標準Q/LSNJ01-2003審定后,逐步實現了觸摸式農業專家系統一體機產品開發的標準化。
隨著農業信息化需求的不斷加大以及用戶群體多元化的發展,2004~2007年先后推出了《觸摸式農業專家系統服務平臺》V1.0、《觸摸式農業專家系統服務平臺》V2.0以及《觸摸式農業專家系統服務平臺》V3.0;硬件也由最初單一型號發展為:CRT標準型、LED標準型、雙屏綜合型。其中CRT標準型可選配件有打印機;LED標準型、雙屏綜合型可選配件包括鍵盤、攝像頭、麥克風、打印機。
農業觸摸屏服務平臺是農村信息服務公共平臺,可以解決農戶沒有微機以及操作微機困難的問題,系統一點即通、操作方便、界面友好、圖文聲像并茂、安全防護系統穩定,特別適合在專家大院、農貿市場、重點村鎮、農業服務門市部、咨詢服務中心等農民能到達的公共場合安裝應用。與平臺特有的廣告運營功能相結合,效果更佳。農業觸摸屏分為單屏觸摸屏和雙屏觸摸屏兩種。
通過軟硬件的支持,用戶不但可以利用觸摸屏簡單快捷的進行信息查詢、價格查詢,還可以進行信息發布、遠程專家視頻診斷和教學、科教光盤播放,一機多用,節省投資,也適合鄉村基層服務站應用。同時,觸摸屏具有廣告運營的功能,通過合理設計增加廣告功能,為進一步長效服務打下基礎。
測土配方施肥專家服務系統,是在土壤化驗測試的基礎上,由農業專家、土壤肥料專家共同研究確定的科學指導施肥系統。
該系統可以根據具體地塊土壤養分含量、土壤質地的化學測定結果等實際情況,確定出種植相應作物時,應該達到的合理的目標產量和最佳的配套施肥方案,能夠使農戶清楚自家耕地種植什么作物可以實現什么樣的收成、應該選擇什么肥料、什么時期施肥、施肥量多大最合適。
按照專家服務系統確定的目標產量和施肥方案安排生產和施肥,能夠避免追求產量目標的盲從性、克服生產施肥的盲目性,實現穩產高產、節約用肥、節省成本,提高效益。
該視頻會議系統是面向企業應用特點設計的專業應用系統之一,它可以完成企業遠程視頻會議、遠程協同辦公、遠程通訊以及遠程會商、客戶接待等應用。
目前互聯網蓬勃發展,網站更新除了需要更新原創的資訊信息外,為了滿足不同客戶的需要,還需要從其他網站采集大量的信息,來豐富網站內容,滿足客戶需求。
但是,采集其他網站內容需要占用大量的人力和時間,效率低下。而莊絡網站欄目訂閱發布系統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才進行開發的。

莊絡網站欄目訂閱發布系統可以根據客戶的需要,自動采集特定網站的特定欄目,并且發布到客戶自己的網站上,自動完成網站的更新工作。
莊絡網站欄目訂閱發布系統同時可以作為信息共享平臺使用,通過中心服務器采集需要共享的網頁上發布的信息,再按照不同需求發送到需要共享這些信息的需求終端。信息的共享不受地域、應用、數據庫結構等影響。
莊絡網站欄目訂閱發布系統共由3個子系統組成,分別是采集發布子系統、客戶中心子系統、接收子系統。客戶只要安裝接收子系統就可以正常使用該系統。
電話語音服務系統又稱戶聯網電話語音服務平臺,是華夏神農14年農業軟件研究成果和6年農業呼叫中心開發經驗的結晶。
1999年,推出《智能農業電話查詢系統》ITISV1.0
2000年,獲得國家創新基金支持。系統全面改進為ITISV1.0KS,增加了專家系統推理機內核,推出神農智能電話查詢系統V2.0KA;
2001年,推出ITISV2.0SA,增加了人工坐席和語音識別功能,應農業部科技司邀請參加了國際農業博覽會,同年列入國家“863”計劃,成為全國的一大亮點,通過了由國家“863”專家組組長錢德沛為主任的成果簽定,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2002年,推出局域網版的農業智能語音系統ITISV1.0KS得到國家資金支持。
2003年,語音系統升級為《神農智能信息互聯網平臺》DDNPV1.0KS,獲得河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廊坊市一等獎和市長特別將,同時推出神農智能信息互聯網平臺V1.0KSC
2004年,新增農技114功能,開發完成并投入使用(此功能是按農業部副部長范小建和河北省副省長宋恩華的建議完成的)。
2005年,在河北省等十幾個省推廣,完成與農業部信息中心共同制定信息交換標準,完成中央數據庫的建設,又榮獲國家科技部的重點新產品的計劃項目的支持。
2006年,信息產業部批復了華夏神農提出、農業部轉送的關于《農業110號碼資源占用費用的情況的反映》,為12316的誕生奠定了基礎。
2008年,該產品的最新版本,又第二次中標農業部的農業信息服務“三電合一”工程,在全國大面積推廣應用。
視頻培訓服務系統是基于BS結構的網絡交互式視頻培訓系統,是華夏神農與中國科學院引進開發的科技成果。
電視節目快速制作系統是一款基于節目模板的電視節目制作系統,并通過XML技術對節目模版進行描述。通過該系統生成AVI文件,可以直接在電視機上播放。
該系統在架構上采用了客戶端、Web服務器、數據庫服務器三層結構。系統的穩定性強、易擴展、使用維護簡單。可以與當地電視臺協商,在當地電視臺建立農業服務專題欄目,如“金土地”,“農技之窗”等。設立電視節目制作組,配備電視節目采編設備和快速制作成系統,定期采集編制農業電視節目在市電視臺農業欄目中播放。快速制作系統可以減少節目制作工作量,實現連續節目的制作。還可以通過采購網站插件工具,建立視頻點播欄目,建設網絡視頻目錄體系。


隨著Internet在全世界范圍內的迅速普及和發展以及網絡電視技術逐漸成熟,以“PC電腦”或“網絡機頂盒+普通電視”為顯示終端的各種網絡多媒體資源服務模式也得到了進一步推廣。
SN-IPTV是神農公司于2006年推出一個面向以農業領域為主的“網絡機頂盒+普通電視”為顯示終端的交互式網絡電視信息服務平臺。通過該服務平臺,廣大農民朋友或農業信息化工作者可以很方便的瀏覽海量的農業技術信息和上百個專家系統資源信息。
又稱《農業科技進村服務專家咨詢系統》,是華夏神農利用自主知識產權的AEST農業專家系統開發平臺,在農業部門大力支持下,在與農業大學、農林科學院等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的一大批專家學者的共同努力下,研究開發出臺的。該系統對硬件要求低,只要有電腦就可安裝使用,并且內容豐富,操作簡單,非常適合于農業信息化基層信息服務的專家系統。已經在全國多個省市大面積推廣,并升級列入金農工程一期科技聯合服務單機版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