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利鋒
山西省長治市襄垣縣人民醫院,山西 長治 046200
眾多循證醫學研究表明糖尿病 (DM)是冠心病(CHD)的等危癥,可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和發展,與心肌梗死關系密切。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病死率高,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以及再梗死發生率均明顯增高。DM合并AMI患者其臨床表現、并發癥、梗死部位及預后明顯不同于單純AMI患者,因此,探討DM合并AMI患者的臨床特點,對爭取早期診斷,降低病死率有著重要的意義。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間,在我院內科住院治療的糖尿病并發心肌梗死患者40例 (DM組),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齡45~78歲,平均年齡(57.24±5.83)歲。AMI發病前確診2型DM 24例,其中DM病程≤1年2例、1年<病程≤5年5例、5年<病程≤10年12例、>10年5例。同時選取同期住院的非糖尿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 (非DM組),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齡46~79歲,平均年齡 (64.51±6.42)歲。
1.2 診斷標準 DM按照1999年WHO診斷標準,均為2型DM患者,并排除應激性一過性高血糖及癥狀性高血糖。AMI診斷根據中華醫學會心血管分會制定的標準[1],必須至少具備下列3條中的2條:①缺血性胸痛病史,典型心絞痛持續半小時以上;②心電圖的動態演變,有ST段抬高,壞死性Q波出現;③心肌壞死的血清標記物磷酸肌酸激酶及其同功酶超出正常2倍以上。
1.3 研究方法 比較兩組患者的一般情況,并發心律失常、多部位梗死、胸痛、死亡率及射血分數 (EF)的差異。同時觀察兩組空腹血糖 (FBG)、糖基化血紅蛋白(HbAlc)、血脂、心肌酶的差異。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1.5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行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
DM 組的 FBG、HbAlc、TC、TG、LDH、AST、CKMB均明顯高于非DM組 (P<0.05或<0.01);DM組并發心律失常、多部位梗死、胸痛、死亡率也顯著高于非DM組 (P<0.05或<0.01);射血分數 (EF)DM組則明顯低于非DM組 (P<0.05);兩組HDL-C、LDL-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詳見表1~2。
表1 兩組生化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生化指標比較 (±s)
組別(n)FBG(mmol/L) HbA1c(%) TC(mmol/L)TG(mmol/L)13.84±4.32 10.89±2.01 5.85±1.24 3.05±1.87非DM(40)5.96±1.25 5.03±0.89 4.26±1.67 2.01±1.39 P值 0.000 0.000 0.022 0.024 DM(40)組別(n)LDL-C(mmol/L)HDL-C(mmol/L)AST(IU/L)CK-MB(IU/L)LDH(IU/L)DM(40) 3.01±0.89 0.89±0.24 168.42±35.78 364.37±89.14 543.76±124.85非DM(40)2.84±0.73 0.99±0.31 112.43±40.31 287.64±78.56 398.36±102.94 P值0.074 0.178 0.0 02 0.003 0.016

表2 兩組射血分數及并發癥情況比較
大量研究證明DM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素,是加重病情及發生心血管事件、最終導致其死亡的首要原因[2]。與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發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50%~70%的患者死于心力衰竭并且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等并發癥水平明顯上升,預后差,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
本研究結果顯示,DM組患者死亡率為45%,心律失常、多部位心肌梗死的發生率較非DM患者明顯上升,此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一致。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DM病患者并不是單一的糖代謝紊亂,同時還伴有體內一系列的代謝紊亂,如血脂代謝紊亂、高胰島素血癥、纖溶機制缺陷等,并且大多數患者還伴有血流動力學的改變,如高黏血癥,這些均可加重DM 血管病變[3-4]。
DM組患者甘油三酯、總膽固醇水平明顯升高,而兩組HDL-C、LDL-C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此也與以往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在同樣的膽固醇水平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較非糖尿病患者增加2~3倍,而高甘油三脂血癥則間接地反映了較差的血糖控制,同時也增強了胰島素抵抗、促進了動脈粥樣硬化[5-6]。故在臨床工作中,對糖尿病患者的甘油三酯及總膽固醇水平應積極給予干預控制,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
糖尿病還可以引起心臟功能結構的改變,尤其是糖尿病常引發多支冠狀動脈彌漫性病變,進而出現左室舒張期順應性降低,心室弛緩率下降,收縮功能異常,導致心臟功能衰竭,這也是導致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患者射血分數 (EF)明顯下降及死亡率顯著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AMI多為無痛型的AMI,本文DM組無痛型病例占52.5%,明顯高于非DM組的10%,與文獻報告相似[7-8]。造成這一結果的原因可能與糖尿病患者心臟植物神經受損有關,尤其是交感神經痛覺纖維的改變,痛覺神經沖動傳入受阻,痛閾提高從而使心絞痛的報警系統缺陷,以致心肌缺血時不產生疼痛,故可發生無痛性心肌梗死 ,常延誤病情增加死率亡[9-11]。因此對糖尿病患者的臨床不典型癥狀應予高度的重視,有時糖尿病AMI患者會以心衰、呼吸道癥狀、消化道癥狀就診,要注意監測其心電圖及心肌壞死標記物的變化,以利早期明確診斷,給予積極治療,以減少并發癥、降低死亡率。
[1]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循環雜志編輯委員會.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12):710-725.
[2]韓泉居.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臨床特征分析[J].當代醫學雜志,2010,14(205):103.
[3]蘇海燕,潘長玉,劉敏,等.空腹血糖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相關性[J].中國糖尿病雜志,2008,16:193-196.
[4]許樟榮,王玉珍,劉彥君.2型糖尿病合并不同數目代謝綜合征組分患者的臨床表現及對血管病變的影響[J].中國糖尿病學雜志,2006,8:250-252.
[5]criqui MH,Heiss G,cohn R.Plasma triglyceride leveI and mortality from coronary heart disease[J].New Engl J Med,1993,328(17):1220-l 225.
[6]羅敏.胰島素抵抗與動脈粥樣硬化[J].中華內科雜志,2002,9(41):636-637.
[7]慧靈,張琳.48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7,8(3):10-11.
[8]曾文金,古運登,曾偉標.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48例臨床分析[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8,14(11):29-30.
[9]龐宏.2型糖尿病的臨床特點與治療分析[J].中外醫療,2009,28(2):19.
[10]薛開講,魏尊寬,蔣樹中.老年2型糖尿病并發急性心肌梗死的臨床特點[J].安徽醫學,2004,25(4):323-324.
[11]周雁,遲家敏.糖尿病是冠心病等危癥的臨床意義[J].中國心血管雜志,2007,12(4):24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