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能老人呼喚社會化養老

單士兵媒體評論員
人活著,終究都要慢慢變老。誰也不愿老無所依,老無所養。銀發狂潮已席卷而至,我國成為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國家。然而,這個龐大群體,卻日益呈現著各種悲苦的表情。
最近媒體就將目光聚焦在“失能老人”身上。到2010年末,由于家庭負擔過于沉重、養老機構不愿接收,自己又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中國就達3300萬。這些失能老人,生活自顧不暇,生命不知所終。蝸居生活索然無味,真是“空巢”又“空心”。
養老從來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不僅關聯著人的情感倫理,也考驗著社會公共治理。中國目前在養老問題上,可以說是捉襟見肘。養老保障體系不健全,養老資金缺口太大,民間養老機構的數量與質量,也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在這種情況下,拯救失能老人,就必須把目光轉向社會化養老。
很遺憾,現在民間養老機構也普遍把失能老人視為“燙手的山芋”??紤]到照顧起來工作量大,又害怕失能老人一旦發生意外,難以承受賠償的危險和壓力,大多不愿意接受他們入住。與此相應的是,一些養老機構,管理不善,甚至還出現“冷血護工”,對老人施以暴行。此前媒體多有報道,諸如禁食、捆綁、打耳光、潑冷水之類的殘忍虐待,都曾出現在一些養老機構那片封閉的四角天空里。
這意味著,不論曾經擁有怎樣精彩的人生,無數人陷入晚年孤獨無依的泥潭,生活了無生趣,甚至瀕臨絕望。人這一輩子,最后連個可以安放暮年的地方都難覓,這又是怎樣的人性悲劇與倫理傷痛?
只有迅速為社會化養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體系與配套支撐,不讓社會化養老處于監督管理與服務保護的空白地帶,未來才能保證失能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世界上有很多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在社會化養老方面,是有成功經驗的。比如,從制度層面建立起充分完善的體系,而且社會各種資源都在為社會化養老提供著配套支撐。還有對養老機構的老年人實行分級管理,根據老人具體情況,分為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之類的等等層級。
在這種情況下,失能老人自然就不會被扔進護理的空白地帶,被養老院拒收,而可以獲得一些養老機構專業的、人文的關懷照顧。
我國社會養老機構的護工,很多都未經過系統的培訓,沒有相關從業資質認定,處于臨時性管理狀態。在職業性、專業性、道德性方面,都存在著種種問題。一些養老機構在公益性與逐利性的問題上,目前尚未找到應有的平衡。制度缺失、監管失靈與服務不足,給中國式養老帶來了一個又一個障礙,讓無數人掉進老無所依的人生困境。
目前,3300萬失能老人身處窘境,應該被視為一種強烈警示,這是對社會化養老的強烈呼喚。要知道,預計到2025年,老年人口系數還將上升到20%左右。當告別傳統的居家養老,走進養老機構成為必然,社會化養老的建設,已經時不我待了。只有迅速為社會化養老建立起完善的制度體系與配套支撐,不讓社會化養老處于監督管理與服務保護的空白地帶,未來才能保證失能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