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熊 帥
中關村“突圍”
□ 本刊記者 熊 帥

曾經熱鬧非凡的中關村如今日漸蕭條,或許為了走出“中關村困局”,海龍大廈正希冀通過外部裝修來吸引曾經的經營者們。圖/許蘭武
近二十多年來,中關村憑借歷史積累和國家政策支持,一直擔當著中國高科技經濟發展策源地和制高點的角色。然而,伴隨著第二輪互聯網發展熱潮的興起,中關村已經漸漸失去了在“中國最新一輪財富創造”進程中的領先地位,反被后起之秀們擠到了一個極為尷尬的位置上。
“中國硅谷”的輝煌還能延續多久?這個問題已不是媒體炒作的噱頭。面對中關村持續3年的低迷業績,很多曾經駐守中關村的經銷商、高管和股東們開始陸續“出走”。當然,也有一批老中關村人繼續堅守陣地,希冀通過創業或改革來挽救這場“淪陷”困局……
離開或堅守,真實反映了目前中關村人的心理狀態,也可能預示著中關村未來的變數。這場中關村人自發形成的“突圍”行動,能否等得到下一個黎明的到來,我們只能拭目以待。
從國貿的萬達廣場到中關村的鼎好商城,驅車不過40分鐘左右,但是王云最近越來越覺得,這短短40分鐘的路程已經成為她心中的折磨和負擔。
2004年之前,王云覺得世界上最幸福的事莫過于周五下午中關村賣場清帳,那些“數錢數到手軟的日子”。而如今,雖然周日逛賣場的人群依然熙熙攘攘,王云卻說自己并不看好最近一周的銷售業績,語氣無奈。
1999年,王云從一家翻譯公司辭職,用1萬塊錢在中關村的太平洋數碼城租了一個10平方米的柜臺,開始了闖蕩中關村的日子。那時候,跟很多混跡中關村的人一樣,王云每天都會騎著一輛破舊的三輪車,拉著幾箱子鍵盤和計算機主板,在當時的四海市場與順賓樓之間來回吆喝,招攬生意。穿著灰色T恤、腳踩破舊球鞋的王云,“就跟農貿市場賣白菜的農婦沒什么兩樣”,早已沒有都市白領的瀟灑模樣。
雖然辛苦,但是王云很快就嘗到了在中關村“暴富”的甜頭。“每天,中關村都在上演各種財富奇跡,像我這樣的個體小商戶都能實現月收入過萬。”王云介紹,1985年到2000年之間,中關村作為中國實行自由市場經濟的第一批實驗基地之一,吸引著全國各地的年輕人奔赴此地淘金。媒體也高度贊揚中關村,在很多媒體的描述中,中關村成為下一個硅谷,指日可待。
那時候的王云和中關村一樣,正在經歷一個“最好”的時代。伴隨著“騰飛的中關村”,王云實現了在北京有房子的夢想,原來10平米的柜臺也已擴展到了海龍、鼎好等新興電子城的獨立店鋪,20多人的銷售團隊每天處理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訂單。幾乎每個周末,王云都要整理一周的賬單直至深夜。
“聯想等國內計算機品牌的大幅降價之后,生意就不好做了。”王云告訴記者,“誰也沒有想到IT市場的飽和速度如此之快。2002年開始,聯想、方正等代表‘高檔’質量的計算機品牌紛紛進行降價銷售,這讓一直處于瘋狂爆發期的‘攢’電腦變得毫無價格優勢可言,大量的組裝計算機所用的配件被滯留在經營者手中。”
在進駐中關村的第7年,身懷六甲的王云又重新走回了“吆喝”的道路,只為多銷售一臺計算機主機。中關村的其他商家們,為了爭奪急速壓縮的利潤空間,無所不用其極,最終類似偷梁換柱、調虎離山、強買強賣等騙人伎倆,像黑色瘟疫一般,席卷了整個中關村,為中關村的未來埋下了一顆顆危險的定時炸彈。
2009年,當年在太平洋數碼城以王云命名的店鋪最終沒有擺脫破產的命運,慘淡收場。王云說,這些年,中關村的電子銷售形勢持續偏低,眾多老中關村人已經四散而去。不少人也曾想轉投中關村的其他產品,繼續堅守在這片土地上,但是產品缺乏創新、混亂的市場交易行為等問題,已經成為中關村久治不愈的痼疾。“賺錢變得越來越困難”。
2011年,王云結束了在海龍電子城的兩家電腦店鋪的生意,僅保留了銷售業績較好的鼎好商城內的柜臺。如今,王云聯合幾個一起在中關村創業的朋友,在國貿成立了一家廣告公司。王云告訴記者,與其灰溜溜地被擠出中關村,還不如保留尊嚴的離開,等待從中關村東山再起,幾乎不可能了。
“中關村對很多年輕人來說,是個孵化夢想的地方。畢竟這里有中國科研實力最強的大學。網易、搜狐、新浪等國內知名企業也落戶于此。創業的氛圍是中國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坐在創新工場的小會議室里,一身悠閑打扮的陳廣濤如此解釋自己選擇駐守中關村創業的理由。
這個靠著光驅、解壓器和音像CD在中關村發家的草根明星,現在是多貝網絡教室的首席執行官。

海龍大廈內商家寥寥,唯數不多的店鋪內顧客稀少,一片蕭條。圖/熊帥
在如今的網絡世界里,陳廣濤創立的多貝網絡教室里注冊學生僅為192個,看起來實在少的可憐,讓人不禁擔憂這個科技企業未來的存活概率。
對此,陳廣濤卻有自己的考量。他認為,中關村憑組裝電腦、刻錄光盤的創富時代早就已經過去了。從2000年開始,中關村的發展重心已經經歷了從硬件到軟件再到互聯網技術的轉變。如今,中關村要振興,軟件開發和互聯網應用將是不可忽視的重要領域,不然中關村充其量只是世界最大的電子產品盜版買賣、加工基地。
“現在的多貝,影響力并不大,但是它順應了中關村未來發展的趨勢,將來一定能賺到錢。”陳廣濤說,中關村競爭越來越激烈,短時間出現另一個像騰訊、百度一樣擁有世界影響力的電子互聯網企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反之,卻相應地給了中小企業發展機會,不斷細化和差異化的受眾需求就是中小企業的發展契機。
當年與陳廣濤一起打拼的朋友和同事們,很多早已在中關村經濟滑坡時,紛紛抽身投資其他行業,積累了大量財富。陳廣濤不是沒有想過離開中關村,可在外面轉了一圈,他還是回到了中關村選擇重新創業,繼續自己的夢想。
在這場保衛中關村的無聲戰役中,令陳廣濤欣慰的是,他并不是獨自戰斗。以陳廣濤為代表的一部分老中關村人,或鋌而走險,從國際大品牌手中賒貸高額貨物,獲取一點微薄的利潤,維持店鋪的正常運營;或分身經營其他業務,挪取流動的資金,維持中關村店鋪的一點脈息;或提供創業地點和資金,鼓勵中關村人重新開始創業……
每周,陳廣濤都會去中關村的車庫咖啡館坐一會兒,喝上一杯咖啡,與一兩個志同道合的創業人或投資者交流一下創業心得。特別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也開始參與進來,讓陳廣濤等老一代的中關村創業者們看到了“后繼有人的希望”。
今年才20歲的王凱,就是陳廣濤在車庫咖啡館結交的年輕人。這個來自山西太原的小伙子,雖然只是北京科技大學的大一新生,卻已經創辦了一家成熟的網絡易物平臺,在業界頗為知名。
兩年前,王凱就是在這里獲得了天使投資人的關注。“如今的中關村,技術人才多,前輩也愿意幫助新人,很多年輕人都愿意駐守中關村。”王凱告訴記者,他的夢想是成為像馮軍、柳傳志一樣的創業家,在中關村收獲自己的人生財富和榮譽。
眾所周知,中關村曾是第一輪互聯網熱潮的中心地帶。然而,深受過于重視貿易交易的“貿技工”思想影響的中關村,在全國遍地開花的技術創新浪潮中開始逐漸被“邊緣化”,使得中關村錯失了互聯網發展的第二次浪潮中的領導地位。
2012年6月4日,水晶石公司董事長盧正剛、易路聯動公司董事長徐國洪、北京悠視網CEO李竹等15名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的企業家接到了北京印刷學院“兼職教授”的聘書。在未來一年內,他們將擔任學校兼職教授、研究生導師及研究院專家委員會委員,推動中關村校企人才、教育和科研資源共享,促進科技成果的轉化。
消息一出,馬上就被視為是中關村強勢奪回“高科技技術中心”地位的重磅舉措。很多業界人士猜測,此次由中關村管委主持領導,聯合中關村企業與高校的行動,是不是意味著中關村鼓勵創新科技發展將不再停留在意識層面上,未來將不斷有后續的動作挽救中關村淪陷的困局。
“鼓勵高校與企業開展人才互動,目的就是為中關村示范區產業結構調整和行業技術進步提供持續的引領和支撐。”中關村管委會副主任楊建華介紹說,“下一步,中關村將對積極參與校企合作并取得成效的企業,給予政策性的傾斜和支持,深入推進校企人才互動工作良性開展。”
北京悠視網CEO李竹則認為,通過此種方式,鼓勵高科技企業回歸中關村,將對整個中關村的創新、創造能力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與高校的合作,促使科學技術轉換成經濟利潤,本來就是中關村一開始興起原始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