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文治 本刊記者 尹建權
泉州:二次創業
——訪泉州市市長黃少萍
□ 郭文治 本刊記者 尹建權
福建省泉州市是我國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2011年,泉州市生產總值達4270億元,經濟總量連續13年位居全省首位;形成3個產值超千億元、2個產值超500億元的產業集群。截至目前,泉州已有上市企業74家,上市公司數量居全省首位。泉州市的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名牌數量均居福建省第一,全國城市前列,全國地級市第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泉州市成功走出了一條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之路。站在改革開放30年的門檻前,泉州民營經濟面臨著發展轉型,產業升級。
今年年初,站在“十二五”的關口,泉州市政府第四次舉行共謀企業發展的千人大會。在泉州市市委、市政府的帶動下,4月、5月泉州下轄晉江市、南安市等又分別召開“二次創業”的千人大會。
泉州市民營經濟發展形成良性氛圍。為此,記者采訪了泉州市市長黃少萍。
記者:“千人大會”是泉州市政府和民營企業家之間的一場聯誼會,深受民營企業家歡迎,千人經濟大會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黃少萍:2008年,受金融海嘯的直接影響,國內的宏觀形勢發生了復雜變化。為有效應對金融危機,堅定信心,確保我市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當年12月5日,市委市政府召開全市企業家大會,與千名企業家代表共聚一堂,分析、研判、把握形勢,謀劃新一輪發展。
近幾年來,我們有很多企業紛紛創建了品牌、加快了改制上市步伐,這些企業的產品大都與民生息息相關,消費者對產品質量的關注是相當敏感的。這需要我們的企業家們更加重視管理,通過管理提升質量、提升品牌,進而提升企業的整體實力,乃至泉州企業界的形象、泉州城市的形象。我們陸續舉行了三次“千人大會”。
在當時的宏觀形勢下,泉州各級黨委、政府更要千方百計營造有利于企業發展,有利于企業活力迸發的環境和氛圍,全力以赴幫助企業發展。既要站在企業發展的前頭,帶領引導企業往前走,又要站在企業發展的后頭,因勢利導、推波助瀾,順應經濟發展的形勢、企業發展的態勢、市場經濟的規律,通過實實在在的舉措,推動企業發展。
事實證明,是企業家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更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鼓勵。
記者:今年的“千人大會”,蘇樹林省長親自參加給予指導,這給泉商釋放出什么樣的信號?
黃少萍:在今年春節后上班的第一天,泉州早早擺開了龍騰虎躍的陣勢。市委、市政府召開千名企業家大會,開啟泉州民營企業“二次創業”的新征程。省委、省政府對此高度重視,全力支持,省政府專門下發《關于進一步促進泉州市民營經濟發展十條措施的通知》。蘇樹林省長率省政府相關廳局領導親臨大會指導。這體現了省委、省政府對民營企業的重視和厚愛,對泉州再創新業、再做新貢獻的期待和重托。
實體經濟是泉州的根基。在30多年披荊斬棘的艱苦創業中,我們的民營企業砥礪奮進,為泉州經濟社會的發展,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民生的改善,為閩南大地日新月異的變化,奠定了最牢靠的物質基礎。蘇省長對民營企業家給予高度的評價,對民營企業所作的貢獻予以充分的肯定。指出泉州民營經濟敢拼會贏盡顯英雄本色,泉州要打造民營經濟發展的樂園,并就泉州民營經濟謀求科學發展的新跨越提出了八點要求。最后還以《閩鄉情》這首詩,勉勵廣大企業家。這是在全省科學發展、跨越發展的大潮中,福建省委、省政府對泉州和廣大民營企業的新期待和新要求,也為民營企業轉型升級指明了方向和目標。
我市各級各部門認真學習領會,狠抓貫徹落實,尤其要真切關心民營企業,用心引導民營企業發展,著力優化政策環境、服務環境、法制環境、市場環境和輿論環境,竭盡全力地為民營企業“二次創業”提供有力保障。
記者:泉州政府部門在產業提升上充當什么樣的角色?
黃少萍:推進民營企業“二次創業”,做好服務是各級政府各部門的天職和宗旨。
首先,要全面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建立直通直達服務、首辦責任、主辦部門負責以及預約服務、上門服務等制度,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為企業提供主動、靠前、及時和深度的服務,真正想企業之所想、解企業之所急、幫企業之所難,真正把泉州建設成為民營經濟的樂園。實施新一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下放一切應下放的權力,取消一切不必要的審批事項,推動審批時限壓縮至法定時限的50%以內、窗口即辦件比率提高到50%以上。進一步清理和規范涉企執法行為,推動政府部分職能向行業協會(商會)轉移,打造有利于民營企業健康成長的生態特區。

黃少萍市長在企業調研(右二)
第二,要切實強化要素保障。在用工上,要在推進用工本地化的同時,創新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加大來泉創業人員的保障服務;建立來泉創業人員積分入學入戶制度,每年從優質學校劃出一定比例安排來泉創業人員子女就讀;逐步將來泉創業人員住房需求納入政府住房保障計劃,支持建設員工公寓。在融資上,要突出保障中小企業融資需求,將金融企業中小企業貸款損失準備金稅前扣除政策延長至2013年底;鼓勵中小企業采用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對小額貸款公司、村鎮銀行等,開業3年內給予獎勵。在用地上,對屬于鼓勵搬遷的企業,優先安排建設用地指標;對符合城市規劃在原址增資擴建、搬遷置換的工業用地,可按協議出讓;對在符合規劃、不改變用途的前提下,提高現有工業用地利用率和容積率,不再征收土地出讓金。
第三,要建立健全工作和服務體系。成立推進民營企業“二次創業”、民營企業轉型升級專項扶持行動計劃協調、產業轉移等聯席會議制度,進一步建立健全民營企業服務機構,及時協調解決民營企業發展中的困難和問題。積極宣傳民營企業創業的成功典型,定期表彰優秀民營企業,優秀民營企業家,倡導敢為人先、勇于拼搏的創業精神。
記者:泉州市委市政府又有哪些具體措施幫助企業“二次創業”?
黃少萍:為支持我市民營企業的“二次創業”,把泉州建成民營經濟的樂園,省政府專門為泉州量身定做了十大扶持措施:一、支持泉州市開展民營經濟綜合配套改革試驗;二、進一步賦予泉州市更大的項目核準權限;三、促進泉州市各類開發區擴區提升;四、實施土地配套扶持政策;五、支持泉州市民營企業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六、加大對泉州市民營企業金融扶持力度;七、扶持泉州市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八、加強用工服務;九、支持和鼓勵泉州市民營企業建設員工公寓;十、創新泉州市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這十條措施,政策支持和傾斜力度大。我們在倍受鼓舞的同時,要運用好這些政策,切實推動我市民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與此同時,泉州市委、市政府專門出臺了《推進民營企業“二次創業”的若干意見》等4份政策文件。這些政策集中體現在以下5個方面:
一是支持制造業轉型升級。對企業自主創新、技術改造、節能減排等,分別予以獎勵;
二是鼓勵發展現代服務業。每年安排2000萬元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對新設現代服務業企業,對新引進總部企業、本地總部企業新設營銷中心和市域外總部企業在我市新設子公司等,進行資助和獎勵;
三是培育企業成長梯隊。對年產值首次突破百億元且總部在我市的企業,或在我市納稅首次達5億元以上的企業,授予“泉州市功勛企業”稱號;對上市企業新募資金投資我市實體經濟和股權投資機構投資我市企業,對年產值億元以上企業實行兼并重組,對新引進或新投資10億元以上民營生產性項目等,分別進行獎勵;
四是提升企業經營管理水平。對獲“福建省政府質量獎”、“泉州市政府質量獎”的企業,分別給予配套獎勵100萬元和獎勵50萬元;
五是建設一流人才隊伍。五年培訓萬名骨干企業家和企業高層經營管理人才;大力吸引大中專院校畢業生來泉就業創業;扶持建立各類產業培訓中心等。
□ 編輯 崔銀娜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