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苑二剛 實習生 耿 序
“公助民辦”回歸之困
□ 本刊記者 苑二剛 實習生 耿 序
7月15日,是河北省教育廳要求全省“公助民辦”高中呈交改制方案的最后期限。在最后期限前,石家莊一所百年名校分管“公助民辦”高中的副校長張海(化名)代表學校向上級教育部門提交了改制方案——讓學校重新回歸公立。
8年前,作為這所“公助民辦”高中的主要創辦者,張海至今仍然記得當年創業的艱難和興奮。借助學校百年盛名、創辦者的嘔心瀝血和嚴格管理,這所“公助民辦”高中已經成為石家莊市學生和家長趨之若鶩的一所學校。如今,張海提交的方案又把這所學校拉回了“公辦”原點上。
“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一種莫名的困惑和迷茫,我不知道這樣的選擇是否正確。”張海找不到一個準確的詞匯來描述自己此刻的心境。
和張海所在學校一樣,河北全省有近90所“公助民辦”高中學校面臨著同樣的命運:要么成為純粹的民辦學校,要么成為純粹的公辦學校,沒有絲毫的中間地帶。
“從目前已經上報的方案來看,選擇公辦和民辦的數量基本對半,這些改制學校的校長們普遍感覺比較迷茫和困惑。無論選擇哪種體質,接下來都有一大堆難題等著他們去處理。”7月12日,河北省教育廳基礎教育處處長李強告訴記者。
在河北乃至全國范圍實行“公助民辦”學校改制,意味著“公助民辦”學校將走入歷史。它的消失正如它的應運而生一樣,是不同發展階段的需要。
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初,國家財力薄弱,對于新增教育資源的投入不充分。地方政府很難拿出資金來建學校,尤其是非義務教育的高中學校。恰逢這一時期,適齡人口急劇膨脹。從2002年到2007年,全國高中適齡人口達到峰值,大量的適齡兒童完成了初中教育后,對普通高中形成很大壓力。
于是,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勵民間辦學。平地建學校,周期比較長,社會認知程度比較低,需要一個很長的運轉時間才能走上正軌。在社會需求和國家政策的刺激下,一些依托名校所建的“分校”、“校中校”等“公助民辦”學校應運誕生。按照國家的有關政策,這樣的“公助民辦”學校,既可以利用原有公辦名校的資金和師資力量,在學校運行機制和工資待遇上又可以享受民辦學校的待遇,招生也和民辦學校一樣,沒有任何限制。
因為教育質量能夠得到保證,“公助民辦”學校初期深受社會的歡迎。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在度過初期的高速發展以后,“公助民辦”學校逐漸成為社會反映強烈的一個焦點問題。
一方面,和公立學校相比,“公助民辦”學校收費標準很高。一些好的學校每年學費高達數萬元,每年的學費總額則高達數千萬甚至上億元。而學校在資金使用方面,缺乏相應的監管。除了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包括員工工資、學校建設還本付息等,剩余資金如何使用?稅怎么繳?目前國家仍然沒有出臺相應的規定和規范。
另一方面,因為“公助民辦”學校是利用名校的品牌、資金和師資辦起來的,具有公立學校的性質,同時又享有民辦學校的優惠政策,這與教育公平原則違背,引起社會很大的不滿。尤其因為這些強勢的“公助民辦”學校享有自主招生權,使每年各地上演的招生大戰愈演愈烈。
記者在河北省教育廳采訪時,就遇到一位縣中學的校長向李強投訴,原因是該縣另一所“公助民辦”學校的違規招生行為已經嚴重影響到該中學的正常運行。
作為政府主管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對于這些問題的監管,李強有說不出的無奈。
“學生肯定愿意到一個比較好的學校去接受教育,學校也肯定想招收好生源。學生選擇學校無可厚非,學校選擇學生也無可厚非,關鍵是方法和手段,這是很難把握的。‘公助民辦’學校是國家政策允許的,作為主管部門,在監管上只能保持相對平衡。”李強說。

作為“公助民辦”高中,河北正定實驗中學面臨著被整改的命運。圖/苑二剛
正是意識到“公助民辦”學校日益顯現的辦學弊端,有關部門停止原來的一些政策實驗,對高中學校進行規范清理。2011年7月,教育部、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聯合發出《關于進一步做好普通高中改制學校清理規范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在2012年秋季開學前完成普通高中改制學校的清理規范工作。
按照規定,清理規范后明確定性為民辦學校的,不需要做出太大的改變,收費標準不變,其他政策也不變。
清理規范后明確定性為公辦學校的,變化最大的莫過于收費問題。定性為公辦性質的“公助民辦”學校,將完全回歸到公辦學校的收費標準。
對于張海來說,接踵而來的問題是,經費問題怎么辦?資金的缺口怎么解決?張海說,他所在的“公助民辦”學校目前仍然有1.9億貸款,學校每年的正常運行資金大約是5000萬。這些資金缺口只能由政府來彌補,但當地政府是否具有相應的財力還是一個未知數。
目前,張海所在的“公助民辦”學校的老師還不知道具體的改制方案,但張海不無擔心,“回歸后老師們的待遇可能會降低,我不知道他們會有什么反應。”張海說。
高中不同于義務教育,國家沒有財政的支持,只能靠當地政府承擔。“我擔心這樣會使當地政府財政壓力過大,形成新的債務,造成惡性循環。”河北省教育廳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負責人表示。
和張海一樣,記者采訪的幾位“公助民辦”學校的校長都要求對自己和學校的名字采用化名,理由是“很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和“事情很敏感,怕影響學校”。
這種迷茫與困惑源于對未來國家政策的預期不明確。
作為教育部門的負責人,執行國家的政策義無返顧。作為個人,李強認為,成熟合理的教育架構應該是,國家在保證社會最基本的公共教育機會的前提下,應允許一些供特殊人群選擇的學校存在。
“多元化是中國教育的發展方向,這一方向毋庸置疑。但是具體怎么走,還值得商榷。”李強表示,“公助民辦”學校雖然有待進一步規范,但“目前存在的價值還是比較積極的,在各省市財力與教育水平差異較大的情況下,全國執行統一的改制政策是否合理也值得商榷。”
“2010年教育部發布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意味著中國教育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綱要》本身對于高中教育的發展方向并不明確,未來高中教育是什么模式、什么架構,民辦的百分比是多少,都還不明確。”李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