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金剛
“快樂暑假”的偽快樂
□ 張金剛
放暑假了,女兒的書包里多了本《快樂暑假》。厚厚一本作業題,讓女兒倍感發愁。做著《快樂暑假》,其實暑假并不快樂。想必有同感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家長。

學校放假,可單位不放假。大多數雙職工家庭,一到暑假便開始頭疼孩子的安排問題。雖然心中有諸多的不情愿、小擔憂,但還是很無奈地行使著“監護人”的特權,千方百計地想法“養”好這些暑期的孩子。
或“放養”。倆人都上班,沒時間顧孩子,只得將放假的孩子送回老家,由雙方父母看管。若老家在農村,還勉為其難地美其名曰:親近自然,享受親情。可事實上,回老家“放養”,無異于“放羊”。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只有假期才能親近孫輩,隔輩親極易轉化為溺愛,只是全權負責后勤保障,其他一概放任自流。逃離學校的孩子,忽然沒人管束,便開始撒歡:爬樹登山、下河攀高。當然,意外傷害便也潛在身邊,充滿隱憂。瘋跑瘋玩一個暑假,很容易讓孩子變得乖張、任性、不服管教,一時難以融入新學期。
或“圈養”。哪兒都不能去,就在家呆著。一個人獨處,想做什么做什么。或者倒頭睡覺,因缺乏運動,一暑假養成“小胖墩”,影響身體健康;或者全部交給電視,因長時間盯看,一暑假成了“小眼鏡”,造成視力下降;或者成天守著電腦,因無節制上網,一暑假變成“小網蟲”,成為網游少年。一個人在家,小孩子如果玩火玩電、爬上窗戶護欄、迎陌生人進家,大孩子如果利用電腦搞起網戀、胡亂發貼、受人蠱惑,這危險或麻煩并不因“宅”在家里而減少幾分,更需要格外經心。
或“寄養”。最普遍的便是寄在學習班。雖然教育部門三令五申不準暑期辦班,但各種地下班、私塾班、興趣班,仍是瘋狂開班,賺錢沒商量。所謂,有需求就有市場。家長正苦于孩子無人看管,正好有學習班管束孩子,還可學習知識、培養特長,何樂而不為,花點錢買個放心,雖然這費用高得驚人,孩子也是叫苦不迭。即便打心眼里不愿孩子上學習班,可別的孩子都上,真怕孩子輸在了暑假;不讓孩子“上班”?不敢!有的把孩子寄養在親戚朋友家里,暑假尋個小伙伴,初衷雖好,但真擔心這些小孩會搞出什么名堂、闖出什么禍來。
三種“養”法,各有利弊;“中國式暑假”,甚是令人為難。難怪,許多孩子和家人都如此感嘆:別跟我提放假,我一點兒也不高興。最近,微博上一個“美國小學生這個暑假要做的100件事”的帖子廣泛流傳,“開睡衣晚會、去野營、去遠航、去探索基地、去旅行、去拜訪別人、去圖書館、烤餅干、帶著微笑做家務”等等共100條,終極目標就是——玩得高興!真是令人羨慕。
不管怎樣,“讓我歡喜讓我憂”的暑假還是要過。家長們,只得操操心、勞勞神了!多傾聽孩子的心聲,多變換度假的方式,讓孩子的心思和家長的心思碰到一塊兒;家長多一點陪伴、多一點創意,孩子便多一點歡樂、多一點愉悅,那暑假的“快樂”,才會“去偽存真”,“快樂”度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