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振鵬 張子琦
“活雷鋒”楊士泉
□ 周振鵬 張子琦
1963年3月5日,毛主席發表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在全國范圍內掀起轟轟烈烈的學雷鋒運動。時光荏苒,我國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近幾年,雖然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極端特例,但仍然有更多人,繼承和發揚了雷鋒樂于助人、扶貧濟困、無私奉獻的精神,默默地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生活空間中,做著平凡卻閃亮的“螺絲釘”。
3月5日一早,湖南省長沙縣暮云鎮高云村青年黨員楊士泉急匆匆直奔他的“愛心基地”。一路上,不斷有村民熱情地和他打招呼:“咱們的‘活雷鋒’來了。”
這位憨厚的湖南小伙也樂呵呵地回應村民們,“活雷鋒”這三個字已經伴隨了楊士泉10年之久。
多年來,楊士泉自掏腰包開辦了湖南省第一家村級“愛心超市”;還自購數千冊書刊,創辦了全縣第一個“村民圖書室”;他獻出自己的安置房,建起了全市唯一的公益文藝宣傳隊;還自掏腰包,帶著村里的孤寡老人、孤兒們以及評選出來的“優秀媳婦”們,外出觀光旅游……
1972年出生的楊士泉有些微胖、笑起來眼睛會瞇成一條縫,看起來親切靦腆?,F在擔任長大建設集團股份公司格蘭小鎮項目的工程部經理。
七零后的楊士泉已經算是同輩人中的“成功人士”了。不過,他的人生并不是一帆風順。這個因為貧困而背井離鄉來到長沙的河南信陽小伙子也曾付出過不為人知的艱辛。
楊士泉至今仍清楚地記得自己的第一份工作:是在長沙縣南托鄉一家磚廠拖板車,一天賺一塊多錢。為了養家糊口,每天早晨還必須推著單車去沿街賣早點,日子過得十分艱辛。
經過十多年的艱苦打拼,楊士泉終于積累到了創業的第一桶金,也完成了從工人到管理者的華麗轉型,同時也用自己的勤奮贏得了員工的信賴。
在2008年,他實現了自己多年的夙愿,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每談到這里,楊士泉都顯得非常激動和興奮。他說,自己獲得的最大榮譽、最大滿足,其實不是經濟上的富有,而是高云村村民的口碑,還有那一張張當選“優秀共產黨員”時得到的選票。
“他做的好事數不清,他是我們村的活雷鋒。”這是記者在高云村采訪時聽村民們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個性憨厚的楊士泉特別珍惜人緣,格外熱心幫鄰里做好事。
早些年,他購買了一臺面包車,除了工作用途之外,經常有村民遇上急事找他出車,每次他都有求必應。有人半夜三更敲門,讓他送病重的村民去醫院,他從沒有拒絕過一次。
有一天深夜凌晨兩點,一位楊姓村民因妻子患急病匆匆跑到他家,他立即披上衣服,驅車一個多小時把病人送到醫院搶救。醫生說:“幸虧及時呀,如果再晚來一個小時,人就沒救了。”其實,這之前楊士泉在工地上已經兩天兩夜沒有合眼休息了。
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后,盡管公司業務資金十分緊張,楊士泉仍然決定拿出三萬多元捐助災區群眾。去年他從電視里看到湘西奉家鎮毛坪小學校校舍破敗,師生生活困難,第二天就毫不猶豫懷揣著7萬多元助學款,親自送到山區學校,出資出力幫助修繕校舍。
他還資助了一名特困生從小學到大學畢業的所有費用;收留救助過一個流落街頭兩年之久的孤兒,并于2011年12月送其入伍參軍報效祖國,至今仍在默默地資助這個孩子……
富裕了的楊士泉,愛心付出計劃更加龐大。從2007年開始,他每年都自掏腰包,帶著村里的五保戶、困難戶以及年滿60歲的老人,外出旅游。到海南看海,上南岳祈福,赴韶山花明樓旅游,到北京觀光學習。許多老人是第一次出縣城,第一次坐飛機,感激得老淚縱橫。
走進暮云鎮高云村,最為顯眼的超市莫過于記者眼前這家已經經營兩年的“愛心超市”了。
不過,這個超市的特別之處,不是琳瑯滿目的產品,也不是吸引眼球的廣告,更不是打折促銷的標語,而是這個超市“不要錢”。
“愛心超市”只有支出,沒有任何銷售收入;只向顧客贈送商品,不向顧客賣產品。
超市中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生活用品樣樣俱全,大到腳盆被褥,小到蠟燭針線,楊士泉都想到了。
幾年來,就是這個小小的“愛心超市”累計為暮云鎮敬老院、全村五保戶、困難戶發放各種生活必需物資捐資建房、助學款等價值70余萬元。所有這些物資、資金全部是楊士泉個人無私捐助的。
為什么要做這樣一個不賺只賠的“生意”呢?楊士泉有自己的想法:“我是這里的普通老百姓,但我也是村里培養的一名共產黨員,我個人富裕了,有責任為更多的困難老百姓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小事。”

楊士泉(左一)和愛心志愿者慰問困難村民。
更讓村民感動的是,楊士泉還開辦了全縣第一個“村民圖書館”。
高云村毗臨城區,近年來,村上的老百姓因為拆遷安置,大多離開了土地,成天就泡在麻將桌前“兩耳只聞麻將聲”。這是村里不少婦女和閑散勞力的生活寫照。
這一切被楊士泉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為了改變這一現狀,他毅然將自己的安置房騰出來,自掏腰包開辦了全縣第一個“村民圖書室”。
為了讓村民愿意看書,喜歡讀書,這個初中還沒有畢業的小伙子,在每天工作忙碌之余,抽時間去書店購買了數千冊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優質書刊,吸引了不少過去流連在麻將桌上的人來到圖書室。
除此之外,楊士泉把自家的安置房全部騰出來用作村里的公共服務基地。一樓給村里集體經濟做經營,二樓作為愛心超市和村民圖書館的場地,三樓、四樓是健身房以及婦女文藝宣傳隊的排練場和道具間。
楊士泉還自費購買了一批樂器、服裝和道具,每天組織村組的婦女、老人們在村里的小廣場上開展健康有益的文娛活動,扭秧歌、打腰鼓、跳廣場舞。
現在的高云村,每到傍晚時分,就可以見到村頭小廣場上人聲鼎沸、歌舞悠揚的熱鬧景象。
做了這么多好事,為楊士泉贏得榮譽的同時,也有一些不理解的聲音。但楊士泉覺得,“我只是一個普通人,我出生貧寒,從河南信陽來到長沙,靠自己的努力奮斗到今天的成就。我很感恩,很滿足,是高云村的父老鄉親給了我支持與幫助?,F在我是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員,我始終沒有忘記入黨宣誓時所說的‘為人民的幸福不懈努力,為祖國的繁榮貢獻自己的青春與力量,用自己畢生的精力共同來裝點祖國如畫的江山,誓為黨的事業奮斗終生’,無論如何,我還是會繼續堅持下去。”
□ 編輯 張子琦 □ 美編 閻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