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嚴碧華
老年政策需向全國“升級”
□ 本刊記者 嚴碧華

發展養老服務產業,有利于滿足老年人的需求,形成健康的老齡化社會,調整和升級產業結構。但是,從大力發展養老服務產業的角度講,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和解決相關問題。
我國養老服務產業的現狀是:養老服務產業的功利化傾向較為明顯,出現盲目追求發展、商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情況;養老服務需求與供給矛盾日益突出,現有的養老服務供給不足,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多樣化養老服務需求;養老服務的從業人員文化水平和專業技能偏低,經驗不夠豐富,加之缺乏培訓及嚴格的準入制度,致使整個養老服務隊伍素質不高;機構養老的入住率低,功能單一,硬件設施簡陋,活動空間狹小,無法滿足老年人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
為此,周漢民表示,首先應建立規范的行業標準,推動養老服務產業健康發展。
在發展養老服務產業的實踐中,學習借鑒國內外經驗,重點針對老年人出行、就醫可能遭遇的各種困難,制定合乎實際的養老服務硬件標準和服務規范。全國性的政策體系尤為重要,希望通過它來消除老年服務業發展的體制障礙、法制障礙、稅制障礙。
把各地賦予老年人的優惠政策升級為全國性政策,為老年人跨區域從業、生活提供政策支持。如允許城市老年人在鄉村租房、租地;為老年人異地就醫時的就地支付提供支持; 對老年人異地就業提供稅收優惠等。
其次,加強養老服務隊伍專業化建設。積極擴大養老服務隊伍,把推動養老服務社會化與下崗職工再就業工程有機結合起來,鼓勵和支持更多人投身養老服務產業。同時組建有一定規模的老年服務業培訓中心,完善老年服務職業資格考核認定體系。
最后,拓寬服務內容,增強養老機構的發展能力。激活機構養老的內在活力,積極拓展服務功能,提供集學習、醫療、娛樂、食宿于一體的全方位服務;提高專業性老年服務機構的開放程度和示范作用,形成專業機構、社區、普通家庭的良性互動。
敬老、愛老、養老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現代社會文明和諧的重要標志。自1999年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以來,人口老齡化加速發展,老年人口基數大、增長快并日益呈現高齡化、空巢化趨勢,需要照料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數量劇增。因此,大力發展和完善城鄉養老服務體系,對于促進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傳統的家庭養老難以承擔養老服務;農村社會化集中養老服務體系還相當滯后;老年服務場所和設施還不能滿足養老服務的需求;經費投入難以保障;服務人員嚴重不足,專業化水平不高。“建議統籌規劃,實現城鄉養老服務體系均等化。加大投入,實現資金保障均等化。加強培訓,實現專業服務人員配置均等化。”秦希燕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