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嚴碧華
扶貧“輸血”更需“造血”
□ 本刊記者 嚴碧華

今年是扶貧開發綱要發布的第一年,全國“兩會”上,連片特困地區扶貧引起了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廣泛討論。
“扶貧攻堅,迫在眉睫?!?月1日,在接受《民生周刊》采訪時,田嵐如是說。在他看來,少數民族地區、貧困地區要想跟全國人民共同富裕、同步進入小康社會,扶貧攻堅已到了要啃硬骨頭的時候。
田嵐介紹,自從國家將貧困標準提高到年人均收入2300元以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貧困人口從92.6萬人增加到了150萬人。此前,他曾多次參加全國政協與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政協組織的實地調研并發現,在當地開發黃牛肉產業非常有前景。湘西黃牛肉是國家認可的,品質很高。政府、企業與農戶走到一起,共同開發出產業扶貧模式,采用“公司加農戶”的模式,可使農戶增收。
“我們設想,在武陵山區養殖5萬到6萬頭黃牛,那么,一戶農戶養殖3頭黃牛就可以帶動2萬個家庭致富;如果一戶養殖五六頭,也可以帶動1萬戶農戶致富。”田嵐介紹,當地貧窮的主要原因是人均占有生產資料不足。比如,他在一個村子里發現人均耕地不到半畝,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很難適應市場。此外,“有的村寨里幾乎看不到青壯年,我們有幾十萬勞動力外出打工?!彪m然耕地少,但當地的山地多,天然草場資源豐富,氣候條件很好,水草豐茂,可以發展黃牛養殖業。
“政府提供小額貸款,大公司繁育種牛,將黃牛交給農民飼養,并負責防疫、飼料、技術指導等,農戶只需將黃牛養殖到一定程度,由大公司回收。”田嵐介紹,“我國的牛肉依賴進口,國內的優質牛肉不愁沒有市場。”
“農戶每飼養一頭??梢再嵢?000元-3000元的純利潤,如果一個家庭飼養幾頭牛,就可以創造一筆不小的財富。”田嵐說,“我們覺得,這一產業的最大特點是保護了當地的生態,不擔心破壞植被。同時,也促進了經濟發展,這是可持續發展的產業扶貧和生態扶貧模式?!?/p>
“輸血式扶貧在特困地區有必要,但更需要加強的是欲脫貧地區的造血功能。首先,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因地制宜的培育支柱產業。此外,特困地區如何培養人才也應該重點關注,軟實力亦很關鍵。”3月3日上午,全國人大代表吳正有在接受本刊專訪時表示。
為響應連片特困地區區域發展和扶貧攻堅先行先試,激發扶貧攻堅的內生動力,把特困地區沉重的人口負擔轉化為人力資源,通過人力資源開發推進連片特困地區發展的綜合措施正在開展。
據介紹,湘西州人民政府把農民培訓作為“十二五”期間的十大民生工程項目之一,擬以湘西職院為依托,以政府統籌領導、扶貧部門牽頭、各個部門協作為組織形式。“以農村富余勞力轉移培訓、農民工失崗后轉崗培訓、水庫庫區農民轉行培訓、鄉村企業轉型升級后員工轉型培訓、農村實用技術推廣培訓、農村孤兒關懷培訓、農村優秀青年創業培訓、農村基層干部素質強化培訓為培訓方式?!?/p>
吳正有表示,湘西職院以創新培訓模式、擴大培訓規模、提高培訓質量、推進扶貧攻堅為工作目標,創辦扶貧攻堅系列培訓先行示范基地?!盀楦玫匕l揮先行示范作用,建議將該基地作為國務院扶貧辦全國扶貧攻堅系列培訓先行示范基地?!?/p>
□ 編輯 郭 鐵 □ 美編 龐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