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 童
化工人才與需求嚴重倒掛
——訪中國化工教育協會秘書長任耀生
文/周 童

記者:在中國化工教育協會的業務范圍中,研究石化行業各類專門人才需求與發展趨勢是一項重要的工作。請您簡單介紹一下石化行業現有的人才狀況及需求情況。
任耀生:截至2011年底,我國石化行業共有規模以上企業26647家,從業人員696萬人。近年來,來自各類院校的畢業生約占行業新增從業人員總量的80%,其中本科畢業生占23%,高、中職畢業生各占38%。據我們預測,“十二五”期間,石化行業仍然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全行業技能勞動者每年需要增加27.4萬人,高技能人才每年需要增加10.4萬人。
記者:行業后備人才培養情況如何?與需求相比,存在什么樣的差距?
任耀生:最近幾年,我國各類院校石油和化工及相關專業學生總量持續增長。2011年,各專業招生全線飄紅,在校生規模突破了百萬,其中本科在校生占總量的59%,高職占25%,中職占16%。本科繼續坐擁高臺;高職與本科比翼增長,但高峰已過;中職招生則是連年整體下降。
雖然人才總量持續增長,但卻存在著結構比例失衡的問題。2011年,中國化工教育協會在全國范圍內對部分石油和化工企業職工結構和新進員工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在員工總數中,生產人員所占比例最高,達69.09%;其次是管理人員,占13.71%;研發人員和營銷人員的比例接近,在4%至5%之間。在新進員工中,生產人員的比例高達76%。對比前面的在校生數字我們可以發現,本科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培養規模與企業的需求存在著嚴重倒掛,這也預示著,大量本科畢業生將面對就業難題。
記者:您剛才談到了人才培養結構失衡的問題,那質量上呢,培養質量能否滿足企業的需求?
任耀生:因為看到了行業對人才的巨大需求,我國開設化工技術類的職業院校迅速增加,短時間內化工職教資源快速積累。但在化工職業教育超常規發展的背景下,也出現了不容忽視的問題。
我們都知道,職業教育的規劃布局必須要適應產業的發展趨勢。當今世界石油和化學工業發展趨勢是“集約化、大型化、園區化、臨港化”,可我們一些相關專業的職業教育卻是“分散化、小型化、村落化、作坊化”。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差不多1/3的職業院校承載著60%至80%的專業規模,人才培養表現為“小、散、差”。“高熱度、低水平”的重復建設,不僅造成了資源浪費嚴重,也帶來了管理上的難度和質量的嚴重參差不齊。
技術密集型的石化產業,決定了其技術訓練的復雜性,對職業教育的內容和過程有著特殊嚴格的要求,對設備裝置有著特殊的限定,沒有足夠的資金保障很難實現培養目標的要求。個別地區有的院校僅憑幾個50年代的試管和燒杯就辦起所謂的化工專業,十分可笑。實際上,建設一套基本滿足化工專業學生實操的現代化裝置,至少要千萬元以上。

我們建議,要壓縮、撤減“小、散、差”的職教專業點,資金和政策向石化專業配套、專業優勢強的院校傾斜。
記者:石化產業轉型對從業的技能型人才有什么新要求?
任耀生:石化產業的特點是生產規模大,資金、技術、人才密集,對安全生產要求高,生產連續性強,自動化程度高,對節能、環保及物流要求也比較高,因此對技能型人才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先進生產工藝、高科技產品和新型裝備的不斷應用,以及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企業對生產一線技術工人的技術能力、復合能力及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從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和技術密集型轉變的過程中,企業采用了更多的先進設備和生產線,生產一線涌現出許多與高新技術有關的職業崗位,一線技術人員和技術工人原有的知識和技能已難以滿足崗位的要求;在一些現代化程度較高的大型石油化工企業,對人員知識技術層次要求逐步提高,亟需大批高端的具有良好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的技能型人才。
記者:中國化工教育協會如何發揮行業指導作用,幫助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更好服務于產業轉型?
任耀生:長期以來,石油和化工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雖然經過多次調整,但是工作從未中斷。行業職業教育專家組織在指導教學改革、制訂教學標準、組織教材建設、評估教學質量等方面,取得了累累碩果。如今,規模已達百萬的石化專業教育領域比過去更加需要具有行業權威和影響力、稱職盡職的專家隊伍來帷幄發展大計,我們將從行業供需指導、規劃指導、標準指導、專業指導和認證指導等方面創新工作機制,爭取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產學研一體化方面有所突破。
我認為,對于中國職業教育,還需要進一步加大行業組織的話語權。社會對行業組織的作用和地位重視、研究和支持遠遠不夠,“行業指導”更多的還停留在口號和文件中,行業組織雖有指導職責卻難有作為。職業教育要真正做到以就業為導向,必須有行業的深度參與和正確指導,希望政府進一步加強對積極發揮作用且能夠嚴格自律的行業組織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