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京楠 武玉兵
復方生麻黃湯治療68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惡性胸腔積液的療效觀察
張京楠 武玉兵
目的探討復方生麻黃湯治療非小細胞肺癌惡性胸腔積液的療效。方法非小細胞肺癌伴惡性胸腔積液患者68例,隨機分為采用復方生麻黃湯口服(治療組)和單純用順鉑腔內灌注化療(對照組),每周1次,觀察4周,詳細記錄近期療效和用藥后出現的毒副反應。結果治療組近期有效率50.0%,對照組有效率31.2%,治療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治療組的不良反應主要有心慌、出汗、興奮等,對癥處理后均可得到緩解。結論復方生麻黃湯治療惡性胸腔積液療效確切,不良反應少,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復方生麻黃湯;胸腔積液;非小細胞肺癌
晚期肺癌浸潤或轉移至胸膜時常伴有惡性胸腔積液,常提示預后差,短期內死亡可能性極大,其病癥進展迅速,呈進行性加重,主要癥狀為胸悶、憋氣、咳嗽、咳痰,甚至呼吸衰竭。反復抽液減壓,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負擔,同時造成體內蛋白質的大量丟失(胸水蛋白含量4%)[1]。另外,抽液后胸內壓短時間內明顯降低,反使胸水增長更快。故臨床診治甚為棘手。2005年1月~2011年5月,筆者采用復方生麻黃湯治療68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惡性胸腔積液,取得較好的療效,現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收集我院住院的68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時間均為2個月以上的患者,均有病理、臨床、胸部X線和CT等檢查確診。其中男39例,女29例;年齡40~83歲;鱗癌患者23例(33.8%),腺癌患者31例(44.6%),腺鱗癌患者14例(20.6%);中量胸水者42例(61.8%),大量胸水者26例(38.2%)。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基本情況見表1。

表1 治療組和對照組基本情況比較(例)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首診均給予胸穿抽液或插管引流。治療前常規行血常規、肝腎功能和心臟彩超檢查,兩組均經彩色多普勒定位下操作,均采用華興東醫療器械(北京)有限公司提供的一次性中心靜脈置管,在無菌技術操作下完成,并保留引流管,兩組每周進行1次胸腔穿刺引流,在體質可耐受的情況下,盡可能的排盡胸腔積液。
治療組:給予復方生麻黃湯:生麻黃、白芥子、熟地、生黃芪各30g,干姜3g,附子12g,鹿角膠10g(烊化),桂枝5g。加減:尿量不多、胸腔積液增長較快者加葶藶子10g;干咳、胸痛明顯者加紫苑9g,麥門冬12g,姜黃12g。每天1劑,水煎分2次溫服。后期胸腔積液不多者可間斷服用本方。服藥過程中,若胸腔積液增長較快、憋氣明顯者,可行抽液減壓術。
對照組:胸水引流后給予順鉑60mg,胸腔內注入。以后胸水再增長引起憋氣,患者不能耐受時,可再行抽液注藥。
1.3 療效判斷標準
參照《實用腫瘤并發癥診斷治療學》療效標準評定,在彩色多普勒下觀察胸腔積液消長情況,評定患者卡氏評分以及臨床癥狀的緩解情況,①完全緩解(CR):腔內積液完全消失,并維持4周以上;②部分緩解(PR):腔內積液部分消失,并維持4周以上;③穩定(SD):腔內積液≤25%;④進展(PD):腔內積液增多>25%。生活質量評分用卡氏評分標準,上升10分以上為提高,減少10分以上為降低,10分以內為穩定,骨髓抑制程度按WHO標準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兩組數據比較之間的2χ檢驗,P>0.05為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間胸腔穿刺抽液情況
治療組:服藥后尿量均較前增多,服藥7天后憋氣、胸悶、胸痛癥狀也相應減輕。服藥后2個月內共有17例患者再行胸腔穿刺抽液,共行53次抽液,人均抽液1.5次;19例患者服用本方后未再行胸腔穿刺抽液。對照組:2個月內重復抽液共127次,人均抽液4.5次,與治療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近期療效
治療組有效率50.0%,其中CR8例,PR10例,NR18例,PD0例;對照組有效率31.2%,其中CR2例,PR8例,NR14例,PD6例,治療組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2.3 生活質量療效
參照卡氏評分進行評價,兩組經治療后生活質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治療組提高16例,穩定14例,降低8例,有效率為78.9%;對照組提高9例,穩定8例,降低15例,有效率為53.1%,治療組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
2.4 副反應
治療組共有5例患者(13.9%)服用本方后出現心慌、出汗、興奮等癥狀,予對癥處理后,癥狀均可等到有效緩解;對照組注入順鉑3小時-3天內,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惡心、嘔吐和厭食等消化道毒副反應。
惡性胸腔積液是非小細胞肺癌常見的一種并發癥,病情急,癥狀重,若不及時處理,患者會在短期內死于呼吸衰竭,治療十分困難,預后較差,屬祖國醫學“懸飲”、“支飲”病范疇。多因邪毒瘀結,脾、肺、腎氣虧虛,氣化功能失調,津液輸布障礙,停滯胸脅而成。現代醫學認為,其產生與腫塊位于縱膈淋巴結或放療纖維化致淋巴管血管回流受阻,壓力增高,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或腫瘤細胞分泌、釋放蛋白因子有關。目前臨床上常用胸腔穿刺或閉式引流術,并在此基礎上注射各種化療藥,使臟壁兩層胸膜間產生化學性炎癥,導致胸膜粘連,胸膜腔閉塞、固定,從而達到控制胸水的目的。有研究顯示,腔內給藥藥物局部濃度高,但藥物一般只能滲透到腫瘤的13mm深度,因此對胸腔積液的效果并不理想[2]。
針對惡性胸腔積液的治療方法較多,單用中藥治療未見報道。惡性胸腔積液主要由于癌腫結塊,導致痰結血瘀水停所致,故治以行氣化痰利尿、溫化寒飲。所擬復方生麻黃湯方中,生麻黃利尿、平喘(此處的生麻黃“因得熟地則通絡而無發表之功”[3],主要用其平喘和利尿之功能),為祛除飲邪之主藥;干姜、附子、桂枝、白芥子散寒凝、化痰結;熟地、鹿角膠生精補血;黃芪托毒、利尿、益氣,并有扶正祛邪之功。治療組服用本方后,每日尿量均在2000ml以上,憋氣、胸悶癥狀逐漸減輕。本方的主要副反應是心慌、出汗、興奮,可將生麻黃先煎30分鐘,并除去浮沫后,再加入其他藥,可減輕或消除此種副反應。
[1]薛立福.惡性胸腔積液檢測方法及評價[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24(6):18.
[2]周際昌.實用腫瘤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931.
[3]牛忻群.重癥感冒,重用麻黃[J].上海中醫藥雜志,1995,(3):35.
山東省臨沂市沂水中心醫院,山東沂水276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