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剛
失眠癥患者的心理分析
楊永剛
目的調查分析失眠癥患者心理狀態,提供相應的心理干預措施。方法采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對76例失眠癥患者進行心理調查,并將調查結果與常模對照分析研究。結果在因子分析中,失眠癥患者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恐怖等因子分顯著高于常模(P<0.05)。結論失眠癥患者存在明顯的心理問題,應對其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
失眠癥;心理分析;干預
失眠癥[1]是一種以失眠為主的睡眠質量不滿意狀況,其他癥狀均繼發于失眠,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夢、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適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病人焦慮、抑郁,或恐懼心理,并導致精神活動效率下降,妨礙社會功能,對失眠癥患者心理方面的研究曾有報導[2],本文通過對失眠癥患者進行心理調查,旨在探討失眠癥患者的心理特征及并提供相應的干預措施。
1.1 資料來原
76例失眠癥患者為系2011年在我院確診為失眠癥的患者,診斷符合CCMD-3診斷標準,男48例,女28例。男女比例為:1.71:1。年齡最29歲,最大78平均35.13±8.67歲,文化程度:大學以上5例,高中25例,初中以下46例。
1.2 方法
76失眠癥者確診后,經治療侍其病情穩定后,對其用SCL-90癥狀自評量表測試,方法是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由患者自行完成的。并將所得結果與常模[3]對照。
2.176失眠癥患者SCL-90因子分值與常模對照如下表1。

表1 76例失眠癥SCL-90分值與常模對照
2.2在76例失眠癥患者SCL-90與常模因子分值對照分析中,本組患者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恐怖等因子分顯著高于常模,P<0.05。
3.1失眠癥是一種以失眠為主的睡眠質量不滿意狀況,其他癥狀均繼發于失眠,包括難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夢、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不適感、疲乏,或白天困倦。失眠可引起病人焦慮、抑郁,或恐懼心理,并導致精神活動效率下降,妨礙社會功能,失眠癥是常見病、多發病。本病給患者帶來精神心理痛苦。本文主要是通過對失眠癥的心理調查,旨在了解其心理狀況,并提供相應的干預。
3.2本文通對76例失眠癥患者應用SCL-90評定。并與常模對照,結果失眠癥患者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恐怖、等因子分顯著高于常模,P<0.05說明失眠癥患者存在明顯的心理問題,在SCL-90評定中,本組人員存在嚴重的心理問題,軀體化、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恐怖等因子分顯著高于常模。焦慮、抑郁是本組病人主要心理癥狀,多為提心吊膽,明顯的自卑感,認為病治療不好,成為社會和家庭累贅,部分有生不如死感,患者痛不欲生。身體化方面癥狀,表現為頭痛、頭暈和全身不適等軀體癥狀。人際關系方面,患者不愿見人,把自己封閉起來,交際困難。分析其原因本研究認為:一是由患者對本病的認識缺陷,從而產生焦慮、恐懼心理,二是患者擔心在生活,經濟,安全感等都造成嚴重影響,患者對其前途、工作、家庭等社會能力有明顯的擔憂。
3.3 針對上述情況,在內科治療的同時,讓患者學習放松技術,學會全身放松,在此基礎上對其采取支持性心理治療,主要通過心理疏導,講解有關本病知識,讓病人減輕痛苦,宣泄壓抑,穩定情緒,提高信心,對其進行感情上的關愛和精神上的支持,喚起他們對生活的勇氣與自信。本文主要是通過解釋、指導、宣泄、安慰、理解、幫助、同情、關心及鼓勵等形式與交流,消除其心理壓力。
3.4本組人員心理問題嚴重,為患者全面康復,應該對其心理干預,從而使其更好地工作生活。
[1]肖春玲,陳彥方.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第3版(CCMD-3).山東:山東科技出版社,2000:45.
[2]陳懷成.失眠癥的醫學治療和心理對比研究[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02).
[3]金華.中國正常人SCL-90評定結果初步分析[J].中國精神病雜志,1996,12(50):206-263.
河南省洛陽榮康醫院,河南洛陽 47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