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曼,盧鳳君,盧 笛,李 匯,金兆國(中國農業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100083)
文獻查閱和對廣東、湖北、江蘇、山東、河南、天津、北京等淡水魚主產區和主銷區的調研結果表明,目前我國淡水魚流通工藝技術集成水平較低,具體表現為工藝技術整體水平不高、環節內部不匹配、環節之間不協同,這種局面不改變不僅直接導致淡水魚流通鏈的質量風險變大、損耗成本增加、價值損失增多,有損淡水魚養殖戶、流通企業、批發商等相關主體的經濟利益和消費者的健康福利,而且隨著歐盟、美國、日本、韓國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淡水魚貿易、技術壁壘的提高,以及國內外消費市場對安全、優質、生態淡水魚需求的增加,還會使我國淡水魚產業的相對優勢弱化、國際競爭能力降低。因此分析研究我國淡水魚流通工藝技術集成問題產生的原因并提出問題解決策略,對促進我國淡水魚流通產業乃至整個淡水漁業的健康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淡水魚流通工藝技術集成是指為了保證魚體存活、品質穩定及流通成本和能耗排放合理,在起魚、裝卸、運輸、暫養、分銷等流通環節將各類關鍵工藝技術有機結合,發揮系統功能,產生整體效應的過程。綜述發現,已有文獻多是對水產品保活運輸工藝技術的試驗過程、應用要點,以及主要影響因素的研究,如韓利英(2009)、程君暉等(2009)均以鯽魚為材料,分別對生態冰溫保活工藝、休眠麻醉方法等進行了試驗研究;韓利英(2009)綜述了國內外水產品保活技術概況,得出目前日本對鮮活水產品貯藏的研究較為廣泛,我國尚處于起步階段,國內外常用的水產品保活技術有冰窖保活、充氧保活、模擬保活、無水保活和化學方法保活等;周晟安和劉建萍(2003)認為影響活魚運輸效率及成活率的主要因素包括溶氧、氨氮、溫度、魚的體質和監控措施等;專門針對淡水魚研究各個流通環節關鍵工藝技術的文獻不多,研究淡水魚流通工藝技術集成理論、方法等的文獻更少。因此本文試圖依據經濟機制設計理論,結合實地調研結果,對淡水魚流通工藝技術集成問題進行探討,為政府部門、流通企業、科教機構等相關主體協力提升我國淡水魚流通產業乃至整個淡水漁業發展水平提供決策依據。
我國淡水魚流通工藝技術整體水平不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1)工藝流程傳統、重要環節薄弱。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淡水魚都經由批發市場流通,由此形成了從產地到銷地的傳統工藝流程,即“起魚—產地短途運輸—卸車—產地批發市場暫養—裝車—產銷地之間的中長途運—卸車—分揀—銷地批發市場暫養—分銷”,與現代工藝流程相比,其在透析環節存在缺失,在分揀、產地檢測和市場檢測等環節較為薄弱;(2)經驗性人工技術偏多、標準化機械技術缺乏。在起魚環節主要使用人工拉網技術,在裝卸環節也以人工搬運為主,在運輸、暫養環節,溫控和凈水方面仍然采用人工換水、加冰技術,在檢驗檢測、信息處理環節,快速檢測技術、視頻控制技術、條碼識別技術等尚未得到普遍應用。工藝技術整體水平偏低將直接導致淡水魚流通產業鏈的質量支撐和保障能力較差,進而使得整個產業鏈中隱含的質量風險變大。
淡水魚流通工藝技術較為復雜,大部分流通環節都需要至少使用3項技術,即充氧技術、溫控技術和凈水技術,如果其中一項技術的標準水平較低或應用效果較差,其他技術以及綜合技術的整體實現都會受到負面影響。以中長途運輸環節為例,我國淡水魚中長途運輸主要采用有水保活運輸技術,過程中販運商、運輸戶等多借助增氧機或液氧罐為活魚供應氧氣,其上配有氧氣輸送管道、調節閥門和可視量表,能夠保證在氣溫、魚水密度等發生變化時精確調控氧氣,避免途中因缺氧而出現魚體傷亡;但在溫控和凈水方面,販運商、運輸戶仍然采用了傳統的人工換水、人工加冰技術,不僅過程中沒有可遵循的規范的換水、加冰操作流程和方法,也難以對水溫、水質及其使用數量等進行準確測量,進而即使如上所述采用的充氧技術符合標準,也可能因溫控、水質的不適或變化而引起大量魚體傷亡。由此可見,環節內部工藝技術不匹配將直接導致淡水魚流通過程中的魚體損耗增加,進而使得整個產業鏈的運行成本變大。
我國淡水魚流通各個環節之間還存在著工藝技術不協同的問題,具體表現為部分流通環節使用的工藝技術現代、先進,部分環節使用的工藝技術原始、落后,后者會對前者的功能發揮產生抑制作用,進而影響整個淡水魚流通產業鏈的價值增值效果。例如,目前我國第三方物流公司多在中長途運輸環節使用了半休眠活魚運輸技術,通過出發前科學的梯度降溫、精準的溫度測量和確定,過程中(憑借車輛上的制冷裝置和低溫液氧增氧裝置)適當的溫度調節,以及與之配套的純氧供應,能夠基本實現30小時以上的水溫恒定,保證淡水魚的存活率達到99%,但運送到銷地批發市場以后,很多批發市場及其經營商戶尚未掌握使半冬眠活魚恢復常態的配套技術,在后續的裝卸、暫養過程中,使用的充氧技術、溫控技術和凈水技術等也難以達到與第三方物流公司采用技術相匹配的水平,這樣在市場暫養、分銷環節不僅魚體價格難以進一步提升,而且過程中還存在嚴重的魚體損傷現象。由此可知,環節之間工藝技術不協同將直接導致淡水魚流通過程中魚體高質、低損的可持續性較差,進而使得整個產業鏈的價值增益減小、價值損失變大。
調研和分析表明,我國淡水魚流通工藝技術集成水平較低的真正原因并不在于工藝和技術本身,其直接原因是產業鏈各環節主體的投資動力與能力不足,間接原因是各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完備、不對稱,而根層原因是產業鏈的組織化程度偏低,本研究在主要應用經濟機制設計理論,從風險共擔機制、利益補償機制和目標協同機制3個角度分別對3類問題的成因加以闡述,也為后文提出集成策略提供基礎。
假設1:淡水魚流通產業鏈上下游環節主體之間的交易關系近似于市場隨機交易關系,各環節主體都具有同樣的效用函數,表示如下:
其中u表示主體的效用,E表示主體的收益(即E=P×Q),f表示風險損失率,R1表示主體面臨的質量風險、損耗風險等,R2表示主體可能承受的違約后被懲罰風險,C表示主體需要支付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FAC和可變成本VAC兩部分,即C=FAC+VAC)。
假設2:淡水魚流通產業鏈各環節主體都可以自由選擇兩種行為策略,分別如下:
其中u1表示采取改進或更新工藝技術的行為,此行為能夠保證流通過程中魚體損耗減少、魚體質量提升,但會使固定成本FAC增加;u2表示不采取改進或更新工藝技術的行為,即保持原有傳統工藝技術的行為。
假設3:淡水魚流通產業鏈的整體集成水平(v1)、環節內部匹配程度(v2)和環節之間協同程度(v3)與產業鏈價值增益呈正相關關系,進而將產業鏈的價值增益函數表示如下:
其中V可具體體現在魚體損耗減少、質量提升等方面。
假設4:淡水魚流通產業鏈各環節主體采取的行為策略同時影響自身的效用函數取值、產業鏈主體的總效用函數取值和產業鏈的價值增益函數取值,這里產業鏈主體的總效用等于各環節主體的效用之和,即
目前,我國淡水魚流通各環節主體多是個體經營商戶,受貨源關系、客源關系的限制,大多數主體經營規模小、投資能力弱,主要選擇所處省市及周邊地區的水產批發市場進行隨機交易,上下游主體之間更多形成的是短期性、情感性的信用關系,每次交易過程中上下游主體只在魚體規格、成交價格、交易時間等方面進行口頭協商,從不簽訂任何書面協議。
根據經濟機制設計理論的合約實施原理,由于上下游主體(虛擬成主體1和主體2)之間沒有簽訂正式的、具有法律效應的書面協議,即使達成的口頭協議中包含了如何控制魚體損耗、如何保證魚體質量、如何處置損耗風險和質量風險方面的條款,如果主體2采取了投機行為,主體1也沒有足夠的信息來說明其行為違規,主體2也會面臨同樣問題;當主體1和主體2都知道采取不合作策略不僅可以節省固定成本支出,又無需承擔任何懲罰風險(只承擔小概率損耗風險和質量風險)時,無論雙方主體是否具備投資能力,采取合作行為都是毫無動力可言的,所以雙方主體都不合作行為策略才更是有利可圖的,見表1。
表1 淡水魚流通產業鏈上下游主體之間的行為策略選擇矩陣
1而言,當憑借經驗判斷或心理預估,u[ f(R1)]取值較小,而C1.1>C1.2時,u1.1<u1.2,即選擇不合作的行為策略自身獲得的效用更大;主體2與之同理。
但對于整個淡水魚流通產業鏈而言,由于潛在的R1較大、v1較小,產業鏈的價值增益V較小。由此可知,風險共擔機制的優劣最終取決于產業鏈上下游環節主體之間達成契約條款的信息完備程度,目前風險共擔機制的不健全是導致我國淡水魚流通工藝技術整體集成水平低的主要原因,需要通過政府相關部門、行業協會等進一步完善相關規范、標準、制度,提高產業鏈組織化水平等來解決此類問題。
目前,我國淡水魚流通各環節主體的規模投資能力較弱、對整體投資的回報預期較低,在工藝技術上大多數主體主要采取短期性、分散性的投資策略。以販運商為例,在經營初期販運商往往采用簡單的氣氧充氧或空氣打氧技術、人工換水和加冰技術,隨著販運規模變大、運輸半徑加長,會先將充氧技術改進為液氧充氧技術,再隨著資金實力變強,才可能選擇機械化的溫控、凈水技術來替代傳統的人工換水、加冰技術。
根據經濟機制設計理論的顯示原理,假設淡水魚流通某一環節存在著投資能力強和投資能力弱的兩類主體(虛擬為主體3和主體4),由于受經營規模、運輸半徑、投資能力和投資回報預期等的影響,主體3多會選擇不合作的行為策略,如果此時主體4采取合作行為,為了分擔其在改進或更新原有工藝技術過程中支付的額外固定成本,其必然提高魚體價格;但是,即使合作行為使得主體4的魚體質量有所提高,如果主體3也故意提高魚體價格,因其他環節主體在短時交易中無法甄別兩者區別,其并不會支付高的價格來購買魚體;所以,在自身付出難以得到額外補償或激勵的情況下,主體4最終也會與主體3一樣選擇不合作的行為策略,見表2。
表2 淡水魚流通產業鏈同一環節不同主體之間的行為策略選擇矩陣
但對于整個淡水魚流通產業鏈而言,由于潛在的R1較大、v2較小,產業鏈的價值增益V較小。由此可知,利益補償機制的優劣取決于產業鏈同一環節主體向其他環節主體傳遞差異信息的充分程度,目前利益補償機制的不健全是導致我國淡水魚流通環節內部工藝技術不匹配的主要原因,需要通過政府相關部門制定補貼政策或其他扶持政策來解決此類問題。
目前,我國淡水魚流通產業鏈各環節之間組織鏈接不緊密,從經紀人、販運商、到批發商乃至零售商等的各環節主體,都只從追求自身經濟利益最大化出發來采取投資策略。例如,販銷商選擇氣氧充氧技術、人工換水和加冰技術的核心目標是實現短途運輸成本最低,第三方物流公司選擇半休眠活魚運輸技術的核心目標是實現中長途運輸成本最低,市場批發商在2~5天魚體暫養上也選擇人工換水、加冰技術的核心目標是實現暫養成本最低。
根據經濟機制設計理論的激勵約束相容原理,經過長期的交互與適應,淡水魚流通各環節主體之間已經形成了潛在的、共有的游戲規則(即無形的行為秩序),在此自由選擇、自愿交換、分散決策的條件下,作為符合經濟人假設的各環節主體都將憑借自身掌握的私有信息來采取行為決策,都將maxu=uimax(E)(1-uimin[f(R1)]-uimin[f(R2)])-uimin(C)作為自己的最優行為策略,進而整個淡水魚流通產業鏈主體的總效用也可達到最大化水平,即Umax=Σuimax。
但是對于整個淡水魚流通產業鏈而言,各環節主體的ui[f(R1)]與f(R1)是不同的,實際上產業鏈的Σ[ f(R1)]是很大的,其使得v3較小,進而產業鏈的價值增益V也較小,這也說明在產業鏈各環節主體都是有限理性時,這些主體所形成的集體未必是理性的。由此可知,目標協同機制的優劣取決于產業鏈各個環節主體的認識統一性和目標協同性,目前目標協同機制的不健全是導致淡水魚流通環節之間工藝技術不協同的重要原因,需要通過政府引導、協會配合、市場多方主體共同參與搭建平臺、培建機制,進而解決此類問題。
國家及地方政府相關部門主導,水產品流通與加工協會、水產品流通技術研發機構、省市級專業化水產品流通龍頭企業和水產品經銷大戶等相關主體共同參與,完善淡水魚流通質量安全管理制度,研究和制定起魚、運輸、暫養、裝卸、分銷等專項工藝技術的操作范式、應用標準;增設適合我國淡水魚流通條件的淡水魚流通工藝技術研發項目,形成更多環節專項工藝技術改進和更新成果;引進國外先進水產品流通工藝技術,結合我國實際進行消化吸收再創新,并在此基礎上大力推廣;加強對已有先進技術的試驗和應用,如半休眠活魚運輸技術、麻醉運輸技術、干濕運輸技術等,對率先應用這些工藝技術的企業或經銷商戶給予一定的補貼獎勵或風險補償。
在國家及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水產品流通與加工協會等的政策支持下,淡水魚販運大戶、經銷大戶和市場經紀人主導,提高部分經銷大戶、市場經紀人等對貨源、渠道和客戶的信息服務能力,增設檢測、透析、分揀等配套服務項目,使其逐步升級成專業化、標準化的淡水魚經銷及服務組織;提高部分投資能力強的販運大戶的運輸工藝技術、裝備設施水平,幫助其打破區域、行業界限,逐步向專業化、社會化的第三方物流企業、第四方物流服務企業等角色分化;借鑒成都“通威魚”、中山“保平魚”等的運作方法,在具有產地特色、資源優勢地區(如山東微山湖、浙江千島湖)培育淡水魚產地主導的品牌聯盟組織,打造出一批具有產業鏈品牌的淡水魚流通龍頭企業。
國家及地方政府相關部門、水產品流通與加工協會引導,水產品批發市場、水產品流通龍頭企業、水產品販運銷大戶和水產品市場經紀人等相關主體共同主導,培建淡水魚流通產業鏈信息共享平臺,準確、及時發布和傳遞不同環節主體之間的差異信息(包括供求數量、質量、價格等);統一各環節主體對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局部目標和整體目標,以及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的認識水平,調整其在流通工藝技術上的投資回報預期,優化其在固定成本與可變成本之間的投資結構比例,即用部分固定投資來適當替代部分可變投資;培建目標協同機制有利于最終實現淡水魚流通產業鏈上個體理性與集體理性的協調統一,進而間接促進淡水魚流通工藝技術的整體升級。
[1]吳慧曼,盧鳳君,等.我國大宗淡水魚流通產業鏈升級問題研究[J].中國漁業經濟,2011(6):44-49.
[2]趙勤.淺議我國水產品物流的發展[J].物流科技,2005(12):7-10.
[3]李云帆.中國水產品物流報告[J].中國商貿,2007(3):61.
[4]洪濤,郝興旺.我國水產品流通現狀、問題和發展趨勢[C]//中國林木漁業經濟學會飼料經濟專業委員會第四屆學術交流會論文匯編,成都:中國林牧漁業經濟學會,2007:103-110.
[5]韓麗英.淡水魚保活及保鮮工藝研究[D].江蘇:江南大學,2009.
[6]熊善柏.水產品保鮮儲運與檢驗[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
[7](美)利奧尼德·赫維茨,(美)斯坦利·瑞特.經濟機制設計[M].田國強,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8]張維迎.博弈論與信息經濟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