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奉棲
(西南政法大學 外語學院,重慶 401120)
朱德熙(2001:7)認為:“動補結構是現代漢語里非常重要的一種句法構造……簡單的動補結構是由兩個動詞或者一個動詞一個形容詞構成的(聽懂/切碎/染紅)”。這里“簡單的動補結構”也就是本文要討論的“動結式”。從結構上看,動結式由兩部分構成,即“主要動詞+結果補語”。由于這兩部分之間語義上具有致使關系(李奉棲、李琳,2010:322;崔辰而,2010:1;林燕,2009:23),我們用 Vcaus(caus=cause)來表示主要動詞,用Cres(res=result)來表示結果補語,用V-C來表示整個動結式。
一般認為,動結式是漢語被動句最常見的謂語形式(王振來,2009;王蕓華,2009),因此對動結式被動表述的研究對于揭示漢語被動句的本質特征具有重要意義。動結式被動表述按其句法關系特征可分為三類:
a.NP2+被(NP1)+V-C(如(1)。括弧表示NP1可出現,也可不出現,下同)
b.NP2+ 被(NP1)+V-C+NP3(如(2))
c.NP2+NP3+ 被(NP1)+V-C(如(3))
(1)鎖被小偷撬開了……(王振來,2009:133)
(2)他被汽車壓斷了右腳。(同上)
(3)他一條腿被那個流氓打斷了。
由于c類被動表述所涉及的句法關系比a,b類更為復雜,限于篇幅,本文的討論僅限于a,b兩類被動表述。本文擬在詞匯映射理論的框架下對上述兩類被動表述展開跨層面的動態研究,考查其語義層面的題元角色與句法層面的語法功能(如SUBJ、OBJ等)之間的映射關系,一方面揭示其表層句法結構的生成機制,另一方面進行句法理論方面的探討,尋求一種能解釋人類語言的普遍機制。
動結式的題元結構比一般動詞復雜,因為Vcaus和Cres均具有分配題元角色的功能(李奉棲,2011:19)。例如:
(4)汽車壓斷了他的右腳。

① 本文用簡寫的方式來表示各種題元角色:ag=agent;pt=patient;th=theme;ben=beneficiary;exp=experiencer;ins=instrument;loc=locative;go=goal。
“壓”是及物動詞,帶有ag和pt兩個題元角色,“斷”為不及物動詞,帶有th一個題元角色,這樣就形成了如上的題元結構。我們用兩層尖括弧來分別表示Vcaus和Cres的題元角色,外層括弧表示Vcaus的題元角色,內層括弧表示Cres的題元角色,后者被包孕在前者之中(同上:20)。Vcaus題元結構中的pt和Cres題元結構中的th由一個主體(即“右腳”)擔當,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復合角色(composite role)pt-th,即同一主體同時擔當兩個不同的題元角色。如(4)所示,復合角色我們用折線來表示。
以上是動結式主動表述中題元結構的情況,但是在被動表述中,有時新的題元角色被添加進來,使得題元結構更加復雜化。比如“壓斷”一詞在主動表述中擁有三個題元角色,但在被動表述(2)中“他”所承擔的題元角色被添加進來,從而擁有四個題元角色(由于“他”承擔什么樣的題元角色尚不明確,我們用問號代替,并在后文予以揭示):
(5)他被汽車壓斷了右腳。

②OBL指間接格(oblique case),一般由介詞引出。
題元角色與語法功能之間的對應關系亦如(5)所示:ag對應OBL,“他”承擔的角色對應SUBJ,復合角色pt-th對應OBJ。有什么樣的原則或規則來制約這些題元角色向語法功能的映射?題元結構是如何主導表層句法結構的生成的?我們將運用詞匯映射理論來回答這些問題。
詞匯映射理論(以下簡稱LMT)是生成語法學派之一——詞匯功能語法(Lexical-Functional Grammar,以下簡稱LFG)的一部分,它最早由Bresnan&Kanerva(1989:1-50)提出,后來不斷有學者對LMT進行修正,呈現出多個版本(Her,2006:69)。Bresnan本人也對 LMT進行了修正(Bresnan,2001:302-321)。在LMT的眾多版本中,Bresnan(2001)為人們廣泛引用,其影響最大。即使是在最近兩年的詞匯功能語法年會論文集中,大凡與LMT有關聯的文章也都會提到Bresnan(2001),它們要么以它為理論基礎分析語言現象,要么以新的語言事實對它進行批判或修正,前者如 Nemati(2010:412)、Ldrup(2009:434); 后者如 Broadwell(2010:162)、Kibort(2009:384)。我們發現,無論LMT的版本經歷了怎樣的變化,Bresnan(2001)所確立的主要原則并未改變,但其倍受爭議之處在于,它將題元結構與論元結構(argument structure)之間的界限模糊化了,導致LMT在具體的運用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Falk,2001:105;Kibort,2009:384)。為此,Falk(2001:101-114)在保留 Bresnan(2001)所確立的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對LMT進行了調整,將語義層面的題元角色從詞匯層面的論元結構中剝離開來,從而形成兩個獨立的結構:題元結構和論元結構。我們認為,Falk(2001)既繼承了Bresnan(2001)中廣為接受的基本原則,又在其基礎上向前邁進了一步,更趨合理,在分析具體語言現象時也更具操作性。因此,我們將前者作為本文的理論框架。
Falk(2001)的核心思想為,LMT通過詞匯層面的論元結構將語義(或概念)層面的題元結構映射到句法層面的語法功能結構。其中論元結構是聯結詞匯語義和句法結構的紐帶。以下是該理論的主要組成部分。
LMT假定存在這樣一個題元角色層級關系(thematic hierarchy):
(6)ag>ben>exp/go>ins>pt/th>loc
這個層級關系按照角色的顯著性(prominence)從左至右依次排列,最左邊的角色顯著性最大,最右邊的角色顯著性最小。題元結構里角色的位置關系就是依據這一層級關系來確定的,即越顯著的角色,在題元結構里的位置就越靠左。比如動詞put的題元結構為:
(7)put<ag th loc>
題元結構里最顯著的角色(即最左邊的角色)用^θ(theta hat)來表示。(7)中的ag就是^θ。
LMT假定語法功能能被分解成兩組特征值:[±r]和[±o]?!皉”表示語法功能是否受題元角色限制。如果某種語法功能(如SUBJ和OBJ)“與題元角色不存在本質聯系”(Falk,2001:106),即語法功能可由任意角色充當,那么它就具有特征值[-r];反之,如果它與題元角色有著本質聯系(如OBJθ和OBLθ③下標的θ表示該語法功能受角色限制,即只有某些角色能充當OBL或OBJ。在具體表述時,用相應的角色名稱來代替θ,如OBLag。OBJθ表示角色受限的第二賓語,如英語中give的第二賓語(即通常意義上的直接賓語)一般由th充當,記作OBJth。),即該語法功能只能由特定的某種或某幾種角色充當,那么它就具有特征值[+r]。
“o”即objective,表示語法功能是否屬于賓語的類別。因此OBJ和OBJθ具有特征值[+o],而SUBJ和OBLθ具有特征值[-o]。我們可以用下表來表示語法功能的這種特征分解:
(8)語法功能的特征分解
論元結構是題元結構的抽象表達,它只表述題元角色的層級關系,同時它又承載語法功能的特征值,因為LMT將語法功能的上述兩組特征值[±r]和[±o]分配給了論元結構。也就是說,論元結構既包含了詞匯的語義特征,又體現了詞匯的句法特征,是語義、句法交匯的場所。仍以put為例,其論元結構可表述為:
(9)put<[-o],[-r],[-o]>
這里的[-o]、[-r]、[-o]分別對應 ag、th、loc三個題元角色,體現這三個角色在角色層級關系中的位置關系;同時它們本身又是語法功能的特征值。題元角色與特征值之間的對應關系不是任意的、隨機的,而是受規則束縛的。LMT假定存在以下原則來制約題元角色到語法功能特征值,亦即題元結構到論元結構的映射:
(10)a.pt和 th映射到[-r]上;
b.次級pt和th映射到[+o]上;
c.既非pt又非th的角色映射到[-o]上?!按渭塸t和th”適用于那些能分配一個以上類似于pt角色的動詞,如雙賓語動詞give。由于本文的討論不會涉及次級pt和th,此處不再詳述。根據上述原則我們不難看出(7)和(9)之間的映射關系。
(11)put<ag th loc>
[-o] [-r] [-o]
題元結構映射到論元結構上,再通過論元結構映射到語法功能結構上。LMT同樣假定了一系列原則來約束這種映射:
(12)a.SUBJ映射1:論元[-o]如果對應的是,則映射到SUBJ上;

b.SUBJ映射2:論元[-r]可以映射到SUBJ上;
c.非 SUBJ映射:在可能的情況下添加正的特征值。
LMT同時提出了兩個合格性(well-formedness)條件來進一步制約這種映射:
(13)功能—論元雙向唯一性條件(function-argument biuniqueness,FAB):每個論元只能對應一個語法功能;每個語法功能也只能對應一個論元。
(14)主語條件(subject condition):每個謂詞都應有一個主語。
下面我們再以put為例看看論元結構是如何映射到功能結構上的。
(15)put<ag th loc>
論元結構 [-o] [-r][-o]
添加特征值 | [+o][+r]
語法功能結構 SUBJ OBJ OBLloc
首先,ag對應特征值[-o],同時ag又是^θ,所以根據(12)a,[-o]直接映射到SUBJ上。其次,雖然根據(12)b[-r]可以映射到SUBJ上,但由于[-o]已經映射到SUBJ上了,根據FAB原則,不能同時有兩個論元映射到同一個語法功能上,故[-r]的映射只能依據(12)c,為其添加一個正的特征值[+o](因為正值[+r]與已經存在的[-r]沖突,故此處不能添加[+r],只能添加[+o])。這樣根據(8)的特征分解,[-r]和[+o]一起映射到OBJ上。最后,loc所對應的[-o]不在^θ的位置上,故不能映射到SUBJ上,同時FAB也確保其無法映射到SUBJ上,根據(12)c,為其添加一個正值,即[+r],再根據(8),[-o和[+r]一起映射到OBLloc上。
LMT強調,句子主、被動之間的轉化并非由深層句法結構中某個成分的位移(movement)來完成的,而是在詞庫中通過詞匯操作(morpholexical operation)①“詞匯操作”的概念曾在Bresnan&Kanerva(1989)中被明確提出,但無論在Bresnan(2001)還是在Falk(2001)中均未明確提及這一概念,而是在討論被動化和(或)使動化時隱晦地提及。但無論如何,“詞匯操作”是一個重要的概念,尤其用它來解釋漢語中某些謂詞題元角色的增減變化時,顯得十分有效。為了表述上的方便,本文仍然沿用“詞匯操作”這一提法。來完成的。所謂詞匯操作就是在詞庫里為謂詞增添或減少一個題元角色。謂詞的主動形式經過被動化(passivization)操作——即把謂詞最顯著的一個題元角色即^θ降級(demote)或壓制掉(suppress)②“降級”和“壓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只是通過添加標記性的語法功能特征值(即正值)來降低論元的自由度,后者則是將論元徹底刪除。——之后即被轉化為被動形式。謂詞的主動形式和被動形式并存于詞庫之中,它們各自的題元結構在映射原則的約束下投射到不同的語法功能上,從而形成主、被動的不同表述。被動化操作的壓制過程可表述為:

詞匯操作并不僅限于被動化一種,其他任何增加或刪除題元角色的操作都被視為詞匯操作,比如使動化(causativization)是與被動化相反的一種詞匯操作,它將使役角色加入謂詞的題元結構中。
根據LMT的FAB條件(13),每個論元只能對應一個語法功能,每個語法功能也只能對應一個論元,然而動結式復合角色的情況卻是兩個論元同時對應一個語法功能,違反了FAB條件,為此我們(李奉棲,2011)專門探討了動結式復合角色到語法功能的映射過程。我們認為,為了滿足FAB條件,必須啟動詞匯操作來刪除復合角色中的一個角色,以確保最終只有一個角色映射到語法功能上。這個詞匯操作被稱為“復合角色壓制”,其規則為:
(17)在構成復合題元角色的兩個角色中,Vcaus的角色突顯出來,壓制掉另一個角色,最終映射到語法功能結構上。
這樣一來,像(4)中“壓斷”這樣的動結式,其復合題元角色pt-th在向語法功能映射時,屬于Vcaus的pt突顯出來,壓制掉th,從而映射到語法功能OBJ上。如下所示(表示角色被壓制):

但在某種情況下,即使經歷了角色壓制,Vcaus的角色還是無法準確地映射到語法功能上,這時另外一種詞匯操作——使動化——必須啟動。由于這種情況與本文的討論無關,故不再贅述。
a類被動表述為“NP2+被(NP1)+V-C”。我們以(1)“鎖被小偷撬開了”為例來分析這類被動表述中題元角色與語法功能之間的映射過程。

這個過程由四個步驟組成。第一步,由于復合角色的存在,違反了FAB條件,復合角色壓制規則(17)首先啟動,屬于Vcaus的pt突顯出來,將th壓制掉;第二步,由題元結構向論元結構映射,根據映射原則(10),ag既非pt又非th,映射到[-o]上,pt則映射到[-r]上,從而得到論元結構<[-o] [-r]>;第三步,為了不讓ag映射到SUBJ上,被動化操作將其降級,即賦予它正的特征值[+r];第四步,由論元結構向功能結構映射,根據(8)語法功能的特征分解,[-o]和[+r]一起映射到OBLag上,而根據主語條件(14),每個謂詞都應有一個主語,故另一個論元[-r]須映射到SUBJ上。由此,在一系列原則和規則的約束下,“撬開”的題元角色準確地映射到語法功能上。LMT負責約束題元角色到語法功能的映射,同時LFG還規定了其他一些原則和規則來約束語法功能與表層句法成分(constituent)之間的映射,在它們的作用下,語法功能投射到句法成分上,就生成了動結式a類被動表述的表層句法結構。
如果a類被動表述中的NP1不出現,如“鎖被撬開了”,則表示被動化操作將^θ壓制掉,而非降級,其映射過程如下:

論元[-o]經過被動化操作后被壓制掉了,故不再映射到任何語法功能上。為了滿足主語條件(14),論元[-r]別無選擇,只能映射到SUBJ上。
由此可見,LMT的映射原則和條件,再加上復合角色壓制和被動化兩種詞匯操作,能夠確保a類被動表述的題元角色準確地映射到語法功能上。a類被動表述是動結式三類被動表述中最為簡單的一種,其映射關系也相對比較簡單。但b類被動表述的映射情況就復雜得多了。
動結式b類被動表述為“NP2+被(NP1)+V-C+NP3”。其復雜性體現在,謂詞V-C涉及3個NP;NP2僅見于被動表述中,其角色“身份不明”;NP3被置于謂詞后面充當滯留賓語。在探討這類被動表述題元角色—語法功能的映射關系之前,我們必須先解決NP2的角色身份問題。以下分析以(2)“他被汽車壓斷了右腳”為例。
前面已經提到,“壓斷”的主動表述中只有三個題元角色:ag、pt、th[見(4)],然而在被動表述(2)中,卻多了一個由“他”承擔的題元角色。這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角色呢?Tan(1991)認為漢語被動表述中“被”字的一個功能是“把一個題元角色‘受害者’(maleficiary role)加入到動詞的論元結構中”(潘海華,1997:6),比如“李四被(后邊的司機)按了一喇叭”、“老師被(學生)貼了大字報”等句中的“李四”和“老師”就是作為“受害者”角色被加入謂詞的論元結構之中的。那么,根據Tan的觀點,(2)中的“他”也同樣作為“受害者”角色(以下用mal表示)被加入到“壓斷”的題元結構之中。
潘海華(1997:6)則認為,mal角色的加入并非由于“被”的緣故,而是有一個普遍的受害者插入規則引發了上述操作,因為某些不帶“被”字的表述(如“她死了父親”)里同樣被加入了mal角色。一般說來,mal角色總是處在SUBJ的位置。為了確保mal映射到SUBJ上,潘海華將它加入到題元角色層級關系中,并將其排在比pt/th高的位置(即靠左的位置)。潘海華的討論采用了不同于本文的題元角色層級關系,而且他所涉及到的動詞為一般動詞,而非動結式。我們借鑒他的觀點,提出以下假設:
第一,存在一種普遍的受害者插入規則,這種規則跟“被”字無關,因為某些被動表述不帶“被”字,卻同樣被加入了mal角色;
第二,受害者插入規則與被動化、使動化一樣,屬于詞匯操作,通過它新的角色mal被加入到題元結構中;
第三,題元角色層級關系中應包含mal角色,其位置在ag之后,ben之前,即:
(21)ag>mal>ben>exp/go>ins>pt/th>loc
解決了“他”的角色身份問題、構建了“受害者插入規則”之后,我們就可以探討題元角色到語法功能的映射過程了。

首先,“壓斷”固有的題元結構包含pt-th復合角色,根據角色壓制規則,隸屬于Cres的th被壓制,只有pt可以映射到功能結構上;其次,受害者插入規則發揮作用,將mal插入題元結構中,根據修訂后的題元角色層級關系(21),mal的位置應在ag和pt之間;第三,經過上述詞匯操作后的題元結構映射到論元結構上——ag和mal為非pt/th類題元角色,根據(10c)分別映射到[-o]上,pt則根據(10a)映射到[-r]上;第四,被動化操作發揮作用,為ag對應的論元[-o]添加[+r],使之降級,以避免其映射到SUBJ上,根據(8)的語法功能特征分解,[-o]和[+r]一起映射到OBLag上;第五,由于最高的題元角色(^θ)ag被降級,mal成為最高的題元角色,同時根據主語條件,“每個謂詞都應有一個主語”,所以mal所對應的論元[-o]直接映射到SUBJ上;最后,根據論元結構—語法功能結構映射原則(12c)“非SUBJ映射:在可能的情況下添加正的特征值”,為pt對應的論元[-r]添加正值[+o],根據(8),[-r]、[+o]一起映射到 OBJ上。至此,動結式“壓斷”的被動表述中所有的題元角色都準確地映射到各個語法功能上:受害者“他”映射到SUBJ上,ag“汽車”映射到OBLag上,復合角色 pt-th“右腳”映射到OBJ上。在LFG其他原則和規則的約束下,這些語法功能進而映射到句法成分上,就生成了動結式b類被動表述的表層句法結構。
若b類被動表述中的NP1不出現,如:“他被壓斷了右腳”,則表示在被動化操作時ag對應的論元[-o]被壓制掉了,不會映射到任何語法功能上。
從上述分析我們看到,漢語動結式被動表述的生成,并非由于主動表述的句法成分發生了位移,而是在詞庫里,某些題元角色(如ag,th)被壓制或降級了,某些題元角色(如mal)被增加了,通過這些詞匯操作之后,題元角色再映射到語法功能上,從而生成不同于主動表述的表層句法結構。在詞庫里,“壓斷”的題元結構是既定的,即<ag pt-th>,這一結構若不經過任何詞匯操作直接映射到語法功能結構上,則會生成主動表述,如(4)“汽車壓斷了他的右腳”;若這一結構事先在詞庫里進行一系列詞匯操作,包括復合角色壓制、受害者插入、被動化操作等,然后再映射到語法功能結構上,則會生成此處討論的被動表述。
動結式被動表述的生成并非源于其主動表述句法成分的位移。雖然a類被動表述可以看作是由主動表述演變而來的,即由“小偷撬開了鎖”到“鎖被小偷撬開了”,但b類被動表述卻并無主動表述與之對應。LMT告訴我們,動結式被動表述的生成發端于概念層面的題元結構,首先由詞匯操作在詞庫里對題元結構進行一系列的增刪調整,再根據映射原則將題元結構映射到論元結構、進而映射到語法功能結構上,語法功能結構在LFG規定的其他原則的約束下映射到句法成分上,從而生成動結式被動表述的表層句法結構。在整個生成機制中,詞匯操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動結式被動表述的生成,必須經歷以下幾種詞匯操作:(1)復合角色壓制,即刪除復合角色中的一個角色,從而確保只有一個角色映射到功能結構上;(2)被動化,即將最顯著的題元角色降級或壓制(刪除),從而使其無法映射到SUBJ上;(3)受害者插入,即在題元結構中新增一個“受害者”角色。
我們將上述詞匯操作稱為“規則”,以便有別于LMT的一系列映射“原則”,因為“生成語法學派嚴格區分原則和規則,認為原則是帶普遍語法性質的東西,而規則是依具體語言而轉移的、變更的東西”(傅承德,1993:24)。在分析具體語言時,我們首先用“規則”來約束謂詞的題元結構,再運用“原則”來確保題元結構準確映射到語法功能結構上。本文的研究表明,LMT的原則基本能夠用來準確地解釋動結式被動表述的這種映射關系,但為了確保b類被動表述中受害者角色映射到SUBJ上,我們對題元角色層級關系進行了修改,即將mal角色添加進層級關系之中。當然,對一種普遍語法理論的原則進行修改并非是為了解決具體的語言問題而采取的權宜之計,還必須從系統和全局的角度出發,仔細審視修改后的理論是否會對其他語言現象的分析帶來不良后果。
本文不僅從動態的角度揭示了漢語動結式被動表述的生成機制,而且也是對LMT理論本身的一次探討,希望能對該理論的健全和發展有所裨益。
[1]Bresnan,J.Lexical-Functional Syntax[M].Malden:Blackwell Publishers Inc.,2001.
[2] Bresnan, J. & J. Kanerva. Locative Inversion in Chiche^wa:A Case Study of Factorization in Grammar[J].Linguistic Inquiry,1989(1):1 -50.
[3] Broadwell,G.A.Two Movement Paradoxes in Zapotec[C]//M.Butt& T.H.King.Proceedings of the LFG10Conference.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2010:127 -143.(http://cslipublications. stanford. edu/LFG/15/lfg10.toc.html).
[4]Falk,Y.N.Lexical-Functional Grammar:An Introduction to Parallel Constraint-based Syntax[M].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2001.
[5]Her,O.S.Optimality-theoretic Lexical Mapping Theory:A Case Study of Locative Invers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and Human Interaction,2006,2(1):67-94.
[6]Kibort,A.Intermediary Agents and Unexpressed Pronouns[C]//M.Butt& T.H.King.Proceedings of the LFG9Conference.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2009:378 -398.(http://cslipublications. stanford. edu/LFG/14/lfg9.toc.html).
[7]Ldrup,H.Looking Possessor Raising in the Mouth:Norwegian Possessor Raising Unergatives[C]//M.Butt&T.H.King.Proceedings of the LFG10Conference.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2009:420 -440.
[8]Nemati,F.Incorporation and Complex Predication in Persian[C]//M.Butt& T.H.King.Proceedings of the LFG10Conference.Stanford:CSLI Publications,2010:374-394.
[9]Tan,F.Notion of Subject in Chinese[D].Stanford University,1991.
[10]崔辰而.現代漢語動結式的致使義研究[D].復旦大學,2010.
[11]傅承德.詞匯映射理論評介[J].國外語言學,1993(1):18-25.
[12]李奉棲.論漢語動結式復合題元角色到語法功能的映射[J].外國語,2011(6):19-25.
[13]李奉棲,李琳.普通話動結式結構的語義及句法特征分析[J].海外英語,2010(8):321-322.
[14]林燕.動結式復合詞的核心問題[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09(1):23-27.
[15]潘海華.詞匯映射理論在漢語句法研究中的應用[J].現代外語,1997(4):1-16.
[16]王蕓華.“被”字句謂語動詞終結的實現[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 (哲社版),2009(1):122-127.
[17]王振來.被動表述的動補結構分析[J].渤海大學學報(哲社版),2009(1):130 -148.
[18]朱德熙.二十世紀現代漢語語法八大家——朱德熙選集[C].沈陽: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