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蘭
(重慶交通大學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0074)
聽力理解是聽者被動接受話語信息的輸入過程,在聽力理解過程中,聽者通過激活大腦中的圖式知識對輸入信息進行感知、存儲、解碼,將英語語流轉化為明確具體的語音信息。(O’Malley,1989:418-435)然而,在外語學習過程中,聽力卻是大多數外語學習者的薄弱環節,理解能力低下成為阻礙學習者實現正常交際的主要瓶頸和障礙。在很多情況下,多數學生能聽懂語流中的單個單詞,但卻不會以語塊為單位來解碼、接收語音信息。由于語塊學習策略和語塊知識儲備的欠缺,降低了學習者的聽力理解效率,影響了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針對這一現象,本文擬以語塊理論、工作記憶理論和自主學習理論為依據,以語塊記憶策略為載體,通過對比試驗、數據分析、問卷調查等方式探討語塊記憶策略在聽力理解過程中的作用,探索語塊能力培養方法,以期對外語聽力教學和學生自主聽力學習提供有益參考。
語塊(lexical chunk)是語言結構的基本單位,是句子或句群的獨立結構單元。關于語塊,不同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定義。Newell(1990:128)認為,語塊是一個記憶組織單位,是由記憶中已經形成的組塊構成。Wray(2002:325)則指出,語塊是一個出現頻率高的、預制的、連續的或非連續的詞語或者其他意義成份組成的套語序列,語塊不受語法規則的制約和影響,在語言使用過程中,可作為整體來存儲、提取和產出。Lewis(1993)認為,語言結構是一個由自由詞匯或固定詞匯組合的延續體,在詞匯和句法之間存在著同時具有兩者特征的半固定體結構,那就是語塊。著名學者Altenberg(1998)在研究中也發現,在話語構成中,80%的自然話語由各類板塊結構組成,即大部分話語都是通過語塊來實現的,語言的記憶和存儲、輸出和使用不是以單個詞為單位,而是以固定或半固定的模式化板塊結構為最小單位。
從類型上劃分,語塊可被分為四類:單詞/聚合詞語塊、慣用語句型/慣用表達式、限制性短語和句子框架/句型框架。語塊的構成屬性賦予了詞塊以下特征:結構相對固定、自成整體、預制的、連續或非連續、出現頻率高、有慣用搭配意義、記憶方便省時。這些特征對提高學習者對英語語言的敏感度起到了促進作用。在聽力訓練中加強對預制語塊的理解和記憶將會大大促進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
依據現代認知心理學理論,記憶包括工作記憶(或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相對長時記憶而言,短時記憶是有限的。短時記憶一般只能儲存5~7個基本信息單位。在信息輸入過程中,當短時記憶中的信息單位數量達到7時,記憶將會變得非常困難,多余的信息將會在大腦中逐漸消退,由此給聽力理解帶來障礙。相反,長時記憶以圖式的形式儲存聽者通過信息加工獲得的知識,具有存儲信息和降低工作記憶負擔的功能。輸入信息是否會從工作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取決于大腦對停留在工作記憶中信息加工處理的程度。(杜中全、杜世友,2011:21)一旦聽音時間變長,聽音者將遺忘大部分信息,無法完整地理解話語的真實內容。進入工作記憶的信息以語塊為記憶單位進行保存,每個記憶單位容納信息量的大小取決于輸入信息本身的多少和聽音者對信息的熟悉程度,它可以是一個字母、一個單詞、一個短語,也可以是一個完整的句子。在聽力理解過程中,如果學習者能以語塊為單位進行記憶,這將增大工作記憶的容量,減輕工作記憶負荷,提高聽力理解能力。
自主學習是指英語學習者自主地確定學習目標、自主選擇學習材料和學習策略、自我監控學習認知過程,最終對學習結果進行自我評估。
隨著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借助多媒體和網絡進行自主學習成為學生課外延伸的重要手段。在現有豐富的學習資源環境下,學生對于學什么、何時學和如何學有了更多的選擇。(王曉波,2011:96)英語語言包含著成千上萬的預制語塊,長期的課外自主聽力訓練將有助于學習者領悟、掌握形式多樣的預制語塊。課后大量的自主聽力訓練是學習者熟悉語塊、記憶語塊、提高聽力理解效率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揭示預制語塊在英語聽力理解中的作用。通過對語塊學習策略、語塊信息功能的探討,提出有效、合理的聽力訓練方法,為外語聽力教學提供參考。
本研究的對象為筆者所承擔的2010級三個教學班級,他們都是大一年級非英語專業學生,來自河海學院和土木學院,所學專業分別是材料物理、地質地信工程、橋梁工程,共計107人。從高考的英語成績和入學摸底考試成績來看,三個班的英語聽力水平相當。為使實驗數據的信度和效度較高,本研究擬在較大范圍內進行,因此三個教學班級合為了一個實驗班。
本試驗始于2010年9月至于2011年7月,試驗跨度一學年。筆者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1)試驗開始時對107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的語塊知識儲備、語塊記憶策略及在聽力訓練中利用語塊理解聽力信息的基本情況。
(2)每周給學生提供5篇各100詞左右的英語聽力素材。首先要求學生對每篇短文進行意群劃分,找出常用語句型、慣用表達式、句型框架等語塊,然后要求學生以意群或語塊為單位,熟讀每篇短文,最后要求學生再以意群或語塊為單位練聽上述材料,以此培養學生在聽力過程中對語塊的領悟能力和敏感度。
(3)以課堂聽力教材(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I)為載體,每月進行一次語塊記憶策略培訓,同時要求學生熟記每個單元中的固定搭配、典型句型結構(語塊),以此擴大學生的語塊知識儲備。
(4)以新生入學摸底考試、第一學期期末考試、第二學期期末考試聽力測試成績為樣本,運用SPSS11.5軟件對三次考試的聽力成績進行統計分析,驗證語塊記憶策略在聽力理解中的作用。
筆者發出調查問卷107份,收回101份。問卷調查結果發現,18%的學生不知語塊的含義和用途,63%的學生在聽力訓練中不會使用語塊記憶策略。81%學生認為聽力訓練投入大,產出小。筆者認為,學生聽力理解困難的原因主要為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對日常會話中的慣用句型、固定搭配、語法結構不熟悉,語塊理解能力弱。學生雖能聽懂單個詞匯卻不具備對語篇的整體理解能力。在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處理過程中,只停留在識別單個詞匯的初級階段,無法與某一特定單詞相關聯的短語、搭配聯系起來理解,以至于出現斷章取義的理解錯誤。
第二,在信息輸入量大、語速過快的情況下,由于短時記憶容量小,信息停留時間短,學習者難以將輸入信息由短時記憶轉入長時記憶。

試驗期間學生聽力成績變化情況統計表
經過為期一年的實驗發現,加強學生語塊記憶策略培訓,增加學生語塊知識儲備對促進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明顯效果。上表顯示的是學生英語聽力能力一年來的變化情況。實驗班學生入學摸底考試聽力成績平均分為8.18分(滿分為15分),標準差為2.03。經過一學期的訓練,學生聽力考試成績明顯提高,學生第一學期期末聽力成績平均分為9.21(標準差=2.51),較入學之初上升了1.03分。從計算的統計量t檢驗值可以看出(t=-3.12),對應的臨界置信水平小于設置的對應的臨界置信水平(p=0.02<0.05),拒絕原假設,表明第一學期期末考試聽力成績與入學摸底考試聽力成績之間的明顯差異不是偶然原因造成的隨機性誤差,而是語塊記憶策略培訓導致的學生聽力水平的顯著提高。
為進一步驗證該訓練模式的有效性,第二學期繼續加強學生的語塊記憶策略培訓。結果發現,第二學期期末考試聽力成績較第一學期又有明顯進步。數據顯示,第二學期聽力平均成績為9.91,標準差為2.82,計算的統計量t= -2.16,對應的臨界置信水平為0.01,t值對應的臨界置信水平仍小于設置的置信水平,即:p=0.01<0.05,拒絕原假設,這進一步表明培養學生的語塊記憶策略對發展學生的英語聽力能力具有較高的可信度,具有應用推廣價值。
通過理論綜述和實驗研究,本文探討了語塊記憶識別能力與發展聽力能力之間的關系,實驗證明二者成正相關,這一研究結果對現行的大學外語聽力教學具有重要啟發意義。
(1)加強語塊記憶策略培訓。學習策略是學習者為了優化學習過程、加強語言知識和信息知識的記憶而采用的技巧、路子或其他有意識的行為。(程曉堂、鄭敏,2002)成功的外語學習者往往是成功的學習策略使用者。有效使用語塊記憶策略不僅提高學習者的語流切分能力和語塊識別能力,而且對學習者準確解碼語音信息,提高話語理解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探索適合自己的語塊記憶方法,對所采用的語塊記憶策略效果進行適時評估,并在實踐中進行適時修正,總結適合自己的語塊記憶策略。
(2)強化背誦輸入,增加語塊知識儲備,提高語塊識別能力。背誦是語言學習者增加語言知識儲備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通過背誦,學生不但可以更多地接觸目標語,而且能注意到目標語中短語、習語、句型結構、固定表達式、意群等語塊的構成形式及搭配特點,從而進一步提高學習者識別語塊的敏感度及其對語塊的記憶效果,促進學習者對語塊的自然習得。
(3)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高詞塊積淀能力。語言表達形式多種多樣,僅靠教師課堂傳授極其有限,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學習性才是獲取知識、實現語言學習目標的關鍵。因此,基于聽力教學的外語教學方法首先應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針對語塊這一變化多端的語言表達形式,教會學生如何識別語塊、如何在日常英語學習中總結、歸納語塊的構成規律及其構成特點。如:教師可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多媒體外語網路學習資源,通過跟讀、聽寫等學習方式,領悟、摸索話語的語流切分規律,將常見的語言表達式內化為定式語塊,并將之儲存于大腦的長時記憶之中,以此逐漸積累預制語塊,為提高聽力理解能力創造條件。
對比實驗研究表明,作為語言結構的基本構建單位,英語預制語塊對幫助學生解碼語音信息、提高聽力理解效率具有積極促進作用。學習者長時記憶庫中儲存的預制語塊越多,解碼速度就越快,獲取信息的效率就越高。因此,在聽力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語塊記憶策略的培訓,增加學生語塊知識儲備,提高學生對預制語塊的敏感度,以期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英語聽力理解能力。
[1]Altenberg,B.On the Phraseology of Spoken English:the Evidence of Recurrent Word Combinations[C]//A.Cowie.Phraseology:Theory,Analysis and Applications.Oxford:Oxford:University Press,1998.
[2] Holec,H.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1981:617.
[3] Lewis,M.The Lexcial Approach[M].Hove Language Teaching Press,1993.
[4] Newell,A.Unified Theories of Cognition[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1990:128.
[5]O’Malley,J.M.,Chamot,A.U.& L.Kupper.Listening Comprehension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Applied Linguistics,1989(4):418 -435.
[6]Wray,A.Formulaic Language and the Lexic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325.
[7]程曉堂,鄭敏.英語學習策略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8]杜中全,杜世友.記憶理論與英語聽力改善[J].中國電化教育,2011(3).
[9]王大偉.新視野大學英語聽說教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10]王曉波.網絡多模態環境下的英語自主學習[J].教育評論,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