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4月24日文章,原題:中國品牌即將崛起隨著中國成為全球制造商,有關從中國手中拿回制造業就業崗位的議論就一直被美國政客掛在嘴邊。但中國人是否像美國人那樣,對保護制造業就業崗位如此熱心?恐非如此。中國更注重構建自己的全球品牌。
在中國一些偏遠地區與當地人聊天時,我吃驚地了解到,他們熟知如下一些數字:每部iPhone4s的價格超過600美元,但中國工人只能得到其中的8美元。中國老百姓認為這不公平,自己的同胞有理由獲得更高工資。工資上漲壓力并不僅限于制造業。我的一個朋友說,過去幾年,在中國雇用軟件開發工程師的成本大幅上漲,他不會考慮在中國設立新的研發中心。
這就是廉價帶來的問題:最終會有別人比你更便宜。中國人知道這一點。他們明白,要想實現持續增長和穩定,中國就必須轉變為“世界品牌所有者”。這是更多利潤的來源,是經濟力量的真正載體。
當我前往中國幫助一家瑞士公司成為瑞士主流茶葉品牌時,我意識到中國品牌缺乏全球吸引力。諷刺的是,茶葉是中國飲品的精粹,但我想不到哪家中國茶葉公司在西方打響了名號。中國人現在意識到,發達國家更擅長品牌建設,構筑產品信任度,自己還有許多需要學習和改善的地方。
盡管有83%的外國人不知道任何中國品牌,但中國公司正在本土培養品牌影響力,并持續向世界范圍擴大品牌知名度。為更快進入外國市場,中國人也在收購外國品牌,效果有好有壞。不過,每一次收購都讓中國公司得到案例研究的機會,獲取構建和管理品牌的經驗。
面對即將崛起的中國品牌,西方尤其是美國應該如何應對?保住美國的制造業就業崗位十分重要,但持續創新更為關鍵,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構建和保住強大品牌。如果我們不這樣做,中國人肯定會的。▲(作者阿里斯·漢,伊文譯)
環球時報201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