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全球信息化、知識網絡化、信息大爆炸時代,人文素質卻越來越顯示其重要,特別對高職院校來說,素質教育顯示了其面向社會的重要性。高職院校是國家發展的一部分,學生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國民素質的層次,因此高職素質教育不可少。
關鍵詞:素質教育職業素科學技術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各行各業都需要高素質人才。素質教育基本出發點在學校,每個階段的素質教育都有不相同之處,大學生的素質教育就是在這樣的素質教育基礎上向高層次的素質或專業素質上遷移后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那么高職類大學生素質教育應怎樣在課程改革上實施素質教育,使其在生理上,心理上人格完善,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1.素質教育
1.1素質教育即是成人教育
素質教育不是說只有成年人才能接受的教育,它其實是指一個人從生理上成長為成人,同時在心智上獲得一定的判斷是非的能力,心理上,思想道德上成熟,并能夠獲得一定的勞動技能,走上一定的職業崗位;并能取得人的基本素養的文明人。
1.2什么是素質和素質教育
從百度上搜索素質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素質在心理學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點,主要是感覺器官和神經系統方面的特點,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條件,但不能決定人的心理內容和發展水平。”廣義的素質指的是教育學意義上的素質概念,《辭海》寫道:“素質是指人或事物后天通過環境影響和教育訓練所獲得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長期發揮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質結構,通常又稱為素養。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質、智力素質、身體素質、審美素質、勞動技能素質等。”——素質教育中的素質,指的是廣義素質。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到,素質一旦形成就相對穩定,必然在后天的生活、社會性能中發揮作用,影響一個人的終身,對一個人的生活態度,形為、處事觀點都發生效用。由此可見素質教育首先對人的道德素養有一定的約束力,使人在行為上不失素養,其次在判斷是非能力上有一個更高層次的準則。因此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2.高職類素質教育
2.1教學改革
教育工作主要是以人為本,在學校主要是以學生為本,就是要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掌握知識的能力,實踐能力等全面文化素質教育,然而現今職高類院校學校教育改革力度不大。職高類院校雖然也提出了教學改革,但在教育上卻從沒有一個全面系統的體系來實施與監測,這在教育上是一個薄弱的環節,同時在只重視就業的情況下,忽略了校園文化建設。使學生少了一些文化底蘊。對待不同層次的學生沒有一個合理的規劃,職業類學生生源不同,學生的文化層次不同,那么怎樣在教學改革中實施素質教育,是新的教育實施中的新的問題,
2.2科學技術與素質教育的等同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一個國家的存在與發展,沒有生產力,再好的素質教育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果缺失素質教育,社會公德、生存環境、道德底線將面臨崩潰,社會秩序混亂,一個國家同樣面臨分解。生產力的發展主要從教育上來,而人文素質同樣也是從教育上得來,可見,教育過程中,兩者不可缺一,從社會的發展需求上看,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不僅僅是“生產力”上的學生,還需要服務業,營銷業、管理層、領導層等各行業上的全面發展,也就是說職高類教育的重點是怎樣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就業率的提高勢必就要考慮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過去那種只重視文憑,而缺乏對職業精神的長遠設計和理解的教育體制是不可取得。但人文素質的發展又離不開文化教育,沒有一定文化素養又不可以單獨的發展人文素質,所以科學技術與素質教育是相互的,二者缺一不可,可學校教育過程中只重視文化技術而忽略素質教育卻比比皆是。
2.3從素質教育上培養職業素養
高職院校的素質教育有其特點,即高職院校素質教育必須與辦學特色相聯,高職院校在本校教學環境下對其精神、思想、知識等進行教育,從而提高人的道德品質和精神品質。而學校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精神,因此高職院校對學生的培育也應涉及到職業素養上來,具備良好的職業素養,是一個人從事職業的基礎,現在企業要求員工對待企業有責任感、精業務、必備的知識與技能、樂助人,遵章紀、團隊心等,員工代表著企業的形象,而企業又想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大的利益,因此所招取的員工具備的人文素質,職業素質、知識技能越全面越好。因此在素質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就是不可缺失的一個重要環節,然而現階段的高職教育只重視了學生的素質教育而忽略了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只是從人文素質的上來要求學生,而沒有從企業的角度上來考慮職業素養。因此在素質教育上是一個缺失。
3.結論
3.1強化職業院校的課程改革力度,重塑校園文化建設
職高類教學改革必然朝著學校生存與企業發展雙向共存兩個方面進行,學校生存,并不是說要完全改變現有的文化教育模式,完全企業化與自主化,那樣培養出的學生只是一個企業的框架,因此文化培育不可缺少。傳統的言傳身教,再也不能滿足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因此教學課程必然要改革,一教學要滿足現階段的信息發展形勢,一個老的不在用的技術如果還是在教授的話,走出校園的學生必然要被淘汰。二教學要系統化,三教學要把不可量化的技術知識轉變為可量化的技術知識,四要有相應的監測手段,從這幾方面著手加大課程改革力度。
另外,校園內我們可以多設人文之風,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可設不同層次的文化講座提高學生文化廣度,讓學生多了解歷史、政治、道德、藝術等方面的知識來提高自己的認識,教學環境存在問題,因此高校育人理念和環境上仍需繼續改善。
3.2從素質教育上培養職業素質,并促進素質教育終身性
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的、長期的教育過程,那么職業素質教育也不是一促而成的,他也需要一個默化的過程,培養學生職業素養,首先要先使學生明白什么是企業,可以多和學生談談企業的生存、發展理念,使其懂得,自己本身是為企業服務,成為一名員工代表著企業的形象,要具有這個企業的精神,要對企業負責,以自身的行動來提升企業的知名度,同時也獲取自身的工作信度。其次,可以創造性的模擬幾個企業,讓學生充當管理者,使其充當角色,提高對員工素質高低的認識性,以這樣的態度來獲取職業素養,可以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和成效,并且具有終身的效用。
3.3基礎的素質教育手段不可丟
胡錦濤指出:“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學生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學校教育的最高目標是培養學生服務社會的精神,服務社會必然要堅定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堅定黨的領導,堅定愛國精神信念。因此培養學生素質不是單獨的就素質論素質的教育。首先,素質教育是由文化而人的過程性教育,因此教師的言傳身教是最直接的教育模式,提升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勢在必行。其次,加強政治思想工作,沒有思想就不能全面的思考,沒有正確的思想指導,必然會出現極端,因此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礎的素質教育手段是完善特殊素質教育手段不可缺少的本質,在沒有本質的情況下,提升是不可能實現的,一些素質教育觀念的更新,方法改變,手段實施都不可能實現。
參考文獻:
[1]李玲.淺談如何加強大學生思想素質教育[J].科技通訊,2007.5
[2]董曉青.加強大學生思想素質教育時代的思考[J].中州學刊,2010.5
[3]程慎玲.對高校體育素質教育應用的探討[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4.4
[4]陳萍.21世級高校體育素質教育[J].福建建筑高等專科學校,2001.3
[5]蘭慶霞.論如何加強高校體育素質教育[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3.12
作者簡介:
馬望華(1975.2-),女,碩士研究生,商丘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