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素
【摘要】本文基于大學生學習英語詞匯和語言輸出方面存在的問題和困惑,提出新的詞塊教學方法;并設計實驗,驗證詞塊教學法對英語輸出的影響。本文從實驗和結論中探討新的教學方法對于英語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詞塊教學法語言輸出關注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7-0011-02
一 詞塊理論
在英語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詞匯的學習主要包括兩個層面:第一是對詞匯的理解與記憶,第二是對儲存在大腦中的詞匯的搜索和使用。Wallace(1982)認為目前英語詞匯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1)使用時搜索不到所需詞匯;(2)詞匯使用不恰當;(3)詞匯使用不得體;(4)詞匯使用不符合語言習慣。這些問題雖提出已久,但一直以來是二語學習者的困惑。由此也可見,詞匯的有效儲存與使用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Krashen & Scarcella指出,語言在傳統的自由組合詞匯與固定成語之間,還存在一個處于中間狀態的第三種現象。Krashen把他們叫做半固定式短語(semi-fixed patterns)。Peters說它們是具有可分析空間的公式化框架(formulaic frames with analyzed slots)。這些結構,與固定成語不同,它們可以用句法規則來分析,但由于它們使用的頻繁性或有效性,又常常被當作一個詞或一個單位被記憶或被使用。
許多專家和學者對這一語言現象有不同的稱呼,也從很多不同層面進行了研究,使詞與詞之間的板塊聯系逐漸深入人心。隨著語料庫語言學的發展,詞塊(chunk)這一概念應運而生。
根據Nattinger & DeCarri-co,詞塊從結構上可分為四類:(1)多元詞(Polywords);(2)習俗語語塊(Institutionalized expressions);(3)短語架構語塊(Phrasal constraints);(4)句子構建語塊(Sentence builders)。Lewis則把詞塊分為五類:(1)單詞(words);(2)多詞(Polywords),如strictly speaking,at any rate;(3)搭配(collocations),如Nice meeting you,How do you do;(5)句子框架與句頭(sentence frames and heads),如my point is…,Let me start by/with…等等。盡管分類方法有所不同,但實質內容大體一致。
Altenberg & Granger發現,大約70%的日常口語都是由詞塊構成的。Lewis則認為,詞匯是語言的基礎。
基于以上理論,語言的輸出可簡單地理解為兩步,第一是先在大腦中存儲有效的詞塊;第二是在相應的語境中,在大腦中搜索詞塊并進行有效地使用,從而輸出語言,達到表達的目的。因此,詞匯教學的重心應轉移到詞塊教學上。理解與掌握大量的詞塊,并學會有效地使用詞塊進行語言輸出成了研究的焦點。
二 研究背景
傳統英語教學注重詞匯和語法的單獨學習,認為只要掌握了大量的詞匯和語法結構,英語語言輸出便唾手可得。然而,大量的實踐證明,中國的許多英語學習者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但多數是事倍功半。筆者經過多年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的觀察,并與他們進行訪談,發現主要的問題有:(1)許多學生在儲存詞匯時是逐詞記憶,注重的是單個詞的音、形、意,沒有關注詞與詞之間的聯系,沒有詞塊意識;(2)許多學生試圖從詞的搭配進行記憶,但無法真正鑒別有效詞塊,因而造成詞的濫用;(3)許多學生儲存了很多有效詞塊,但只是停留在識別層面,在相應語境中無法進行有效的詞塊輸出。
因此,很多學生感慨十年苦讀英語,結果是神馬浮云。“啞巴英語”現象處處可見,很多學生雖認識單詞,但不會表達。因此,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與信心。然而,詞塊理論為這些問題開辟了新的道路,讓英語教學重現希望的曙光。
三 實驗研究
1.實驗目的
設計本實驗的目的是為了驗證以下問題:(1)英語詞塊教學是否有利于學生進行詞塊輸出量的增加;(2)英語詞塊教學是否有利于提高英語的寫作水平。
2.研究對象
本實驗對象為溫州醫學院99名非英語專業本科生,他們是學院根據高考成績經過分級的兩個平行班,英語水平相當。
3.實驗過程
為了驗證以上提出的問題,作者采用定量分析和問卷調查相結合的方式展開研究。選擇英語水平相當的兩個班級作為實驗對象,分為控制組和實驗組,對其分別進行傳統教學和詞塊教學。對實驗組實施精心設計的詞塊教學方法,增強他們的詞塊意識,培養他們的詞塊能力。實驗為期一年,然后通過一次寫作測試收集數據,并利用SPSS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驗證詞塊教學是否有助于詞塊量的增加,是否有利于提高寫作水平。
4.數據分析
t(chunks)=3.53,p=0.001;
t(scores)=2.65,p=0.009。
數據表明,第一,控制組與實驗組在經歷不同的教學方法后,在同一寫作測試中詞塊輸出量不同。實驗組學生使用詞塊的數量大于控制組。第二,數據分析結果表明:t=3.53、P=0.001、p<0.05,也就是說兩組在詞塊使用量上存在顯著差異。第三,對兩組寫作成績的數據分析表明:t=2.65、P=0.009、p<0.05,也就是說兩組的寫作水平也存在顯著差異。
為進一步驗證結果,筆者對詞塊量與寫作成績進行了相關分析,數據表明,r=0.767,p<0.001,即詞塊量的使用與寫作成績存在正相關,即詞塊量的增加、使用有利于寫作成績的提高。因此,我們可以說詞塊量的增加、使用有利于提高英語寫作水平。
四 教學啟示
詞塊學習是語法結構學習和詞意理解的結合體。儲存預制詞塊避免了大腦現場加工的時間限制和復雜性,從理論上分析是可以讓語言輸出更準確、有效。從上面的實驗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出詞塊的練習活動有助于增加學生詞塊的使用量,有利于學生英語寫作水平的提高。因此,我們要抓住這一中心,思考如何進行有效的詞塊教學。在此,筆者提出幾點探討性的建議:(1)幫助學生分析英語學習中缺乏詞塊意識而造成的問題,使學生認識問題,重拾學習英語的信心。(2)課堂教學時,有意識地突出詞塊,喚起學生的詞塊意識,讓學生在閱讀與理解中關注詞塊。(3)設計詞塊活動,增加詞塊練習,在學生關注詞塊的基礎上進行詞塊的運用,在實踐中鞏固詞塊。
總之,詞塊教學并不是根本性的教學變革,是為了提高英語學習的效率和效果而在形式上做的改變,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需要教師在教學思路上和實踐上作一些較大的改變。教師應把教學的重點放在詞塊上,突出重視詞塊的整體連貫性,不斷強調詞與詞之間的關聯,努力提高學生的詞塊意識。其中教師要做的一重大舉措就是通過設計一些突出詞塊和搭配的教學活動來喚起學生的詞塊意識,鼓勵學生注意詞塊,實踐詞塊。
參考文獻
[1]Krashen and Scarcella. On Routines and Patterns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Performance[J]. Language Learning,1978: 283~300
[2]Wallace, M. J. Teaching Vocabulary. Heinemann, 1982
[3]Peters, A. The Units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4]Nattinger, J. R. & Jeanette S DeCarrico. Lexical Phrases and Language Teaching[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
[5]Lewis M. The Lexical Approach[M]. Hove. England: LTP, 1993
[6]Altenberg, B. & Granger, S. The Grammatical and Lexical Patterning of “Make” in Native and Non- native Student Writing[J]. Applied Linguistics 22/ 2,2001: 173~194
[7]濮建忠.英語詞匯教學中的類聯接、搭配及詞塊[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6)
[8]王立非、張大鳳.國外二語預制詞塊習得研究的方法進展與啟示[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5):17~21
[9]楊玉晨.英語詞匯的板塊性及其對英語教學的啟示[J].外語界,1999(3):24~27
[10]王立非、張巖.基于語料庫的大學生英語議論文中的語塊使用模式研究[J].外語電化教學,2006(8):36
〔責任編輯:李錦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