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輝
福建高中歷史新課改第一輪實驗在2009年已經落下帷幕,現在新一輪高中課改又在緊鑼密鼓的實施之中。高中歷史新課改一路走來一路歌,幾度春秋幾經風雨,成功的喜悅與失敗的辛酸相互交織在一起,我們高中歷史教師探求旅途的終點,更要欣賞沿途風景的美麗。為此,筆者認為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展現出許多備受關注且獨具韻味的新視角:課堂教學的新穎化、主干知識的網絡化和歷史解讀的多元化。
一 課堂教學的新穎化
美國著名教育家克羅韋爾認為:“現代教育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技術,不是知識,而是去發現新的思維方式,去建立新的教育觀念。”高中歷史教育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既有常法,又貴在變法,關鍵在于勇于創新和更新觀念。縱觀近幾年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新穎化可謂異彩紛呈,亮點迭起。
1.課堂教學理念的新穎化
21世紀的教育發展觀,必須是既承認學生是發展的主體,同時又要承認教師也是發展的主體。換言之,學生需要發展,教師也需要發展,師生相互影響又共同發展。因此,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理念新穎化之一是樹立了正確的發展觀。這就要求我們歷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設法使學生獲得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的素質的全面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品行與個性,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得到釋放,讓每一個學生的特長都得到發揮。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理念新穎化之二是確定了正確的學生觀。現代教育的學生觀是從根本上改變學生僅僅是教育對象和客體的傳統觀念,確立學生是發展中的人的新觀念,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處處體現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成為學習與發展的主體。換言之,創設和諧、民主的課堂教學環境,鼓勵學生敢于發表各種見解,將個體的全部力量充分釋放,重視公正、民主地對待每一位學生。
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理念新穎化之三是樹立了正確的教育觀。現代教師的教育觀主要包括:(1)新的教育本質觀;(2)新的生活教育觀;(3)新的生命健康觀;(4)新的多向合作觀。
2.課堂教學互動的新穎化
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課堂教學普遍講究科學發展與有效教學。有效是課堂互動新穎化的主旋律之一。課堂互動的有效性主要表現為:其一是教師的參與要有效。課前教師備課要突出精心與細致;課中教師授課要突出激情與活力;課后教師輔導要突出耐心與差異。只有這樣,高中歷史課堂的教與學才會碰撞出知識與智慧的火花。其二是學生的參與要有效。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我們歷史教師既要關注學生的全員參與又要關注學生的全程參與,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其三是師生的互動要有效。專家指出,在一堂課上,如果80%以上的學生能夠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就可以說是一堂高效率的課。但是師生互動如果是隨意講講笑話、聽聽故事、走走秀場;如果是看似熱鬧卻沒有價值的問題爭論;如果是公開課上花樣繁多的表演,表面上看都參與了,可是卻偏離了學習的主軸,這些課堂能說有效嗎?因此,師生的互動一定要以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發展為核心,才會取得實效,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會落到實處。
3.課件互動給力的新穎化
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引入了多媒體技術,課件互動給力自然是課堂教學新穎化的鮮明特色。目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課件互動給力主要包括:(1)跨越時空界限,重現歷史情境,增強歷史意識;(2)利用網絡資源,增加知識容量,培養自學能力;(3)運用網絡技術,顧及個體差異,實現自我評價。
二 主干知識的網絡化
美國著名教育家布魯姆說:“獲得的知識,如果沒有圓滿的結構把它聯在一起,那是一種多半會遺忘的知識。”眾所周知,高中歷史新課改教材是按模塊分專題的方式編寫的。同時教材中存在諸多不足:(1)專題結構時空跨度大,跳躍性強;(2)課題子目借用修辭手法表述,晦澀難懂;(3)教材模塊之間內容重復較多,銜接混亂。因此,高中歷史教學與復習應高度重視主干知識的網絡化。
做法之一是以某一模塊目錄來構建主干知識的網絡,表現出“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Ⅰ。例如,人民版歷史必修3復習教學中,我們按照課本目錄進行微調處理,學生們“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Ⅰ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如下圖所示:
做法之二是以某一歷史事件來確定主干知識的網絡,表現出“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Ⅱ。例如,在復習教學“蘇俄(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時,可以擬出多個專題,如下圖所示:
①蘇俄(蘇聯)農業經濟發展變革
②蘇俄(蘇聯)工業經濟發展變革
③蘇俄(蘇聯)民主政治發展
做法之三是以某一歷史主題來形成主干知識的網絡,表現出“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Ⅲ。例如,“東北問題”,我們只要在復習教學過程中,從古代明清對東北的管轄到近代俄日列強對東北的侵略,從遼沈戰役到建國后“一五”計劃時期對東北的開發,歸納成“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歷史主題,學生們“獲取和解讀信息”能力Ⅲ立即顯得豁然開朗了。
三 歷史解讀的多元化
在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經常會運用全新史觀去引領歷史知識的復習,讓歷史學習更具時代活力與生機,以適應新課改高考歷史試題的變化。全新史觀主要包括文明史觀、全球史觀或整體史觀、近代化史觀或現代化史觀、社會史觀和革命史觀五種。因此,歷史解讀的多元化成為高中歷史新課改教學的新視角之一。
1.多元解讀歷史人物,有利于突出歷史人物評價的立體感
例如,運用全新史觀評價孫中山就是一個有力佐證。
【材料】對于偉人孫中山,站在不同的史學角度,會有不同的評價。
甲: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乙:他是中國現代化的先驅;丙:他是移風易俗的倡導者;丁:他是有世界影響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思考】(1)甲乙丙丁主要站在哪種史觀來評價?
(革命史觀、現代化史觀、社會史觀、全球史觀)
(2)你如何理解甲、乙、丙、丁對孫中山的評價?
(甲:因為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完全意義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所以甲說他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乙:因為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二十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道路,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所以乙說他是中國現代化的先驅。
丙:因為孫中山就任南京臨時大總統,頒布了剪辮易服、迫令放足、改變禮節等措施。所以丙說他是移風易俗的倡導者。
丁:因為孫中山百折不撓的民主革命斗爭促進了亞洲的覺醒,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所以丁說他是有世界影響的政治家和革命家。)
2.多元解讀歷史現象,有利于凸顯歷史現象評價的層次感
例如,如果變換史觀來研究解讀,對中國近代開放通商口岸的評價就會不一樣:(1)革命史觀:它是西方列強對華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的基地,使中國經濟主權受到嚴重損害,加速了中國半殖民地化,是西方列強殖民地侵略的重要標志。(2)現代化史觀:它促進了中國自然經濟的解體,是中國現代工業的誕生地和相對集中的地區,推動了近代化城市的崛起。(3)整體史觀:它加強了中國和世界的聯系(盡管是被動的),使中國納入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4)文明史觀:它是中國了解和學習西方近代工業文明的窗口,最早接受西方民主思想,也是中國傳統農業文明最早開始向近代工業文明轉變的地方。(5)社會史觀:它是傳統農業文明與近代工業文明最早交匯的地方,在思想觀念、禮儀交往、生活習俗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產生出相應的社會問題。
3.多元解讀歷史事件,有利于關注歷史事件評價的整體感
例如,葡、西、荷、法、英等歐洲列強的早期殖民擴張持續了400多年,是世界近代史上一系列重大國際事件的推動因素。對西方殖民擴張的解讀,我們可以通過以下三種角度進行:
第一,文明史觀:可以看做是不同文明之間的沖突和碰撞,是資本主義先進文明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是落后國家或地區社會進步的外部促進因素。如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客觀上帶來了先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改變了一些人的思想觀念,推動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第二,全球史觀:殖民擴張使世界各地之間的經濟文化政治聯系日益密切,各殖民地半殖民地納入了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逐漸形成了一個有機整體。
第三,現代化史觀:可以看成是先進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全球范圍內的傳播,沖擊了落后的封建制度、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促進了世界各國政治民主化和經濟工業化的發展。
古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在高中新課改背景下,筆者認為,課堂教學的新穎化、主干知識的網絡化和歷史解讀的多元化是我們高中歷史教學所呈現出的且值得關注的新視角。換個角度看問題,必將會出現“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嶄新局面,高中歷史教學的新視角在新課改過程中遠不止這些,其他視角還有待各位同仁進一步歸納與總結。本文拋磚引玉,歡迎各位方家不吝賜教。
〔責任編輯:王以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