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連德 劉紅霞
“嗜書如命,每天閱讀,務成習慣,堅持終生。”這是我們的教育家何炳章先生指導中小學生課外閱讀的核心理念和基本目標。要實現課外閱讀的核心目標,老師要有切實可行的指導方略,“課外閱讀指導不僅是語文教師的事,而且是所有學科教師的共同使命”“課外閱讀不僅是教師組織、指導學生的閱讀,而且是教師做出表率與學生共同成長的閱讀”。
一 培養學生的興趣
學生閱讀之初,提供給學生一些貼近兒童生活,易被孩子接受,情節引人入勝,形式內容精美的閱讀內容,容易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所以我們的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選擇這類書外,還應有計劃、有目的的介紹和鼓勵學生閱讀歷史、地理、科幻等方面的讀物,擴展學生的閱讀范圍,改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培養他們廣泛的閱讀興趣。教學實踐中,我們常根據年級段、教學內容、學生情況,分層次指導,低層次的學生著重看以圖為主的書籍,初步培養起愛書、愛讀書的習慣;中等層次的學生著重看以文為主,輔之以圖的童話、神話、寓言等書籍;對高層次的學生,則開始指導其閱讀中外著名的童話集、短篇小說集,并引導其進行探究性學習。這樣指導,能促使學生的閱讀能力逐步提高。學生一旦有了閱讀的興趣,就會從內心深處對閱讀產生主動需要,變“被動讀”為“主動讀”“要我讀”為“我要讀”。
二 得“法”于課內,運用于課外
在課堂學習中加強和滲透閱讀方法的指導,首先,注重朗讀與默讀相結合,從四年級開始,逐步培養學生的默讀能力和習慣,課堂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來進行朗讀和默讀,讓學生用默讀來提高閱讀速度,用朗讀來體驗情感。第二,注重精讀與略讀相結合,在學生具備一定默讀能力的基礎上,通過快速瀏覽,理清文章脈絡,了解文章內容大概,再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地方細細品讀:對文中的人物感興趣就著重品讀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心理活動以及所處環境和細節描寫;對事情感興趣就弄清事情經過,弄清高潮情節,分析環境場所,分析相關人物;對文中的景物感興趣,就抓住景物特點的細膩描寫,身臨其境體會意境,體驗語言的豐富妙用,從而品味積累吸收。第三,閱讀與思考相結合,孔子云:學而不思則罔。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只能受到書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所以我們主張閱讀要邊讀邊想,帶著問題去閱讀。第四,閱讀與想象相結合,想象是智慧的翅膀,引導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展開想象的雙翼,一定會給文本帶來更多獨具特色的個性化解讀。
三 課前鋪墊式閱讀
在學習新課之前,布置學生閱讀與課文的作者、背景、內容相關聯的資料,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在教學《普羅米修斯的故事》時,課前布置查找普羅米修斯的相關資料,有的從網上查到了普羅米修斯的英雄事跡,有的從書上了解到與普羅米修斯有關的神話傳說,交流時,還有學生提出他找到了與課文內容不同的多個傳說版本。雖然學生查找到的資料內容豐富多彩,各不相同,甚至出現爭鳴,但他們都通過廣泛的課外閱讀,加深了對普羅米修斯這位英勇頑強、無私奉獻的英雄形象的理解。
四 課中推薦式閱讀
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恰到好處地穿插閱讀一個或多個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本,再以點帶面,推薦閱讀,既激起了學生閱讀的興趣,又增加了學生的閱讀量。如教學冰心的《憶讀書》一文時,引導學生感悟“讀好書”的好處時,冰心多次提到了《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等好書,教師順勢而導:《三國演義》讓作者感到“津津有味”“好聽極了”,還“含淚上床”“哭了一場”;《水滸傳》讓作者“大加欣賞”“氣憤填胸”;《紅樓夢》讓作者“嘗到‘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一個朝代和家庭的興亡盛衰的滋味”,你看過這幾部作品嗎?你是否與作者有相同的感受呢?緊接著教師隨手拿出事先準備的《水滸傳》,選擇“虎松打虎”片斷,聲情并茂地讀起來,高潮處卻戛然而止,幽默地說:“欲知下文,請自己看書!”課后老師把《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紅樓夢》等幾部名著放在圖書角讓同學們借閱,老師欣喜地發現,這“虎松打虎”果真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
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如果僅局限在課堂上的語文學習是狹隘的、封閉的。有人曾把拘泥于課堂教學的做法比喻成“課內的芝麻弄成西瓜,課外的西瓜一個沒抓”。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之間是相互補充的,教師應著眼于“課內”,放眼于“課外”,引領學生低頭撿“芝麻”的同時,去發現“芝麻”旁邊的“瓜藤”,好順藤摸瓜,抓起那更吸引人的“大西瓜”,拓寬語文學習的范圍。這樣,課外閱讀便是課內閱讀教學的延伸和補充,課內閱讀又給課外閱讀提供了范例和任務。于是我們通過平時教師課堂的閱讀教學和我校的小小《演講》特色課把課內閱讀的少而精和課外閱讀的博而廣結合起來。架起學生課內與課外閱讀的橋梁。逐步使學生想閱讀、會閱讀,并從中受到良好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既提高了自學能力,又增強了愛國情感。由此我想到,此次奧運會中國文化不僅感染了外國人,還感動許多的東西方媒體。作為一個中國人,不僅要有自豪感,還要有強烈的責任感!
“所謂教育,就是教學生會自育;所謂教學。就是教學生會自學。不能教學生會自育的教育不是真教育;不能教學生會自學的教學不是真教學。”我們將繼續實踐何老的關于閱讀的教育思想,堅持不懈,努力實踐。力求達到何老所說的要求:每生必須養成每天閱讀的習慣直至終身!
〔責任編輯:李繼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