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萍
【摘要】本文主要探討了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怎樣培養學生主體參與意識以及如何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高中數學的學習中。
【關鍵詞】高中數學教學學生參與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7-0138-02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幫助者。在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和主體地位的體現。在高中教學中,應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學會自主思考、提問、探究、解答,以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一 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對于學生來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高中生多少都會有些叛逆心理,有的同學即使有能力,也對數學沒有積極性,只是在老師的監督下被動地學習,這樣很難取得很好的效果,如果讓學生的積極性得到提高,那么學生的成績也會有很大的提高。
1.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激勵因素
教材本身并無情感可言,這就需要教師必須根據教材內容用學生感興趣的表達方式,以生動風趣的語言或和藹可親的教態作為切入點,把自身情感積極融入到課堂教學中,通過心理感應方式,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和學生主體參與的動機。例如:在必修二第一章《三視圖》這節課的教學中,我為學生演示了飛機、坦克、磁懸浮列車的三視圖,精美的圖片激起了學生的激情,我又向學生介紹了研制開發這類高科技產業產品的一些高等院校,并對學生及時加以鼓勵,激勵他們在學習上刻苦用功,看著學生暗下決心的表情,你會感覺到這節課收獲的不只是知識的傳授。
2.重視數學史對學生興趣的影響
數學也有歷史,這些歷史是前人探尋數學真理的過程,也是數學的發展歷史。在數學課,教師可以給學生們講授數學史、數學家的故事,讓學生們了解人類追尋真理、解答數學疑問的過程,也是樹立學生學習榜樣,激發學生積極思考,提出疑問,努力探索,解決疑問的精神。
例如,教師在解析幾何、微積分教學中,可以向學生介紹笛卡兒創立解析幾何的歷史,介紹牛頓、萊布尼茨創立微積分的歷史,以及他們在文藝復興后對科學、社會、人類思想進步的推動作用;在講解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時,介紹歷史上印度的關于麥粒與棋盤的故事,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欲望,喚起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3.以數學應用的廣泛性誘導學生熱愛數學
數學在人們的工作生活中無處不在,只是人們沒有意識到而已。教師可以通過生活中的小常識或者經常遇到的問題,提出相關的數學理論知識。這樣讓理論知識貼近生活,就能讓學生更易理解理論知識。
比如,帶領學生讓學生自己動手測量旗桿的高度,在講解橢圓時,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思考油罐的側面曲線具有什么性質,這樣通過問題的引導啟發,在讓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同時,教會他們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思想方法,逐步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4.選編一些趣味數學題
在教學中,選編一些趣味數學題讓學生討論,引導學生鉆研數學。
例如,教學必修五“解斜三角形”這課時,我便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課堂測量池塘寬度”的情境,激勵學生設計測量的方法。這時,我尚未向學生介紹解斜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有意讓學生自己敞開思路,尋求測量池塘寬度的方法。過了一會兒,學生紛紛舉手質疑,此時再順水推舟,讓學生自己理一理:“你設計測量池塘寬度的方法,必須利用哪些知識,這些知識有哪些能自己看書解決;還有哪些問題,提出來大家討論。”這樣,就使學生在大腦高度興奮的狀態下,既緊張又輕松地認識和掌握了解斜三角形以及運用解斜三角形測量高度的方法。
5.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內外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媒體,運用掛圖、實物、錄像、投影、計算機等輔助教學手段,使教學更加形象直觀、生動活潑。在課外,可經常組織學生做數學游戲(如在必修三概率的學習時可做摸獎游戲、講必修一的二分法時,設計猜價格的游戲),講數學故事(除了高斯與等差數列等家喻戶曉的故事外,還可講被大家稱為線性規劃之父的丹齊克、韋達與密碼學有關的故事等),同時還應常舉辦數學講座,開展數學競賽,鼓勵學生自制數學教具等活動。豐富多彩的活動,既符合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征,又使死的知識變活,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學生從內心深處迷戀數學。
二 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
數學問題涵蓋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果沒有相應的環境和條件,就不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就不高。所以必須創設合適的條件。
1.根據學生的能力提出問題
教師在講課時,可以通過遞進式的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問題應由淺入深,剛開始是所有學生都能回答正確的問題,逐漸加大難度,最后是有少部分學生能夠回答正確的問題。很多時候,學生只是沒有想到答案,但旁邊的同學想到了,一提醒,學生就能馬上反應過來。這個過程能夠引導學生的思路由淺入深進行思考。
2.問題新穎,貼切生活
教師提出的問題,應該是新穎的,這樣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思考能力。又可以從學生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小問題出發,這樣,不僅能夠為學生答疑解惑,還能夠讓學生引起共鳴,培養出學生的參與意識,自發地進行思考,并且能夠將這些知識運用到今后的生活中。
3.創設教學環境
教師創設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學習氛圍可激勵學生學習潛能的釋放,有效提高參與質量。教師要積極進取、治學嚴謹,言行樸實大方、和藹可親,不斷在學生中樹立較高威信,以獲得較強感召力。教師要以真誠友愛和關懷的態度與學生平等交往,對他們尊重、理解和信任,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使其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自己的見解,保護學生求知的積極性。
三 創造學生參與的機會
通過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有意增加學生的參與機會。
1.開展辯論會、討論會
教師可以通過某些題目,組織學生進行辯論或者討論。可以將積極學習和稍有懈怠的學生分到一組,先進帶動后進,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也能夠讓學生通過與周圍同學的競爭,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積極地對問題進行思考,提高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多觀察數學概念的概括抽象、數學公式的發現推導、數學題目的解答論證,課堂教學中概念的提出與抽象、公式的提出與概括、題目解答的思路與方法的尋找、問題的辨析、知識的聯系與結構以及對教師的質疑、討論、設問、問題怎樣解決等。從而達到交流并共同提高的效果。
2.抓住反饋,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學習數學,邏輯思維能力很重要,抓住學生對教學的思考和反饋,迅速地調整教學方法,配合學生的學習步調,著重注意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讓學生形成參與意識。要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和學生的積極配合。只有不斷努力,才能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中形成積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高主體參與意識。這樣,學生的學習能力才能穩步提高,教師的勞動成果也才能得到圓滿地體現。
參考文獻
[1]孔企平.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學生參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張天寶.主體性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奚定華.數學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