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彥
【摘要】要想通過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就要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只有改革數學課堂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勵學生不斷探索數學問題,培養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能力,尊重學生在數學學習上的個體差異,才能實現學生的數學創新意識的培養,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真正落實素質教育。
【關鍵詞】課堂教學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4810(2012)07-0139-02
學習是學習個體的一種個性化行為。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環境中創設一個有利于張揚學生個性的“場所”,讓學生的個性在寬松、自然、愉悅的氛圍中得到釋放,展現生命的活力。但是,長期以來,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忽視了學生情感、想象、領悟等多方面的發展,忽視了生命的存在,我們過多地強調知識的記憶、模仿,制約了兒童的嘴巴、雙手、頭腦,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缺少了童心和靈性,缺乏應有的生命活力。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當前,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在創新性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牢固地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新思想,以學生能力發展和創新實踐為重點的教育教學質量觀,以完善學生人格為目標的教育價值觀。教師應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看作發展中的人、可發展的人、有創新潛能的人。數學課堂教學只有充滿創新的活力,學生才能創造性地學好數學。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創新課堂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主體愉快學習。在此,筆者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創新教學談談自己的想法。
一 創設利于創新的課堂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要讓創新真正走進課堂,首先要為學生創設一個民主和諧的課堂氣氛,形成一個無拘無束的思維空間。讓學生處于一種輕松舒暢的心理狀態,積極思維,任意表達,敢于標新立異。其次,要保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小學生年齡小、好奇心強,根據這一特點,重視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有意識地創設問題情境,喚起學生的有意注重,引起學生對于學習內容的好奇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達到創新教育的目的。最后要改變“只學不問”的課堂教學模式,在課堂學習中,大多數同學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滿足于一知半解,缺乏主動性和大膽探索的精神;有的同學還錯誤地認為向老師提問是一種丟面子的事,因此,課堂學習實際上是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問學生答,一個個都成了“聽話”的學生。這樣被動地學習,使學生掌握的知識比較膚淺,不能靈活應用,更談不上創新與發現。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應改變這種“只學不問”的教學模式,還學生“自主權”,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敢想、敢問、會問,從而達到發展想象力,培養創新意識的目的。為此,教師必須精心創設教學情境,有效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使其學習的內部動機從好奇逐步升華為興趣、志趣、理想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教師就教學內容設計出富有趣味性、探索性、適應性和開放性的情境性問題,并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指導,通過精心設置支架,巧妙地將學習目標任務置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讓學生產生認知困惑,引起反思,形成必要的認知沖突,從而促成對新知識意義的建構。因此,在創造性的數學教學中,師生雙方都應成為教學的主體。在一節數學課的開始,教師若能從結合實際出發,巧妙地設置懸念性問題,將學生置身于“問題解決”中去,就可以使學生產生好奇心,吸引學生,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發現,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 重視交給學生創新的方法
要搞創新教育,就要重視交給學生創新的方法,提高其創新能力。不少教師在教學中總是“牽著學生走”,以自己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考。學生由于缺乏機會,創新行為便受到限制。為此,教師要更新觀念,多給學生一點思考時間,交給學生創新的方法。例如:在教學“圓面積”時,根據教材上的提示將圓16等份,拼成一個近似長方形,由長方形面積公式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至此,教師沒有草草收兵,而是讓學生再想一想:還能拼成已學的什么圖形,學生通過觀察、動腦、操作,又創造性地拼出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共得到4種不同的推導方法。在學生學會一種方法后,繼續探求多種解法,會給學生提供一個創新的情境。多想既利于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掌握與運用,又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甲乙兩地相距480千米。一輛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52千米,行駛312千米后遇到從乙地開來的一輛汽車,如果乙地開來的汽車每小時行42千米,算一算兩輛車是不是同時開出的。學生大都從時間的角度考慮:如果兩輛車同時開出的,那么兩車從出發到相遇所用的時間應相等。甲地車用的時間是:312÷52=6(時);乙地車用的時間是:(480-312)÷42=4(時)。時間不等說明兩車不是同時開出的。這時教師提示:能否再從其他角度來思考。要求學生一題多解。學生由此又想出了“從路程的角度考慮”“從速度的角度考慮”兩種全新的解題思路,使許多同學從中開擴了思路,拓寬了視野,得到了啟發。
三 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讓學生的創新思維有充分的空間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教育內容的革新,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創新,“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助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弗賴登塔爾曾說:“學一個活動最好的方法是做?!睂W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反復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創造性教學表現為教師不在于把知識的結構告訴學生,而在于引導學生探究結論,在于幫助學生在走向結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習得方法;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讓學生充分地經歷探索事物的數量關系,變化規律的過程。如:完成下列計算:1+3=?1+3+5=?1+3+5+7=?1+3+5+7+9=?根據計算結果、探索規律,教學中,首先應讓學生思考,從上面這些式子中你能發現什么?讓學生經歷觀察(每個算式和結果的特點)、比較(不同算式之間的異同)、歸納(可能具有的規律)、提出猜想的過程。教學中,不要僅注意學生是否找到規律,更應注意學生是否進行思考。如果學生一時未能獨立發現其中的規律,教師就鼓勵學生相互合作交流,通過交流的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發展問題,不僅能將“游離”狀態的數學知識點凝結成優化的數學知識結構,而且能將模糊、雜亂的數學思想清晰和條理化,有利于思維的發展,有利于在和諧的氣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學習,同時,通過交流去學習數學,還可以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
四 在實踐活動中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把培養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結合起來
一個人的實踐活動能力是其創新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既需要學生具有獲取知識的能力,也需要學生具有應用知識的能力,而知識也只有在能夠應用時才具有生命力,才是活的知識。為此在教學時,應精心設計練習,引導學生善于變異、轉化、引申、縮小等,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發現規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在實踐活動中、在體驗中領悟數學、學會想象、學會創造。如教學第一冊“有趣的拼搭”時,讓學生把幾個相同的長方體或正方體拼成不同的長方體或正方體,學生對此很感興趣。學習小組通過合作、交流拼成的形狀各種各樣。教師加以點撥和鼓勵,學生在寬松、和諧的氛圍中萌發了創新意識。在進一步的活動中讓學生利用實物和立體模型,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拼出自己喜歡的東西。學生在無拘無束的氛圍中拼出了火車、卡車、坦克、機器人等事物的形狀。這樣的實踐活動,較好地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實際”和“不同的人學習不同層次的數學”,從而培養了學生創造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新教育,可以通過堅持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將創新的教材、創新的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把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使我們的課堂變得越加春光燦爛,精彩紛呈。
參考文獻
[1]施曉光主編.現代教育思想專題[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5
[2]郭瞻予主編.素質教育理論與實踐[M].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高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