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提高國民對海洋權益的認識
貴刊第8期《走向海洋》一組文章報道了國家的海洋戰略。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全球共同面臨的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的不斷加重,人類對海洋資源價值的重視更加凸顯,隨之而來的海洋權益之爭也愈演愈烈。中國是個沿海國家也是個海洋大國,也與眾多國家存在著海洋權益的爭端。這些爭端的起因既有歷史淵源,又有現實的影響,這些爭端對中國的影響也是深遠的,解決這些爭端應該是綜合運用政治的、經濟的、外交的、軍事的多種手段,多管齊下。近些年中國在處理這些爭端時的做法是更趨于主動和成熟。
但是,中國自古以來重陸輕海意識的存在,使國民對海洋權益的認識不夠。要改變這種局面,除了重視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軍事力量之外,就是要增強國民的海洋意識,三位一體不可或缺。目前的情況是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希望系統地多了解海洋權益的知識和信息,另一方面我們的學校教育、國民教育和各種媒體宣傳做的還很不夠。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種媒體,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國民的海洋意識。
希望貴刊能夠繼續關注中國的海洋戰略,同時增加些有關海軍軍事力量方面的報道。
——北京 王文清
繼往開來 再創新奇跡
貴刊第8期《回歸15年,更具活力的香港》一文報道了香港回歸15年來所取得的發展成就,令人振奮。
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第一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宣告成立,前無古人的“一國兩制”實踐由此發軔。15年來,“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在香港變成了生動的現實。香港不僅創造了人類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政治奇跡,而且創造了成熟經濟體持續平穩發展的經濟奇跡。事實雄辯地證明,中國政府以及廣大香港同胞完全有智慧、有能力把香港的事情辦好。事實同樣昭示著人們,伴隨著祖國內地的發展進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香港未來還將創造出更多更新的東方奇跡。
在為香港回歸15年輝煌成就而欣喜自豪的同時,也要看到,當前國際金融、經濟局勢動蕩,香港經濟的外部環境依然復雜,香港的未來發展既面臨大好機遇,也面臨諸多挑戰。但是,我們堅信,有中央政府一如既往的堅定支持,有繁榮發展的祖國內地作為堅強后盾,將使我們對繼續保持香港繁榮穩定、書寫新的輝煌篇章充滿信心。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一定能夠團結帶領社會各界人士,同心協力、奮發進取、繼往開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香港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廣東 杜楠
中國成就更多深藍夢
貴刊第8期報道了“蛟龍”號深海探秘和“神舟九號”的太空新紀錄,載人深潛和載人航天的雙雙成功,顯示了中國科技發展的雄心,令世界矚目。
盡管一個是潛往最深的海洋,探尋深藍之處的未知秘密,一個是飛向地球之外,探索奧妙無窮的太空世界,但是它們背后都凝聚著科技工作者的心血,再一次證明中國有足夠的智慧和實力,為人類認識未知世界和開發宇宙作出貢獻。
深藍的海洋有多深邃,蔚藍的天空有多高遠?這些帶有科幻般的“藍色夢想”一直吸引人類不停地追逐。盡管每次探索都伴隨著巨大的風險,但始終不曾阻擋人們前進的腳步。尤其是面向未來,日益受到資源、能源、環境等問題困擾的人類,更加努力“上天人海”,力求開拓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
中華民族也一直朝著兩種“藍色”奮力探索。短短20年,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從剛剛起步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探索的大國。從3000米到5000米,再到7000米級海試,中國的載人深潛技術更是在不到3年內就實現了突飛猛進。累累碩果背后,是中國科技不斷實現自我超越,是一代又一代科技人日益增強的“圓夢”實力。壯舉的實現,令人鼓舞;未來的目標,催人奮進。祝福中國實現更多的深藍夢、飛天夢!
——北京 張麗娜
不能讓大學生就業難上加難
讀了貴刊第8期《大學生就業新趨勢》一文,了解到目前大學生就業的觀念發生了改變,更加務實,不再好高騖遠。
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為680萬人,總數比去年增加20萬人。在“十二五”期間,高校畢業生總量將以3%的速度增長,年均規模達到700萬人。而近年來每年城鎮的新增就業崗位只有1200萬個,大學生就業壓力可想而知。尤其是今年——經濟增速回落、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走低,中國經濟增速面臨下行壓力。
盡管上半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94萬、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數字喜人,但這些新增就業崗位更多出現在中西部,與高校畢業生的要求不符。其實,近年來國家始終將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作為當前就業工作的首要任務,也出臺了諸如鼓勵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去西部、下基層等諸多措施。但要破解大學生就業難題仍需更多“治本”之策。
隨著社會的發展,就業尤其是大學生就業已經不是一個部門能夠解決的問題。既然“就業是民生之本”,希望相關部門在口號喊得震天響的同時,多做一點實事,放棄一點利益,同心同德,不要讓孩子們的“十年寒窗”換來“畢業即失業”。
——上海 宋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