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
“閩南語掛號中,客語在急診,原住民語住加護病房”,坊間流行的這句話是在形容臺灣本土語言逐漸消失的情形。臺灣原住民語言是累積幾萬年甚至幾十萬年的智慧財產,對于這份“財產”的現狀,語言學家表示憂心,“再不趕快搶救,依目前世界上的語言每月約有1~2種消失的速度,大概不出50年的光景,也將會消失殆盡。”
語言一旦消亡無法挽回
“語言消失以后有沒有被復育成功的例子?”臺灣布農族原住民、博士顏國昌曾經這樣問一位關心原住民語言的學者。
學者思索了半晌才表示:“有!希伯來語!”但是,對方強調,必須有文字存在才有可能。顏國昌長嘆一聲:原住民是沒有文字的民族,語言消失了,這個民族也就滅亡了。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指出,世界6000種語言中,約2500種瀕臨危機,臺灣現今14個原住民“族語”,均被列入瀕臨滅絕危險的語言。
原住民是臺灣最早的居民,有52萬人,占臺灣人口的2%,以部落的形式聚集,廣泛分布在臺灣近46%的面積上。從“原住民”三個字可以看出,他們才是臺灣原來的主人。樂壇歌星張惠妹、張震岳,影星舒淇等均有原住民血統。
一提到臺灣原住民,人們多半會想到電影《阿凡達》中在大山里跑來跑去的土著。歌手顏志琳確認了這一點:“我們最早就在山里跑來跑去,玩的東西就是樹枝做的彈弓,拉著藤條像‘泰山一樣在樹上蕩來蕩去。”
目前,在臺灣,計有賽夏、泰雅、阿美、布農、卑南、魯凱、排灣等14個原住民族群。幾個世紀以來,臺灣原住民經歷了各種不同外來文化的沖擊,在大約26種已知的臺灣原住民族語言中,至少有10種已經消亡,5種瀕臨消亡,其他多種語言則出現輕微程度的損害。
苗栗縣南莊鄉有賽夏、泰雅兩個原住民族群,雖然在原鄉地區說族語比較容易,但是年輕一輩的父母幾乎不會說,連帶也就不會要求孩子學習。
“原住民語言是人類共同的資產,這種‘文化財的損失,不是有形的財產可以相比的。”顏國昌表示,“母語已經沒有時間可以慢慢做,臺灣平埔族語言的消失,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語言一旦滅亡就再也救不回來了。”
按照語言發生學的分類,臺灣原住民族語言歸屬于南島語系。現今約有30多萬人使用著南島語系的十幾種語言。平埔族由于漢化深,他們的語言也消失迅速,大部分的平埔族語言現在已經無人會說。
族語學習的困境
為了增加族語的價值,臺灣行政院“原民會”正在考慮讓族語工作者成為一種職業,留在部落發揮影響力。
“原民會”的認證顯示,人數較少的族群如邵族(約600~700人)、賽夏族(約5000~6000人)、鄒族(約7000人)及與漢族混居的卑南族(約1萬人)的語言使用、傳續遭到嚴重威脅,保存最好的還是人口最多(約17萬人)的阿美族、排灣族、泰雅族等。
針對原住民的族語傳承,“原民會”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經費,定期舉辦兩項考試(“原住民族語言能力認證考試”、“原住民學生升學優待取得文化與語言能力證明考試”),旨在鼓勵對原住民語言的使用,培養族語師資。
通過這兩項考試,少數民族學生可以獲得進入高中與大學35%的加分優惠,如果未能通過,則只有25%的加分,“原民會”希望藉此鼓勵家長、孩子學習族語。
但是,困境依然存在。即便是在部落,現在的孩子也不會說族語,不但看不到族語對話的場景,老人家為了能夠與孫子溝通,反而開始學說國語。
“學生的學習意愿不高,家長也寧可要小朋友去學習其他重點科目,族語的學習就被排在最后面。”臺北市原住民族教師協會總干事烏巴赫·尤紀說,就算現在有升學加分作為誘因,也是治標不治本,考試加分以后,還是沒有人要講族語。
烏巴赫說,最好的方式還是將族語活用化。他認為現階段的原住民特考,應該納入族語考試,原住民地區公務人員也應該具備族語能力,讓族語成為一種有用的技能。
臺灣“考試院”考試委員浦忠成長時間關注原住民語言,令他難忘的是,由于部落耆老日漸凋零,外來文化強勢入侵,部落與族群語言文化快速消亡,“這使我非常難過。而少數民族語言的復雜性與使用人口數量的局限,使語言文化的復興顯得極為艱苦。”盡管如此,他還是表示,“我們這一代仍然堅持要傳承祖先遺留下來的重要遺產。”
傳承,SOS
201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全球瀕危語言地圖”。
數據顯示,全球有199種語言處境告急,其中有18種語言被列為“極度瀕危語言”,之所以被列為這個等級是因為該語言有據可查的使用者不足10人,甚至大多只有—人。名單顯示,臺灣原住民“巴則海語”,目前使用人僅剩下一名年僅百歲的老人。
巴則海語是一種屬于平埔族的語言,“中研院”語言學研究所研究員林英津曾經做過該語言的調查報告,由于已近瀕危,雖然曾經有老人使用過,但是從記憶中挖掘出來,卻是一個相當吃力的過程。
“臺灣少數民族的語言不是完全沒有書寫系統,他們有西方傳教士傳給他們的羅馬字書寫法……1990年以來,臺灣通過‘公權力給少數民族創造了一個書寫系統,基本上便是采用二十六字母的辦法。書寫系統有沒有人用,則是另外一個問題。書寫系統能否用得很流暢,需要不停鍛煉,這是無法由基因遺傳的。”林英津說。
針對原住民的語言保護在不斷加強。2011年,臺當局“行政院原民會”和“教育部”委托臺灣政大原住民族研究中心,花費1500萬元新臺幣,編出14族、42方言別、252冊的原住民族語言基礎教材“字母篇”、“歌謠篇”及“圖畫故事篇”三套,發送給托兒所及幼兒園的原住民學童,今年9月新學年開始使用。
在瀕危語言保護方面,臺灣“考試院”考試委員浦忠成認為應采取以下幾種措施:一是進行語言的全面調查整理,編撰各種語言的工具書;二是大量訓練師資以及相關工作人員,從事教學、研究與推廣工作;三是將族語納入學校教學活動,讓族語師資進入學校參與教學;四是將族語作為公務用語,在臺灣少數民族地區作為第一語言;最后是可以給予一些優惠條件,鼓勵臺灣少數民族家庭實際去講、實際去用本族語言。
專家認為,最好的方式還是將族語活用化。族語翻譯也應該提升位階,就如同其他外語翻譯。同時,政府應該設立族語教師的數據庫,并且通過認證賦予相當程度的專業地位,讓“會說族語”成為有價值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