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網絡社區越來越熱門了,幾乎到了非“社會化因素”不可的地步。社區網站都側重于“人”的存在,而細細分來,大約有這么三種用戶。
第一,“孔雀”型用戶。這種用戶通常屬于名人或者某個圈子里的名人,有一定的號召力。一個孔雀型用戶的登錄,會帶來更多的用戶,好處顯而易見。但孔雀型用戶帶來的另外一個特征也是社區運營者應該注意到的:TA通常把這個社區當成個人的秀場,擺弄自己的羽毛,以吸引更多的粉絲圍觀者。孔雀型用戶其實對社交興趣很低(不是沒有),相對來說,TA更注重依托這個社區,把自己的ID鍛造成一個有影響力的自媒體。
新浪微博憑借名人戰略,吸引的就是大把的孔雀型用戶。這類用戶成為一個社區的主流之后,社區不再是社區,而成為一種媒體:社會化媒體。對于網絡社區運營方而言,得到的只是這些孔雀型用戶的用戶資料,而十倍百倍于他們數量的粉絲群體,面目其實是相當模糊的。社會化媒體最終的商業變現之路還是“廣播式”的廣告,和門戶媒體沒什么實質的差別。
第二,“粉絲”型用戶。粉絲與孔雀相伴而生,他們其實更關注的是孔雀說了什么,而不是與孔雀互動——雖然一旦孔雀和粉絲互動會令后者激動興奮——因為他們很清楚,孔雀怕是忙不過來。粉絲對信息的欲求大于對人的欲求,也成為一個社區結果變成一個社會化媒體的重要動力之一。我完全可以這么說,是孔雀和粉絲的合謀,才會形成一個社會化媒體。孔雀越多,粉絲越多,孔雀就折騰得更起勁,無法判斷用戶屬性的粉絲就越多,媒體化態勢就越強。
第三,“工具”型用戶。TA視這個社區就像自己的電話一樣,是用以溝通的工具。對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社區,第三類用戶才是關鍵。
事實上,中國最大的網絡社區是1998年就開始運作的QQ。在QQ群體中,孔雀和粉絲都是不存在的,有的只是海量的工具型用戶。QQ聊天領域里,沒有秀場,一個從不搭理你的QQ用戶,也沒有必要存在于你的QQ好友列表里。
社交,傳播學表達就是“人際傳播”,而張三和李四之所以能展開人際傳播的前提是:自我披露。陌生人交往理論談及的就是這點:人們在不斷地進行自我披露時展開社交。關系混得越鐵的,其實是各自自我披露越多。很難想象兩個不做或者甚少做自我披露的人,能夠展開長久的社交活動。而自我披露,恰恰成為網絡運營者去獲取用戶屬性的出發點。
不過,QQ并不以網站面目示人。雖然QQ用戶相互之間進行自我披露,但他們并不在QQ所提供的一些填空里輸入自己的真實信息(比如姓名)。一個QQ用戶要找尋另外一個人,是通過后者的QQ號來完成,這一點和Facebook相當不同(本專欄前一篇文章討論了Facebook和QQ的差別)。作為1998年就出發的QQ,它等不及所謂精準廣告的出現(在那個時代的中國,連網絡廣告都是諸多品牌公司將信將疑的東西),只能把海量用戶向其他能夠變現的道路上引導,比如游戲。而2004年才出現的Facebook,已經面對著接受網絡廣告且對廣播式廣告有所不滿的商家群體,利用用戶自我披露的社會屬性展開精準廣告,便順理成章了。
新浪微博借助孔雀型用戶聲名鵲起,的確給QQ帶來一些麻煩,畢竟用戶的時間是稀缺的。但它事實上并不能動搖QQ的根本。從CNNIC今年1月發布的統計報告可見,即時通信工具在微博高速發展的背景下,居然史無前例地爬到了中國網絡應用第一的位置。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點:新應用飛快地攻城略地沒什么稀奇的,老牌應用卻依然屹立不倒且繼續攀升,才是值得注意的。
時下,移動閱讀類社區是網絡社區中的一個熱點。傳統巨頭網易、騰訊依靠自己已有的強大編輯團隊,形成自己的社會化媒體,路比較好走,但對于后起的Zaker、Vivame、鮮果聯播之類,社區化運作是一種差異化競爭。如果很關注這個所謂社區的信息,那么多找一點孔雀型用戶是必須的——這也是巨頭們會做的事,但如果注重用戶基于閱讀上的交流,我看倒未必要執著于孔雀。因為孔雀越多,粉絲也就越多。一個用戶在社區里扮演粉絲了,TA通常就不再視這個社區為社交工具,未來與巨頭競爭之路,便將變得艱難起來。
魏武揮 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設計學院講師,中山大學南都訪問學者,新媒體評論人